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许久没了消息的ofo,今天则引发了一些争议。原因则是有网友发现,其App首页出现了一个“天天返钱”的活动,根据活动规则显示,在其中购买淘宝及京东等电商平台的商品“比双11还便宜”,并且还能获得可提现的现金返利,而完成订单所获得的返现金额累计达到一定额度后,就能提现至微信或支付宝,但需要等到次月25日到账。其中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押金尚未退还的用户,ofo在返现步骤中还多了一份提醒,称199/99元的押金可转移到天天返钱账户中。但是据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显示,“用户可将押金转至该账户,享受购物双倍返现”,“转至天天返钱账户的押金无法直接购物,用户需自行付款消费”,并且在选取总价1526.7元商品后,按照双倍返现的规则方可提现200余元,这也算是曲线“拿回”了押金。正因为ofo这一活动中的“套路”颇多,因此自上线以来就引发了不少老用户的不满,而大家的怒火则主要集中在ofo试图通过“返现”活动来转移押金压力的嫌疑上。那么这种“消费返现”的方式背后,还有没有更深的套路呢?相信不止一个用户在刷微博时会看到熟悉的“丑女大改造”主题广告,在极尽狗血之余,广告半路一定会杀出来女主角(或女主角闺蜜)突然开始介绍XX平台的返利活动,并在台词中大肆嘲笑在按电商平台原价消费的用户是冤大头。而这时她的聊天对象也会摆出一幅尽可能地“恍然大悟”的样子,感叹早点知道这就好了。别看这个总是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微博上的广告拍得尽显成本低廉,但是这背后的“返利”玩法,事实上却早已慢慢普及开来。现如今就连阿里官方都有了自己的返现平台一淘,只不过这些官方返现活动中的优惠力度相对较小,价格几百元的商品往往能够优惠十几元就算高性价比了,并且显然也没有广告中那种几千元商品只要几百的效果(如果你真的只花几十元买到“大牌”,可能就该为到手商品质量担忧了)。但即便如此,依然有不少用户对这样的“返利”活动乐此不疲,认为经过这一道流程后“商家巨亏我巨赚”。可这种“返利”的流程又何尝不是一种套路呢?其本质上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解释,就是“价格歧视”。举例来说,近来寒潮全面南下,有四类消费者想要购买羽绒服,A类消费者的预算是500元,B类消费者的预算是1000元,C类消费者预算3000元,D类消费者则是无上限的预算。如果你是商家,一件成本为499元的羽绒服,该如何定价以获取最大利润呢?答案是,面对A类消费者定价500,哪怕是一块钱也要赚,面向B类消费者定价1000,C类消费者定价3000,给D类消费者的羽绒服贴个“Superme”或是“限定款”的标签上去。这样操作的背后,商家可以将所有目标消费者的钱都赚到,但这一操作的前提,则是必须了解不同消费者的预算到底处于哪个阶段。有网友就会问了,商家不可能去翻你的钱包看预算吧,况且同一件羽绒服定价不同,在电商平台上一对比不就很快被揭穿了吗?而这时商家则通常会通过向所有消费者提供复杂的优惠规则,以及繁琐的流程设计,让想要更低价购买消费者必须花大量时间来研究和对比才能获得低价。原本在电商平台上清晰的价格,但如果搭配上“前两小时买一送一”、“XX平台返利OO元”等一系列规则,此时势必就很难再一目了然的进行比价了。最终,使得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投入精力和时间去寻求更多优惠和返利,而商家们则可以通过这种隐性“促销”模式,来获得更多的收益。不过对于这些“返利”操作,不同的网友也有不同看法。有网友纯粹将其视为“薅羊毛”的机会,为自己用更便宜的价格购买到商品而感到窃喜;而另一些深谙“羊毛出在羊身上”道理的网友,在享受优惠的同时会担心其中存在的“套路”,甚至对电商平台所有商品的价格产生怀疑,认为不经过“返利”的商品标价都存在“虚高”情况;而拒绝所有繁琐的“返利”或“优惠券”的网友,即便知道有这些“返利”平台的存在,但却拒绝接受,依然我行我素的进行着“寻常”消费。到底哪一种心态更可取,以及电商平台这种价格歧视的到底该如何评价?其实作为普通的消费者,我们显然无法阻止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设置的“价格歧视”,除了老生常谈估量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与省下来的钱那个更贵之外,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是千万不要“为了优惠而消费”。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各项表现优异的天玑1000,或将成为联发科重回高端市场的起点。
重回港股的阿里巴巴,这次的重点或将会是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