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漫话之在霍尔后裔落脚的地方(九)
久违的文化盛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饱受“十年浩劫”的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步入翻天覆地的大转折时期。土地下户,联产承包,放开工匠手足,河坡人把这视作“盛大节日”,我们也有幸分享了霍国后裔们的那份喜悦。
河坡公社社员大会,1982年3月20日、21日接连开了两天,盛大演出在此期间举行。
表彰先进
公社干部的合影
大地复苏,春阳高照。山上山下,谷底江边,上千男女老幼,身着节日盛装,带上盐茶、糌粑、酥油和酒肉,汇聚公社所在地的那个最大的打埸,欢庆又一次解放。
“轰-轰-轰”,排炮似的火铳,声震天宇,地动山摇。在一席“传统”的礼炮过后,长号齐呜,鼓乐喧天,演出开始了。埸上不见“弦子”“锅庄”,更没有“三忠于”“四无限”那套玩艺儿,全是传统又传统的“家珍”。那些一度被打成“四旧”,尘封多年的传统歌舞、曲艺,又从新展示出来,让人仿佛在观赏多年来难得一见“出土文物”。
传承了数百年的鼓乐班
你瞧,那个由十多人组成的鼓乐班子,一个个头戴上大下小黑色桶形大圆帽,有的身着团花对襟宽袖大红锦袍,有的白短装外套红边马甲,有的大领红袍上罩一层黑大褂;手中家伙,除了长号唢呐,还有小锣小镲和长笛,俨然一套内陆古时官府迎宾送客的鼓乐班。他们演奏的那翻“开埸锣鼓”,一下就把人“敲”回到古老的年代。主人告诉我们,这个“乐队”,已有几百年历史,那套行头、家伙,差不多都是前人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鼓乐班中的唢呐吹奏者
开埸锣鼓一停,头戴铁盔,身披铠甲,腰配宝刀的甲查大将领着格萨尔的十多员战将分左右两排出埸,这些武士一个个全身披挂,举刀握盾,威风凛凛,踏着激越的乐曲,伴着“哦哦哦呀!”的呐喊,左旋右转,激越轩昂。一时间刀光闪闪,舞步噔噔,全埸肃然。这就是“苟羌”中那段赞颂英雄格萨尔的著名舞蹈。
苟羌中赞颂英雄格萨尔的“各鲁各写”舞
整个演出,持续近一天,简则就是一部《羌伊》舞谱的演绎。其间也穿插一些世代相传的精彩老节目,除了狮舞、鹿舞,印象最深的自然要数那风趣十足的“则嘎”。“则嘎”,也就是汉语所说的“说唱”。“则嘎”艺人,头戴鹿头面具出埸,执一根汉地“霸王鞭”式的彩鞭,手舞脚蹈,口若悬河,学说逗唱,庄谐兼备,令观众无不为之捧腹……
说“则嘎”者
夕阳行将躲到雪山背后,留下一道金光照耀着张张痴迷的脸,演出就此结束。
传统的演出,令河坡人着迷。
三位河坡人
被精彩演出吸引的观众
“饱餐”一天“老古董”,对我们这些“外乡人”来讲,真是如痴如醉,大饱眼福,终生难忘。这些尘封多年的藏族文化“老窖”,一下把我们引入“霍尔波”人的历史长河,看到了他们的过去,更预示着在这丰厚的文化积淀上即将迸发出的美好未来。
1982年4月 记于白玉河坡 ;2000年5月 改写于蓉城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