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才干诗歌创作标准(两袖清风扬正气,一片冰心照人寰)
尹才干诗歌创作标准
写诗一定要有文体意识,要有主客观标准。我的写诗标准(文体意识)是:坚持以人民为创作中心,坚持传统文化质素的传承与发展,坚持有韵律的写作,坚持有难度的写作,坚持有灵魂的写作,拒绝语言审美的加速度,在写作中注重做到“格局宏大、语言陌生、内外有韵、启人心智、多角叙写、率先发声”等六个方面。
格局宏大。从民族心理、家国情怀、时代现状、生态趋向、人间烟火、人类未来构思、立意,从大众的普遍心理、生活底色起笔、落笔,力求及物,拒绝虚无,走出狭小、偏激、执拗的精神境地。如此,诗歌方能呈现出宏大的气象、格局。
语言陌生。艺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我始终坚持既有理论真知,又有实践自觉。“以人民为创作中心”,想为人民所想,写为人民所写,以群众喜闻乐见为创作目标;坚持“难度写作”,努力探索语言根性的新的组合生成,使作品凸显一定的艺术水准和品味。诗歌,称之为语言皇冠上的明珠,其语言最忌“熟”“俗”。“熟”“俗”是诗歌同质化的特质,是平庸作品的明显标志。而“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精神的闪光剂,它能增加诗歌本身的骨质硬度和光芒(参见《尹才干诗话》现代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要避免“熟”“俗”,就要注重提炼语言,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白石诗话》)。
内外有韵。传统诗歌,句式比较整齐,四句、八句或更多不等,每首皆有韵,真是无韵不成诗。而新诗在承接传统质素基础上,我认为应该灵活多样,或单有内在韵律(有规律的意义、情绪波动起伏等),或单有外在韵律(押韵、节奏、双声、叠韵等),或内外韵律兼有,让诗歌的肌体具有多姿多彩的韵律感,让读者爱不释手(参见尹才干《文趣》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启人心智。诗歌要有“内核”,即要有家国情怀、社会情感,温润的或尖锐的都应有向善向上的精神向度,要给人生活或心灵的有益启示,这样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才能提升读者的心灵,才能开启读者的心智,诗歌的影响力、生命力才会持久。要牢记——诗歌永远是人民心灵的回音。(参见尹才干《关于现代诗歌的评价标准》现代出版社2016年12月第1版)
多角叙写。一般说来,每首诗都有它独特的写作角度、表现方法,这样便于对抗已有的自己,涅槃出崭新的自己,给读者不断提供新鲜的审美存在。就同一写作对象而言,多角叙写,不仅可以使写作对象更加丰满,还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吸引力,仿若听评书之劲头,一首读完且待下首再来。
率先发声。发人心有之,人言无之,先声夺人,是为率先发声。当今时代,是伟大时代,诗意遍存。率先介入生活,以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民族的、心灵的、艺术的、美学的眼界发现时代诗意,率先以自己独具个性的“诗语”表达,作品就会获得温润人心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标准是相对的、动态的,与时俱进的,它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没有标准,就不成方圆。就文体而言,真正的诗歌,它是自有其属性和特性的,否则,它就会与其他体裁的文体相混;就个体诗歌而言,真正的诗歌,它除了共有属性外,还具有独立的与众不同的自有特性。没有相对的诗歌创作标准,随心所欲,天马行空,写出来的“诗歌”就有可能四不像。
1980年4月18日第一稿,后有修改
【名家点评尹才干诗歌】
1、尹才干的图像诗写得非常好,读起来有诗味,每次读他的图像诗都是随着图走进他的诗歌意境,就像在河里游泳一样,慢慢融入水的世界。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他的一首首十六行诗,他的这十六行诗是诗歌的一种规范与探索。尹才干提出“十六行诗”理论从某种角度来看,其实是对中国诗歌的一种救赎。我一直主张,一首优秀的诗歌必须是“思想的高度、意境的深度、语音的美度”三者相统一,一首诗歌不能没有韵味、不能没有音乐美、不能没有意境美,这些都要用优美的语言来表达。我非常赞同尹才干的逆向思维表达,因为逆向思维表达可以推进诗人的写作具有新意。
——廖耀国(著名诗人、评论家、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
2、尹才干的诗不仅形式别致、新颖精巧、独具一格,而且艺术上意境空灵,清新淡远,悠扬缠绵。他擅长于把诗性思维和空间图像进行平面浓缩和立体转换,通过别出心裁的词句排列和内在节奏,在话语空间和符号编码上越轨突围,引导读者内模仿心理机制反应,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从而在醒目的图形转换中给你的美丽的冲刷,使得读者和作者的经验互渗和情感共鸣,让人产生身临其境、曲折微妙的特殊感受和审美愉悦。
——龚奎林(著名诗人、评论家、教授,河南大学博士)
3、远在四川的尹才干以其清纯的情感、爱情的理念、理性的思辩以及具有的特色诗艺,令我产生了强烈的诗的共鸣。他的情感丰富细腻,清纯明净。在感情的抒发中流露出理性的东西、智性的东西,凝聚着深邃的理性思辩。尹才干诗之所以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情感感染力,是因为他调动了全部的艺术感觉和生命体悟,调动了各种手段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意境。我们很容易地看到尹才干先生对传统的承传与借鉴,这也是容易引起共鸣的重要原因。他诗歌中的“歌”因素,成为艺术共鸣的催化剂,音韵、节奏的较好处理使其诗声情并茂。
——赵思运(著名诗人、评论家、教授,东南大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