青铜境的鉴定技巧:教你看懂青铜境
铜镜的质地晶莹,先得水银沾染,年久入骨,满背水银,千古亮白,称为银背;如果先受血水秽污、再受水银侵入,则其铜质复杂,色如铅,年远色滞,称为铅背;还有半水银半青绿朱砂堆的,先受血肉秽腐,一部分日久酿成青绿,一部分干净的,又染水银,所以镜背有两种颜色。铜镜以银背为上品,铅背次之,青绿又次之。如果铅背埋土年远,颜色变为纯黑,则称黑漆背,此价尤其高,但这种颜色也较易伪作。
用红铜;春秋战国时,铜色黑中显微红;汉唐镜使用高锡青铜,铜质银白,质地紧密,较重,多为深灰或泛绿;隋唐黑褐、银白、翠绿兼有;宋以后采用低锡青铜,含锡量明显减少,含铅量增多,锌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铜质黄中闪白或黄中闪红。金代铜镜一般比宋代镜铜质略泛黄;元为纯黄铜;明清宫廷铜镜虽是黄铜质地,但明代镜黄中闪白,清代镜是黄铜质。真品铜镜在制作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铅,故而分量较重,捧之有压手之感。
随着青铜时代的发展,冶铸业日趋发达,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殷商贵 族墓中均发现早期铜镜,那时却只有少数王室、高 级贵 族才可能拥有,贫民百姓无缘享用。商周时期铜器铸造十分发达,出土的铜镜数目却很少,相比较而言,早期铜镜铸技较差,纹饰古朴简单,远不如同时期青铜礼器那样浑厚、纹饰那样神秘繁缛、数量那样众多,铜镜发展滞后于青铜礼器的进步。
在收藏界存在这样一个共识:真正的收藏佳品,必然是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历史意义,而铜镜正是兼具了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战国时期的铜镜多为弦纹小钮、素卷缘、薄胎体,镜背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底纹。而汉镜多为半球形钮,主纹突出,无底纹,宽平缘,镜体厚重。四乳四弧纹镜具有战国镜的遗风,又兼具汉初铜镜的特点,应为过渡期的西汉早期铜镜。
目前,国内战国铜镜的品拍卖成 交价多在30万至60万元间,少数精品破百万元,中档品价格多在10万元至30万元,品相上佳的普通品也要数万元。在古玩市场其价格比起唐镜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中上游区间,仍有10万—20万元左右上升空间。由此可见,从投资角度来说,战国镜无疑是古镜收藏中的潜力股,而唐镜当然是绩优股,汉镜则是稳中求胜的长跑型选手。
中国古代铜镜纹饰普遍采用线条式、浮雕式表现手法,规则布局。内容也大致经历了由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人物故事纹饰的发展之路,从抽象到形象,从拘谨呆板,到生动活泼。唐代铜镜达到了装饰艺术的顶峰,并形成了自 由、写实无构图规则限制的新格局;宋代铜镜中一些流露精致纤细文人气质的缠枝花卉等图案,金元之际难以为继,而线条粗犷、生命力旺盛的民间艺术,则被后世广泛传承。从铜镜纹饰的演变不难领略中华民族工艺的审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