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社会学理论前沿的五点观察

文/高行云

曾任美国社会学理论旗帜刊物Sociological Theory主编的Mustafa Emirbayer,在该刊物的编辑方案中,粗略地对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学理论家,划分了三个世代:

六零后(即60-80年间博士毕业): Wright,Joas, Alexander, Swidler, Camic, Abbott, Somers, Burawoy, Calhoun, McAdam,Zelizer, Fligstein, DiMaggio, and (Patricia Hill) Collins, Sewell

八零后:Brubaker,Lamont, Steinmetz, Gorski, Adams, Martin, Wacquant, Wimmer, Smith, Lichterman,Bonilla-Silva, Emirbayer

零零后:Tavory,Reed, Benzecri, Khan, Decoteau, Desmond, Vaisey, and Lizardo

Emirbayer勾画出的学者群像,呈现了当代美国社会学理论社群的分殊与共相。我根据《Sociological理论大缸》以往的推送,例如Abbott专辑、Emirbayer专辑以及Steinmetz,Reed等人的文章,梳理一些观察。

此部分涉及的往期推送:

活着的美国社会学理论家有三代?关注哪些议题?《ST》主编Emirbayer透露

一、从彻底告别帕森斯开始

对于“六零后”来说,在他们求学阶段,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理论福利:虽然吉登斯的《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在1979年出版,赶上这一世代的尾巴,但更为完整的《社会的构成》要到1984年才诞生。不幸的是,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大纲》虽然在1972年就有了法文版,但要到1977年才有英译本,更不用提1980年法文版、1990年才有英译本的《实践的逻辑》。

这意味着什么?或许,Alexander可能是最后一个还和帕森斯硬碰硬的学者。因此,我们今天才将他视为与Giddens,Bourdieu的同时代的理论家。

但是,从二战后开始“反帕森斯”,历经了Mills等世代,反帕森斯的学者们争斗,很难说在六零后的作品中留下什么样的遗产。到了他们读博的时候,更似乎是个“理论真空期”,以致于当1980年代开启的布迪厄—吉登斯理论引入潮中,Calhoun,DiMaggio,Sewell以及八零后的Wacquant等学者,充当起“带路党”。

DiMaggio早在1979年AJS就发表了对《实践理论大纲》的书评;Sewell1986年也在AJS上运用Giddens的理论来批评Coleman的理性选择理论了。Calhoun(后来就任LSE院长)也作过《实践理论大纲》的书评人,也在90年代初组织过欧美学者评论布迪厄的作品。

这一代人,不再有帕森斯的阴影。

此部分涉及的往期推送:

从霍布斯秩序问题到微观-宏观问题:Sewell评科尔曼(AJS1987)

吉登斯之后,我们如何再发展“结构/化理论”?三篇书评

布迪厄与新制度主义再对话?从“同X”概念出发!

二、在理论与经验中复兴实用主义

试想:六零后、八零后学者,在理论真空期,在布迪厄或吉登斯还没有被美国社会学完全接受时,能读到的还有什么理论作品呢?

——本国的实用主义传统。这里的实用主义一词,往往被泛化地形容美国社会学的性格。但这里不是,而只是指杜威、詹姆斯、米德等人所开创的实用主义哲学。

这一点,倒也未必由美国人来完成。

确实,尽管Mead被奉为古典社会学理论家,我们从不习惯将他列为古典三大家或四大家之一。尽管象征互动论(Blumer等人)在反帕森斯遗产过程也不乏对实用主义的继承(例如situation,interaction的概念),但在理论抱负上恐怕也只有symbolic interaction那几个刊物和Societyfor the Stud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的保留区了。

当然,未必由美国人来完成,意思是还有:Hans Joas——作为少有的、来自欧陆的、专研并发表实用主义的理论学者(当然,哈贝马斯也依赖过Mead),自1979年博士毕业、1985年开始和芝加哥大学合作,并于80-9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作品,像George Herbert Mead. A ContemporaryRe-examination of His Thought(MIT Press, 1985), Social Action and Human Nature(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 1988),The Creativity of Ac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6) ,对这一理论复兴浪潮有过作用,但只要看他的1985年作品,是在MIT Press出版,却显得有点奇怪。显然,MIT press不是美国社会学(尤其是理论界)的top出版社,而在1985年开始赴芝加哥大学定期访学或任职,之后的实用主义作品,便多是以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出版了。

到了八零后呢?例如Emirbayer,是同时兼顾Bourdieu研究与实用主义研究。他发表的一系列的以实用主义为出发的作品,例如“Manifestofor a Relational Sociology”(AJS, 1997),“What is agency”(AJS,1998)都引入了Mead,Dewey的作品。

让实用主义复兴的,也离不开分支社会学与社会学理论的“合谋”。

从分支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运动研究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承担了比urban这些领域,更多地与社会学理论沟通的任务。在文化社会学里的Swider的 “文化工具箱”、在Brubaker关于族群的研究,Zelizer关于经济社会学的研究,Abbot在职业社会学中的生态取向,都无不以实用主义作为基调,例如,反对分析性族群主义、倡导situation-based,摆脱过重的the given的束缚,强调problem-solving。

三、只新增了两个学科基础词汇:时间与关系

复兴实用主义、引入与发展吉登斯—布迪厄,究竟让当代美国社会学理论成长了多少?进一步讲,让社会学理论突破了多少?如果以严格的“突破”的话,那么其实少得可惜。

我的看法是:如果以社会学的学科基础词汇来说,只有两个概念被放大了很多:时间(time, temporality)和关系(relation,relationship, network)。

相较于社会学里已有的结构、行动、能动性、文化这些基础概念在当时的欧洲或古典社会学里都有不错的基础,那么这两个概念的“概念化”水平却在社会学里是比较薄弱的。

虽然不否认,制度这个概念也在社会学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但更为跨学科;关系这个概念在英国的社会人类学传统(Lizardo眼中的Radcliffe-Brownian)也有体现,但是在经验研究中更为发挥,在理论上更有提升的,却还是要等到当代美国。

把关系或网络放在一块,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方面,布迪厄场域/资本理论的引入,将“结构”理论重新构作为更为关系取向的理论视角;这方面,进一步以八零后John Levi Martin(AJS,2003),六零后McAdam和Fligstein(Sociological Theory, 2011)以及Harrison White, 或者上述的Emirbayer的关系社会学的加持而在理论上发扬。同时,在实用主义传统下,如Abbott等人推动relationalprocess视角,更似乎成为现在的一些经验研究的口头禅。另一方面,经验技术上在networkanalysis确实提供了不同于传统的回归分析的图景,而这些技术又与经济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等分支社会学密切结合起来,使了关系、网络这个概念从深层理论到浅层经验研究都得到了丰富和肯定。从这两个方面来考虑,也确实能理解,为什么Simmel会在当代复兴。

正如刚才提到的“关系—过程”视角,过程一端尽管没有如Abbott期许得那样,以processualsociology出场,但在time/temporality的理解上却也是有了长进。

由于社会学对时间的理论挖掘一直薄弱,直到Elias1992的Time: An essay,也很难说有什么重量的time/temporality的作品。Emirbayer在谈agency也不过是引入了Mead的《现在的哲学》,谈不上发展。Abbott可惜长于批判而疏于建构,对于temporality的讨论,只要看他的Time Matters一书被引用的章节就知道,他讨论的伯格森—怀特海—米德的那章,排列太靠后的原因也可想而见,在社会学理论界的引用也远不及他批判别人的几个章节。

但是,理论上的薄弱,却得到了经验上的补充。历史社会学把temporality这个概念,从历史学带了进来。当然,这个过程,离不开WilliamSewell Jr.。

为了证成历史社会学的学科正当性(社会学如何谈“历史”),身为历史学家的Sewell从event的角度讨论temporality中的路径依赖、全局偶连、历时的因果异质性。

四、第三轮外来者:帕森斯、布迪厄吉登斯之后的批判实在论

如果说六零后学者是彻底告别帕森斯一代,八零后是全面拥抱布迪厄—吉登斯一代,那么零零后则体现了更强的综合取向与经验取向。

这种综合,既来自于对布迪厄、吉登斯的“本土化创新”,如:从Bourdieu到Martin,从Giddens到Sewell,也来自于产生了一轮的理论化的动力:causality(因果性)。

当代美国社会学理论,不管是实用主义,还是关系—时间概念,都已经是“后实证主义”的时代的理论思考。由于诠释论取向的长期发展不足(这和现象学传统在美国社会学的极度衰落有关),另一支有所共鸣的英国传统被引入进来:批判实在论。

尽管英国和美国都共享了Giddens,但却以十分不同的方式被理论地发展。Giddens将结构与行动的centralconflation/duality也颇得实用主义的共鸣,但却被英国社会理论界的另一支:批判实在论,如M. Archer, Elder-Vass等社会学者仍主张dualism所不满。

在八零后中,就有Steinmetz,Gorski和Smith三位都参与了这场引入运动。可以说,美国社会学历史上,已经面临了三波外来者:

第一波外来者是以帕森斯为中介的涂尔干与韦伯(1930年代)(姑且不算更早的Simmel在AJS上发文)

第二波外来者是布迪厄—吉登斯(1980年代)

第三波外来者是巴斯卡等人的批判实在论(2010年代)

更加注意汇聚因果性(conjunctural causality),更加接受机制(mechanism)论述,更加接受生成性,更加强调contingency,尽管并非同脉同义,但都为批判实在论提供了基调。

除此之外,批判实在论也是看到,实用主义作为一种解释,始终面临如何解释宏观社会变迁的瓶颈,也在当代作品里没有原创性理论(习惯地借用Mead等人的分类罢了)。因此,Steinmetz,Gorski和Smith等学者才会发出Whatis Critical Realism? And Why Should You (2013)的自信。

毕竟,就像美国社会学家会调侃的话:我们不能再一直等着下一个法国理论家出现了。

但是,不管是实用主义还是批判实在论,或者仍细微的诠释论,都为更广泛的对话提供了可能。例如,实用主义也想要发展机制解释(例如Tavory,AJS, 2013; Gross, ASR, 2009),文化社会学也不想再局限culture in action,而是deepculture in action (Reed, 2015),批判实在论也接受weakconstructionism。

(0)

相关推荐

  • 布赫迪厄社会学的第一课

    推荐几本布迪厄相关著作,分别是<布赫迪厄社会学的第一课><所述之言--布赫迪厄反思社会学文集>以及<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两本台译本著作ligbe ...

  • 年终 | 2019年经典著作阅读书单

    2019年上半年还是一个菜鸡本科生,下半年成为一个研究生(依旧菜鸡),不过,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努力在菜鸡的学术进阶之路上前进.临近年终,对2019年方方面面开始进行总结.首先是对占据了我201 ...

  • 这不是传记:一种自我分析的尝试

    在阅读布迪厄的<自我分析纲要>时,我是深受触动的,以至于希望"邯郸学步",仿照布迪厄的"自我分析"将自己置于一个客观化的位置进行一个"对象 ...

  •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4px; font-weight: 400;">布迪厄  ------</span>知识、趣味与区隔

    "趣味是命定之爱.命运的选择,但也是一种被迫的选择,这种选择是由存在条件产生的,这些存在条件将其他一切可能作为纯粹的梦想排除,除了必然的趣味没有给出其他选择."           ...

  • 2020年个人阅读十佳著作推荐

    2020年临近年终,回顾整理了一下今年的社会学著作阅读书单,从中选出十本"最佳著作"--这里"最佳"不仅仅是"写得很好"的意思,更多的还是指 ...

  • 布尔迪厄著述中文版一览

    布尔迪厄其人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年8月1日-2002年1月23日),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法兰西学院唯一的社会学教授,和英国的吉登斯 ...

  • 社会学“后四大家”阅读体会

      从去年八月份到现在,研究生一年多的时间都在与社会学后四大家--布迪厄.哈贝马斯.福柯与吉登斯的著作相伴(由于疫情等原因,中间断断续续读过其他一些著作),最近终于到了最后一大家哈贝马斯著作阅读的收尾 ...

  • 布迪厄:社会学是种武术

    推一部B站上的布迪厄纪录片:[社会学是种武术(La Sociologie est un sport de combat)]感谢洛光明同学提供中文翻译版本,感谢UP主上传B站. https://www. ...

  •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临近双十一,又没忍住经常晚上临睡前逛逛那几个购物app,然后添加一些想读的书进购物车,在放券的时候买一波.连续买了几波之后又开始后悔,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么多书不知道要看到何时--有些书一时冲动 ...

  • 客观的主观:一种自我分析的尝试

    我希望使我的一些读者,无论男女,能够通过我的叙述,成功地认识到自己的经历.困难.问题.悲伤,等等,并从他们的现实身份而非某种崇高的观点和视角出发,采取一些行动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和行为.除此之外,没有什么 ...

  • 布迪厄相关著作阅读推介

    打算写两篇理论总结的憋到现在没憋出来,就先写一下关于布迪厄著作阅读的一个简单的读书小结吧.   阅读顺序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过在阅读布迪厄著作时,我比较倾向于从布迪厄的理论性著作先入手 ...

  • 新学期,100本社会学著作读起

    学习社会学专业几年,读了不少书,从中选出100本推荐给大家(有一些著作是多卷本,所以实际上超出了一百本).这100本著作其中有少部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相关著作,有一些属于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相关 ...

  • 理论与实践:观点汇编

    理论指导实践? "把理论付诸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这些都是近代才流行起来的观念.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是这样,实践有它自己的知,亚里士多德称之为phronesis,这个词不好译,所以有好多译法,实践知识.实 ...

  • 整理手记 | 学术与政治:布迪厄的“飞马型”学术人生

    前些天刷豆瓣的时候,刷到友邻标记<反思社会学导引>时写的评论,说ta阅读本书写笔记时,几乎每页都有想要抄下来的段落.回想我系统阅读布迪厄著作还是两年前大四毕业后的暑假,七八月份正是天气极其 ...

  • 访谈|《美国社会学评论》主编Lizardo谈文化社会学的学习与发展

    文/高行云 文献来源: Four Questions for Omar Lizardo, 2018, Culture: Newsletter of the ASA Culture Section. F ...

  • 年终 | 2019年个人阅读十佳著作推荐

    作者:[德] 卡尔·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译者: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出版年:2018-4-1 书中阐发的一个在后期几乎被马克思本人"抛弃"的概念- ...

  • 反思与叙事的结合——“解释社会学”何以为能?

    这一题目<反思.叙事与修辞转向--社会学何以为能?>是几经反复.思索多天才拟定的,原本在差不多读完吉登斯后准备写一篇关于吉登斯与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辨析的论文,后来发现太难,就打算先总结 ...

  • 经典著作阅读书单

    自去年保研之后,从十月初开始了社会学经典名著的阅读,至今已有一年了.趁着国庆假期整理了这一年来的读书书单,并且整理了一下随手在豆瓣上标记想读的书目.在阅读过程中确定接下来想读的书目以及其他一些一直打算 ...

  • 2020年,经典与现实的碰撞 | 社会学家语录精选

    2020年这一年,在继续社会学经典著作阅读训练的同时,回顾整理了前两年的读书笔记.在之前的阅读过程中,随手摘录了一些社会学家经典语录.临近年终,在整理这几个月的读书笔记时,又摘录了一些社会学家经典语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