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吃瓜的姿势:吃瓜不要只听一面之词
新浪微博的Slogan是“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新鲜事?那不就是瓜(热点八卦事件)的学名吗?所以不难发现很多大瓜都是率先在微博上被抛出来,吸引吃瓜群众的围观与热议。
最近互联网上有很多大瓜,模式通常是A方先以一篇小作文揭露一件让人震惊的道德、法律事件,然后B方隔空以小作文(包括律师函)回应,有时候还会涉及到C方,各路人马你来我往大战几个回合,最终引起了强烈的舆论关注与相关部门的介入调查。
一颗瓜,牵涉的事情盘根错节,涉及的利益错综复杂。我们在吃瓜的时候,如果不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很容易被其中一方当事人的陈述,以及自己大脑里根深蒂固的认知所影响,然后作出时而摇摆的错误判断,看A的小作文时义愤填膺,接着看对立方B的小作文时又扼腕痛心,双方各执一词,很多时候看起来有理有据,最终我们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都不知道该信谁的状态,干脆将所有人的小作文,都设置成“不可信”的状态,甚至以前我们对律师函还有一点基本的信任,如今连律师函都成了被嘲讽的对象。
吃瓜要吃得好,一定要采用合适的吃瓜姿势。下面我分享几个姿势,让你更科学地吃瓜:
1、吃瓜不要只听一面之词,不管一个人说得有多声泪俱下,千万不要立马将自己代入,所有人说出的事情凡是未经证实的,都是存疑的。当事人的小作文,在司法程序中只是作为“当事人陈述”,它可以作为证据,但是这份证据需要经过质证,需要有其它证据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那么其效力才妥妥的。所以我们不管看谁的小作文,先看着,不要轻易地下判断,如果发现疑点,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但是千万不要根据一篇小作文,就下了某人有罪无罪的结论。
2、道德层面的事情,每个人可以基于公序良俗予以褒扬或谴责。法律层面的事情,交给公检法等相关部门处理,静静等待他们调查清楚之后的通报即可。如果我们不区分清楚一件事情的道德、法律层次,很容易越界,以个人的价值观、片面的陈述、有限的材料(证据)等,对当事人的行为作出错误的判断,最后发现自己竟然浪费了表情和情绪。
3、鼓励基于事实的揭发与举报,但同时更要惩罚造谣、诬告、陷害的行为。《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子贡赎人”: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