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角度讲王勃的《滕王阁序》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哪个写得更好?

谢谢邀请,看了大家的评论,我觉得非常有见解,回答的很有学术性。我想提问者并不是一定要你分出这两篇文章的高下,目的在于我们有比较地分析欣赏《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的艺术特色,回味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从中领略中华文化的优美韵律乐章,宏大的画面色彩,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两篇文章都收录在《古文观止》里面,是我国古典文学最著代表性的巅峰之作,其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唐朝初期,王勃随任交趾令在赴任途中的父亲,路经南昌,其父的朋友达官显贵宴请他们父子,席间王勃即兴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时年王勃才是十五岁的少年,惊骇四坐。这篇文章属骈体文的表达方式,由浅入深,浓淡相宜,节律明快,环环相扣,字字玑珠,句句经典,思绪万端,波澜迭起,激情四溅,状物逸兴,词藻华美,回肠荡气。这里俨然是一个饱经沧桑,阅历深厚的老夫子,不愧是“初唐四杰”最年少的才子。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在北宋为官,进士出身,笔杆子好生了得,可谓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应好友巴陵郡守腾子京之约,写一篇《岳阳楼记》。是时,岳阳楼的修建还未完工,范仲淹也未到洞庭湖体验,居然写出了不朽篇章《岳阳楼记》。这并不足为奇,这说明作者早已成竹在胸,看惯了江湖的风浪,各地名山胜水,亭阁楼榭,移花接木,信手拈来,提笔挥就,揉进自己多年积压在心底的郁闷,发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境界立足点高,取悦庶民和天子。象写南京的《阅江楼序》,也是由明初大学者宋濂在未建楼之前写的,文学价值非常高,也收录在《古文观止》里。奇怪的是,这座楼不但当时未建,而且这项工程一直拖到2001年才建成,间隔600多年。对范隔空写《岳阳楼记》就不难理解了,它属应酬之作,对岳阳楼的描写应该多用笔墨,而是粗线条一笔带过。“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仅此而己。其楼的外貌特征,结构风格,色彩,气氛都没有具体刻画,似乎偏离了主题,这是一个很大缺憾。这里着实对洞庭湖的两种不同景色进行了描绘,抒发了两种不同的)感慨。范仲淹的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要表达自己多年的一种心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种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情怀得以表露。范仕途坎坷,几起几落,原为京官,后被贬谪地方,其心情可以理解。

再看王勃的阁序,他用了很重的笔墨恰到好处地描绘了滕王阁的外貌,“飞阁流丹”,“画栋朝飞”,“朱帘暮卷”,“上穷”,“下临”等等,王勃所写的篇幅,情景交螎,自然流露,有感而发,没有迎合官方的曲意之笔,不媚权媚俗。行文舒展,一种童贞,率真,表明了对人世和人生的一种感悟,揭示了大千世界的美好和天人感应的道家思想。

阁序用了大量的文字抒情,且是引经据典,穿越时空,使文章份量更重更丰满,使画面呈立体长卷。楼记没有用典故,定格在两个画面。这两篇文章都用了大量文字描写周围外部事物,笔触高远,楼记不仅写洞庭景色,还延伸拓展为“北极巫峡,南极潇湘”。阁序有“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龙光射斗牛之虚”等等佳句。意境辽阔,胸臆旷达,都是为映衬楼阁服务的。阁序在这里气魄更宏大,视界更宽阔,声音更响亮悦耳。两者写景色彩斑烂瑰丽。阁序有落霞孤鹜句,楼记有浩月当空,岸芷汀兰,渔歌互答,有声有色有芬芳。两者异曲同工。

这两篇文章各有千秋,不同的描写对象,不同背景,不同时代,不同身世身份年龄,不同的目的,注定两篇文章的不同特点,和表露出来的思想情感。但在很多方面也有相似相同点。一个是聪明绝顶才华横溢的纯真少年,一个是宦海沉浮饱受压抑而又十分老道的士大夫。就艺术性,阁序要偏重,发挥到极致,格调凄美,表达人生的艰辛。阁序所采用的文体不免有些花架子,过度追求形式的华丽,给人高谈阔论的虚空感觉,任何事物都有两方面,完美本身就是有欠缺,高大建筑总会留下阴影,它仍不失为一篇不朽的奇文。楼记偏重政治色彩,先天下之忧而忧教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但它又是建楼之前所写,好像有点糊弄世人之嫌,但不失真实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