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8篇 辽代的边防城镇社区
X
图1 赤峰市宁城县出土辽代三彩海棠形盘。
有辽一代,辽政府十分注重边防建设。《辽史·百官志》“北面边防官”条即载:“辽境东接高丽,南与粱、唐、晋、汉、周、朱六代为劲敌,北邻阻卜、术不姑,大国以十数;西制西夏、党项、吐浑、回鹘等,强国以百数。居四战之区,虎踞其间,莫敢与撄,制之有术故尔。观于边防之官,太祖、太宗之雄图见矣。”辽政府不仅在四境边防地区派遣边防军官,驻扎军队,还特别在北部边境线内,由西到东,专筑了不少边防军事城镇,大者为州,中者为军,小者为城,分别由节度使、观察使和刺史主政其中。《辽史·地理志》记载此类边防州军城共有九座,分别为静州、镇州、维州、防州、河董城、静边城、皮被河城、招州和塔懒主城,均属上京道所辖。实际上,《辽史》记载肯定有遗漏,辽代北边的边防城镇绝不止这九座。因为辽代城镇考古已证明,不计已确指在我国境内的几座辽代边防城址,仅在今蒙古国境内,就巳发现九座辽代边防城址。辽代大小不等的边防城镇,在北部边境地区构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军事城镇社区。如静州,本泰州金山县,辽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升县为观察边防州。静州城社区旧址在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乌兰哈达前公主岭屯。考古发现,静州城社区由大、小两城区组成,相距约150米。大城社区平面呈长方形, 有内、外二城,外城城墙夯土板筑,城垣周长约1800米。南、北城墙中部开设城门,城墙四角有角楼。四墙外均筑有马面。城外挖有护城壕沟。内城处于外城之东北隅,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亦为夯土板筑,仅南墙开一门。外城中建筑物遗迹较多,应为守城军民居所;内城有一“ㄈ”形建筑遗迹,应为州官衙署之所在。小城社区内建筑遗迹已不清晰,但没有城墙马面和四角敌楼是肯定的,表明小城应是为大城军事社区服务的手工业社区,这一点与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辽代边防城镇社区之布局极为相似。此外,在静州大小二城的周围,还发现了庙宇建筑、墓葬建筑及点将台、练兵场、带有角楼和马面的小型戍堡等建筑物,构成了边防城镇社区的“外延”,显现出了辽代边防城镇社区与内陆一般州县城镇社区不同的特色。还有,在静州边防城的外围地区,考古工作者也发现了大小六十余座辽金时期的城堡遗址,其城区规模均小于静州城,它们应是边防城静州的配套军事城堡,与静州城共同构成一道严密的防御体系。
在蒙古国境内发现的九座辽代边防城镇中,经考证确认,青陶勒盖·巴勒嗄斯为辽代镇州城城址,又名可敦城,位于今蒙古国布尔根省南部达申其勒苏木,地处喀鲁哈河上游之南、哈达桑之东20公里处。镇州城社区平面呈方形,周长约六里。另一座占城址祖赫雷姆被确认为是辽代的边防城镇皮被河城。皮被河城社区平面亦呈方形,周长约四里。城开六门,西、南两面城墙各开一门,东、北两面城墙各开二门。城墙外侧修有马面,四角有敌楼。城内大街呈“十”字形,将城内社区分为四块。城区内发现了大量建筑遗迹,还有陶窖、冶铁作坊和石碾等遗物。这说明边防城镇社区的主要功能是驻军御边,同时还要配备为官兵生活服务的各种设施。此外,在镇州及皮被河城附近,也发现了作为与军镇防御体系配套的卫星城镇,也就是《辽史·地理志)记载的镇州属州维州城和防州城,以及皮被河城的属城招州。(摘自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