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脊背发凉的清朝“丁戊奇荒”饿死千万人,原因触目惊心

一场造成了近2000万人伤亡的大浩劫,国内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它对后世的影响,鲜有人论及且避讳多多,这是为什么?

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场罕见的特大灾荒洗劫了中国大地,特别是北部中国,持续三年大面积干旱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包括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大旱不仅使农产绝收,田园荒芜,而且。饿殍载途,白骨盈野”,饿死的人竟达近两千万以上!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

这场历史罕见的饥荒,用“人间地狱”来形容也难表达其惨状。

卖儿卖女是家常便饭。据传教士引用当地衙门保存的登记薄计算,单独在灵邱县,就有十万以上的妇女和孩童被出卖了。只要能活命,按当时人留下的文字记录称“有一二饼易之者。”一两个饼就可以把自己老婆女儿卖了。

连续四年的旱灾,在可以吃的粮食都消耗一光的时候,人们开始吃树皮,草根,观音土之类,当一切能吞食的都被耗尽之后,最残酷的一幕就出现了,1877年入冬后,人吃人就开始了。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吃人肉的事情实在违反传统伦理,一开始有些尽职的地方官还是要管一管的。曾有一位 吃人肉的妇女被抓住以后,诘问审讯的官员:“既然狗吃人肉都可以合法,那 为什么对于我们这些没有食物可吃的人来说就是犯法呢?”

当然,最严重,还是骨肉相食。常言说,虎毒不食子。然而,在极端情况下,有些父母为了活命,什么道德都没有了。山西平阳府(今临汾)1878年正月就报告有食人案十余件,其中城内一案城外一案,都是妇女杀死自家幼童以取食。当然,还有一些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的,会和其他父母交换孩子吃。

“丁戊奇荒”有太多的奇人奇事,那么它是怎么发生的?又为何那样惨不忍睹?

大饥荒发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7个方面:

1,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连年大旱

这场大旱灾是光绪元年(1875年)拉开序幕的。这一年,北方各省大部分地区先后呈现出乾旱的迹象,京师和直隶地区在仲春时节便显示了灾情。一直到冬天.仍然雨水稀少。与此同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都在这年秋后相继出现严重旱情。

光绪二年(1876年),旱情加重,受灾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以直隶、山东、河南为主要灾区,北至辽宁、西至陕甘、南达苏皖,形成了一片前所未有的广袤旱区。

旱魃向南为虐,祸及苏北和皖北。苏北各地这一年开春到年底,一直末下透雨,海州(今连云港)、棉田等地大片大片的农田减产或绝牧。旱灾引发了蝗灾,禾苗被吞噬一空。旱蝗交迫之下,灾民“逃亡饿死者不计其数”。一些灾民甚至“饥则掠人食”,致使‘旅行者往往失踪,相戒裹足”。苏北的社会秧序,因严酷的旱灾而变得动荡不安。

皖北的旱情与苏北相似。入夏之后,持续乾旱;许多地方连禾苗也末能栽插:后虽下过一些雨,但“又复连日烈日。”,连补种的庄核也大多枯死;当年全省收成减半。有的地方颗粒无收。

经过近两年的大旱之后,华北大部分地区的灾情在丁丑年(1877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状态。

2,清政府默许种植鸦片,粮田大面积减少。

为了增加赋税和财政收入,清政府竟允许并鼓励民众种植鸦片。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解除鸦片禁令,使鸦片贸易合法化。自19世纪60年代起,西方每年输入中国的鸦片有5.6万担,中国白银为此大量外流。李鸿章等人于是提议:“洋药不能禁其来”,不如“开洋药之禁以相抵制”,不惜以自种自产鸦片的方式与洋人抗衡。几年后,全国各省几乎都有鸦片种植,山西、河南、山东等重灾区更是生产鸦片的重要基地。

3,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同时,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腹背受敌,内外交困,元气大伤。仅鸦片战争就耗去了国库存银的3/4,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又至少耗掉4亿多两白银,此外还有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和其他大小战事的军费,以致在1864年,清王朝国库仅有6万余两白银。“丁戊奇荒”发生时,“海内穷困已极”、“内外库储俱竭”,尽管清政府多方筹措,仍捉襟见肘。所筹赈款中,属于部拨、协拨及截留的公款很少,受惠最多的山西也只有317万两,不足全部赈款的三分之一。

而时局的动荡,更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4,清政府措施无力

“丁戊奇荒”为什么会造成上千万的人死于非命?考查一下清朝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不难发现,这场触目惊心的大灾害,既是天灾,又为人祸。

自古以来,完善的仓储制度和充足的粮食储备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证。与历朝历代一样,清王朝也在各省、州、县设置了粮仓,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制度。但随着清王朝的日益腐朽,仓储制度也渐趋衰败。各级官吏非但没有及时采买仓谷,反而借机变卖、挪用、侵盗粮食。户部检查全国粮仓储备情况时发现,实存粮仅1400万石,缺额达1800万石。到1860年,全国只存523万石了。无怪乎“丁戊奇荒”爆发之际,灾区缺粮,不但无树皮草根可采摘,“抑且无粮可购,哀鸿遍野,待哺嗷嗷”,很多人因此活活饿死。

5,封建统治者漠视民生,转移视线。

‌在这次救灾中,不但政府在起作用,当地富豪乡绅以及外省义捐及外国传教士也起了很大作用。之后各界人士对这次荒灾也做出过总结反思,外国传教士卷入赈灾活动之中,出现了另一种救济方式——“洋赈”。当时,在华北灾区活动的外国传教士约百人。这是外国传教士第一次在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事救灾活动。但是清朝统治者心存顾虑,漠视民生,有官员甚至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产生很大影响。

6,瘟疫与地震

进入光绪五年(1879年),尽管山西省仍然大旱如故,但在东起直鲁、西迄陕甘的广阔土地上,毕竟已降下甘霖,乾涸的河床里重新荡漾起清波,龟裂的土地开始滋润,并重新泛起了绿意。旱灾.已进入尾声,苦难的岁月就要结束。可是,正当死里逃生的人们准备重建家园之时,一场新的灾难骤然而至,这就是7月1日发生在甘肃武都的震级达8级、烈度为11度的大地震。在地震中受到破坏或受到影响的地区,大部分在旱灾区域之内。

瘟疫和地震,把“丁戊奇荒’推向惨绝人寰的境地!

7,旱灾引发蝗灾

从天津以北至?南各地,蝗虫遮天蔽日,把枯萎的残存庄稼吞食精光。到夏秋之间,又因阴雨连绵,大清河、滹沱河、潴龙河、南运河、漳河、卫河同时泛滥,致使遭受了旱、蝗之灾的土地又被水淹。这一年,直隶省遭受水、旱、风、雹的地区达63个州县。

全省农业歉收,减产一半左右。因此,“乏食贫民,所在多有”,仅开封一地,靠赈灾粥厂就食的灾民即达7万余人。这一年,山东省全年皆旱。除章丘等小部地区有一段时间略遭水灾外,绝大部分地区均遭旱灾,全省收成不到三分。《山东通志》称该年全省“大旱.民饥”。据《申报》载,、由于旱灾,山东各地灾民纷纷逃荒、闹荒或祈雨。但祈雨无济于事.各处“饥黎鬻妻卖子流离死亡者多,其苦不堪言状”。

总结:

清朝光绪年间,清政府刚刚从鸦片战争的余波中恢复过来一些元气。但是两次鸦片战争依旧带给中国极大的伤害,尤其是罂粟的种植屡禁不止,中国农民大量挪用耕地种植罂粟。国家连年征战,粮食储量寥寥可数,大量耕地被挪用使得原本就亏空的粮食储备雪上加霜。

就在如此内忧外患之际,老天爷都要和中国作对,全世界迎来了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干旱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山西迅速蔓延,旱魃肆虐,赤地千里,粮食颗粒无收。清代末年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当年清朝官员提起这场旱灾,称其为有清一代“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大饥荒有天灾有人祸,值得认真反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