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时间表——做自己的选择

“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事情不需要你来考虑。”

“大一在学校就是要多交朋友,进学生会,参加社团活动呀。”

“大二专业课多了,好好听课,打好基础。”

你没看错!这款策略手游,开局一座城,你能守住几波?

广告

“大三暑假了,假期怎么安排?实习找好了吗?”

“考研准备的怎么样了啊?选好想去的学校和专业课吗?”

总是有人在告诉我们——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情,好像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张时间表,到了特定的时间就必须去做特定的事情,不能早也不能晚。在社会学中,这种现象其实有个专有名词——社会时钟。

展开剩余69%

“社会时钟”(social clock concept)作为一种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最早是由纽加滕和黑捷斯塔德在1976年提出,他们认为不仅文化决定人应该如何行为,那些文化期望和认可的行为也在人的一生中按特定的时间顺序成为个人的一部分。人的一生被其所处的文化划分成若干阶段,人们按照文化规定的时间表通过各个阶段。生活必须按照预定程序中给定的速度进行。也许这样解释过于学术与晦涩,但用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话辅助理解即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这种有点像约定俗成的时钟,让我们每进入一个阶段就被告知做一些事情。即使自己内心有个小小的声音在说:“不,我不想”,身边的同龄人却大多遵循,自己格格不入,焦虑感便油然而生。

如果你想对其上任何节点问一句为什么,你会发现社会时钟中最致命、最明显的漏洞就在于—— 无视了个人的节奏。

社会时钟的概念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年人常不顺从社会时钟的要求而面临与文化规范的冲突。他们有时被告知还不够取得某一特权所要求的年龄,有时可能又被告知已错过了相应的年龄,困惑和冲突就在所难免。这一观点过于强调文化对个体行为的主导性,忽视人本身的主动性。

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自己身处的时代是矛盾的,正是因为我们个人的成长节奏与社会时钟相互冲突。社会时钟不允许我快,它慢;不允许我慢,它快。一定要稳稳地卡在这个节点,才正常,才规律。殊不知无论哪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不要让任何人扰乱你的时间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并不是每一件算的出来的事,都有意义。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都能够被算出来。

相信自己的选择,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尽管选择不同,但我们一定可以获得不同的精彩。愿每个人都能遵循自己的人生节奏,做不后悔的选择,不让社会的时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

撰稿/泽园新宣 陈钰妍

图片源自网络

责编/汪欣宇

审核老师/郭姣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