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谁在管火

孔子一生的追求就是维护周礼,要克已复礼。
礼是什么,是一种秩序。周公旦扶助周成王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
乐是什么?乐是奏响天地之道,人伦之道,鬼神之道。孔子时代已礼崩乐毁。
对一个王朝来说,最重要的秩序当然是官秩。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好学,掌握了文王《周易》的精髓,于是结合夏、商的教训,按“易”的方式,设置了王朝的运行体系。
今天说,太极生两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很多人不明白。
对自然而言,两仪就是天、地,四相就是春、夏、秋、冬。
所以,周王朝的官秩就是这样组合的。
天官冢宰,管理官员。地官司徒,管理民户。春官宗伯,管理教化。夏官司马,管理军事。秋官司寇,管理治安。冬官司空,管理建设。
此外还设了三个荣誉称号;“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
 
按天地四时所设置的官位到隋唐时换成了另一种称谓,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一年四季,春是少阳,播种的季节,所以要重教。夏是太阳,可行正义,是为阳刚之气、主政军事。秋是少阴,有肃杀之气,把掌管刑法、狱讼的刑官分属于秋,所以叫秋后算帐。冬是太阴。要收藏积蓄,为来年准备,所以建设部门分在冬。
这种天地四时的分法,很有哲理,天是阳,地是阴。天官管官,地官管民。
三公六部,哪些主管消防工作。
有三个部与消防有关。
天官,也就是吏部下属有管火的官叫宫正。这个宫正,相当于宫城中的警卫部队,其中有一项职责就是防火巡查,在重大活动时掌管火烛照明。
夏官,也就是兵部下属有管火的官叫司爟。这个司爟,主要工作是保存火种,发布施火令,控制烧荒的时间和范围。
秋官,也就是刑部下属有管火的官叫司烜。这个司烜,主要工作是修火禁,每年开春颁布防火的法令。
周礼要求限制用火烛(火把)的数量,比如用火烛的标准,国君100支,公爵50支,伯爵30支,以此递减,百姓天黑了睡觉,不许乱窜、乱点灯。如果百姓燃起了熊熊火炬,那一定是造反了。
在夏商周时代,为什么没有形成专业的消防队伍,是不是不重视防灭火工作。
当然不是,国家治理的六个部中,一半有消防的管理职能,足以见得周王朝对治火有严格的规定。
火是“离”卦,火可以让国家分裂、可以让家族分离。在古文中“离”的意思是“罹”,即遭遇灾祸。
在《周易》中,“离”卦的六爻递进的讲了一段灭火战斗的故事。
熊熊的烈火突然出现,毫不留情地燃焚万物,百姓难以扑灭,齐声高叫,泪如雨下,忧心叹息,英明的君王得知灾报,率兵出征,亲临一线,消灭火灾,化凶为吉。离卦的意义在于“上下同心,则为大吉”。
一场人间炼狱,叙述很简单,没有挖空心思的谋略,没有复杂的战略战术,也没有相持不下的反复争夺。但是,浓厚的人情味却是透过了纸背久久不散,战斗人员凭借的是体力的强悍,而不是复杂的计谋和精良的武器,还有古人笃信的上天的意志。
这说明,在夏商周时代,灭火力量体现为全民皆兵的状态,也就是说,从君王到百姓都有防灭火的责任和义务,而在灭火工作中起最大作用的是君王的决心和军队的投入。当时并没有先进的灭火装具,所以人的体力是第一的。
所以在那个时代并没有形成职业的消防队伍。如同今日,重特、大自然灾害还得靠人民军队的力量。
(群众视角,谁是真正的英雄)
比较之下,现代火灾的防控,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不该变的应该是公民对火灾防控的责任和义务,征集“志愿消防员”都能成为“难点”和“形式”,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