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硬科技创新浪潮,香港科大百万奖金创业大赛“打穿”创业者需求

资本突然刮起了“硬科技风”。

下半年以来,资本对优质“硬科技”项目的争夺突然变得十分激烈,有投资人在采访中表示,“很多优质项目、热门项目,可能同时被十几个FA的同行追着。”

这与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密切关系,有数据显示,前100家上市企业总市值中科技企业总市值占比,从2010的33%增长至2020年的53%,未来十年,硬科技创业成为一个潜力领域。

但是,硬科技毕竟不同于那些商业模式创新,它有更长的发展周期,有更深度的资源需求,在“形势大好”的背景下,亟待外部成长的助力——优质的科创赛事价值由此凸显。

不久前,第十届香港科大-越秀集团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以下简称“百创大赛”)2020全国总决赛在广州举行,在这之前,来自北京、深圳、广州、长三角、中山、佛山、香港、澳门八大赛区的一千八百余个创业项目已经进行了多轮PK。

第十届香港科大百创大赛全国总冠军思坦科技

迄今为止已经举办10年的香港科大百创大赛带有浓厚的“求新、求进、创未来”气质,在业内颇有影响力,而这里更想以其为范本,观察优质科创赛事对硬科技领域会有什么样的助力,它们如何推动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以及如何体现出“硬科技”背后高校的社会责任。

1

“香饽饽”硬科技,还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需求

关于什么是硬科技,业界尚无统一定论,按香港科大商学院内陆办事处主任、2020全国总决赛执行副主席袁冶女士的说法,“硬科技需要有研究深度,或者精深于其研究领域,而不是简单在商业模式上创新或者创业,其应用更多是聚焦在科技上面而不是聚焦在商业模式。”

香港科大商学院内陆办事处主任、2020全国总决赛执行副主席袁冶女士

结合这个定义,可以认为,这一波硬科技浪潮的兴起,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1、持续近10年的以商业模式创新为主的创业浪潮持续红海化,且表现出易被大型平台扼杀的脆弱性,一些时候其社会意义和价值也广受诟病(例如最近的买菜团购);

2、人工智能、5G等底层技术不断落地,硬科技的技术资源越来越丰富,创新空间越来越大;

3、产业转型升级、驱动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量,硬科技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相契合。

在这些动因下,观察到的市场上硬科技创业项目所在的领域,已经包括云平台、人工智能、5G、大数据、生物技术、虚拟和真实结合的自动化、传感器技术、物联网等诸多领域。

而另外一边,硬科技拥有这些独特价值,也意味着几个“代价”:

1、虽然技术本身能够给予硬科技平台天然的护城河,但团队往往需要更多“硬核”外部技术支援,尤其是指导某些关键症结的技术突破;

2、发展周期较长,需要强力的外部资本支持,并抱以更宽容的心态;

3、底层技术对产学研融合更有需求,往往需要对接到高校,这样的资源多,但优质的不好找。

由此,硬科技创业对外部资源的渴求会比通常的商业模式创业大太多,这也让外部服务于硬科技创业的力量更有存在的必要,尤其是有深厚技术底蕴的高校举办的科创赛事更有显眼的价值。

2

持续10年的创业大赛还在进化,香港科大“打穿”硬科技创业

如果以硬科技发展内在的独特需求来审视香港科大百创大赛,就会发现后者一直在通过不断改进赛制和模式,不断契合着硬科技创业者最迫切的需求,在第十个年头,这种契合表现为三个方面:

1、资源支持:以全方位资源投入进行整体发展扶持

任何的硬科技创业最首要需求的两样东西,一是以合理方式投入进来的资本,二是权威前沿的技术指导。

前者,此次大赛专门设置了“投资人评委团”, 君联资本、洪泰资本、赛富投资、金沙江联合、复星创富、老鹰基金等十大知名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参与本届大赛的评选工作。

一次性聚拢多家顶级知名投资机构,一方面给予硬科技创业更充分的对接机会,带有自由的双向选择色彩,让竞赛本身变成了一次资本和企业双方深度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合伙人深耕于硬科技创业领域,丰富的投资经历也能直接给予参赛选手直接的企业发展指导。

香港科大百创大赛与八大投资机构签署意向书

此次大赛组建了由李泽湘、郑光廷、李世玮、高民等10位知名教授组成的“十大学术评委团”,这些教授不仅在学术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产业和商业实践经验,无论在技术层面还是商业层面无疑都将帮助创业者走得更好。

事实上,在资本和专家扶持之间也存在联系的纽带,参与大赛的投资机构就将与香港科大的学术科研资源和校友商业资源相结合,共同推动新一代硬科技创业企业成长,这某种程度上等于构建了一个连接资本与高校的产学研融合平台,使得参与大赛的企业或更多主体获得平台化的整体发展支撑,而不再只是自己单独一项项寻找和对接资源。

2、现金扶持:以新奖励机制契合硬科技项目需求

除了资本对接,科创赛事的另一种价值是它能够带给优胜者直接的现金扶持,而香港科大百创大赛,顾名思义,丰厚的百万奖金是其特色之一。

而到了本次大赛,在现金扶持这件事上又进行了十分差异化的改进:全国总决赛不设立其他奖项,100万人民币全部归冠军所有。

这样做的原因可能并不复杂。对硬科技创业来说,其资金需求量十分庞大,通常创业大赛那种“分糖果”式颁出的现金奖励,多人共享的结果是每个人得到“毛毛雨”,并不能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可以达到实质意义的帮助。

把百万奖金全部给予一个优胜项目,从奖励机制上真正契合硬科技所需要的高额投入,对参赛者而言,不仅具备直接的吸引力,更会对优胜项目产生可见的现实推动作用,这可能会成为硬科技大赛领域的一种内在要求。

而值得一提的是,与很多科创赛事不同的是,此次大赛的百万奖金颁出,将不占股份且没有任何其他附加条件,“百万创业大赛”名副其实。

3、价值延展:以权威背书推动硬科技项目发展进入新台阶

硬科技在获得各种资源与帮扶逐步成型后,其另一个重心,是如何更好地面向市场、获得知名度与认可。

而香港科大百创大赛此次配套的另一个动作,某种程度上在帮助硬科技创业企业解决这个问题——评选了“香港科大2020十大准独角兽”企业。

这些企业均来自香港科大师生创业项目或曾经参与香港科大百创大赛的创业项目,在各自不同的细分领域已经打好了技术与产品的基础,估值普遍在10亿-100亿人民币之间,包括晶科电子、云深互联、云洲智能、普渡科技、极目生物、华科创智、李群自动化、慧·科技、AutoX以及开思时代。

香港科大2020十大准独角兽

一方面,这个评选代表香港科大百创大赛完成了行业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是大赛不断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这种权威背书将帮助入围的硬科技创业项目在品牌、市场、认知等非技术内容上做强化,实现技术与商业更好的闭环。

可以看到,10年后的香港科大百创大赛,在推动硬科技创业这件事上表现出更全面、更成熟的姿态,其价值也越发明显。

3

成功的硬科技创业大赛背后,更是大学能力、价值与责任的统一

回顾香港科大百创大赛,十年间聚焦硬科技创业和培养科创企业家,而其背后秉承的是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研基因。

1991年建立的香港科技大学,是香港最年轻的公立大学,在世界各类大学排名中都名列前茅,包括过去连续三年在《泰晤士报》“世界年轻大学排名”中获得全球第一,2020《QS》全球大学排名中世界第27名等等。

其与硬科技有关的教研成果也颇为前沿,包括全球最细单壁纳米碳管、全球最高像素的照片、全球首创的智能杀菌涂层等,而从香港科技大学走出的硬科技技术人才很多,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就是其中之一。

硬科技研发原本就是教研领域的“硬骨头”,香港科技大学短短不到30年走到世界前沿,其中体现出的是一个高校始终坚守和钻研的品格,而香港科大百创大赛,则可以看作这所世界前沿大学将自身的力量贡献出来服务硬科技、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的体现,这又是另一种信念坚守。

毫无疑问的是,以香港科大为依托,十年后的这场创业大赛将进一步优化以创业者为核心的创业服务平台,激发校内外的创业意识,培养科创复合型人才。最终,以优势资源推动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反哺“科大创业”的良性闭环将形成。

总而言之,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底层力量不是各种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而是实打实的技术进步,其中尤以硬科技价值最为显著,但硬科技创业难,具备硬科技技术能力并能够连接更多社会资源的高校,有必要站出来提供一臂之力。香港科大持续投入的行为,成为高校践行责任的标杆,更多的高校以及类似的创业大赛应该站出来,硬科技才能更好、更快速地前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