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看高清修复版,才完美

2019年9月14日上午7时32分,吴贻弓导演于上海瑞金医院逝世,享年80岁。

01

他的影响力想必我不用多说,作为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还有着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重量级的角色,2012年,他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终生成就奖。

几部作品也是经典佳作,一部《城南旧事》(文末阅读原文,可获本片高清修复版资源)享誉中外,是四代作品的代表。从第一部与著名导演吴永刚联合执导的《巴山夜雨》问世,获得第一届金鸡奖(当初的金鸡百花奖还不是现在电影界被群嘲无公信力的对象)最佳故事片开始,《城南旧事》、《姐姐》、《阙里人家》、《流亡大学》都是经典之作。

其作品有着四代导演独特的人文关怀和诗意,被称作中国的“诗意现实主义”。

而吴贻弓的父亲与著名诗人、音乐家李叔同先生有着一段奇妙的因缘,因着这层关系,吴贻弓从小便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家里就用鞋盒、手电筒等简易的道具自己制作“放映机”,展现了作为电影制作者的天赋。

02

提到吴贻弓导演,提到中国的第四代导演,提到中国的散文电影和诗意电影,不得不提的就是这一部作品,《城南旧事》。

制作于1982年的《城南旧事》是吴贻弓根据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记录下了老北京城胡同中的童年记忆,有着非常浓的“老北京”地域气息和文化气息。

但当时吴贻弓导演已经南下上海,被后辈不断称道的是:在上海,吴贻弓搭建了一段古香古色的老北京胡同,祖籍杭州,生于长于重庆的南方人吴贻弓,用对电影的一腔热爱将原著小说中的极具地域特色的场景原样摹了出来,令人赞叹和敬佩。

吴贻弓在接受采访时说:“《城南旧事》虽然讲的是北京的事情,但是它让我想到了我的童年,由此可见,城市之间并没有壁垒,城市经验和童年经验都是互通的。在拍《城南旧事》的时候,我正好把积累的情感和想法都用上了,我也没有过多去想怎样去感染观众,只是想着如何把我十分挚爱和同情的这几个人物诚实的呈现出来,并通过这些人物让观众认识上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画面,我的目的仅此而已。”

换句话说,我们的电影就是需要这样的掌控力和感染力: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也许都不甚一样,但我们的情绪是相通的。

03

让我们回归到影片本身,故事的内容紧跟原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痴找寻女儿的“疯女人”秀珍,则是英子的一个好朋友。

秀珍年轻时与男友剩下一位女儿,但因为男友离开了北京回了老家,所以家里将女儿小桂子放到了城墙根脚下,遗弃了。

英子决定帮助秀珍一起寻找,英子在找寻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苦命的小伙伴妞儿有着和小桂子一样的胎记,从而让秀珍与小桂子相认。

秀珍立马起身和自己的女儿去寻找生父,但天降大雨,秀珍和小桂子命丧火车下,英子好像冥冥中有了感应又好像因为天寒大雨,一下子发了十天的高烧,昏迷了十天,差点也丢了性命。

在这里,影片已经过去大半篇幅,但和原著不同的是,影片将原著中的时间线打乱,将英子发现荒原中的“小偷”这件事提前,将找寻小桂子和发现小偷同时进行。

英子阴差阳错下让小偷的行径暴露给了便衣警察,警察抓走了年轻人,原来他一直偷东西来供自己的弟弟上学,英子一时分不清对错,分不清好人坏人,这让英子既迷惑又难过。

“我分不清海和天,我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最主要的两件冲突便是小偷和母女相认,其中穿插了保姆宋妈和兰姨娘的副线,让整部影片看起来极为充实丰富,情绪也随着英子的见闻不断起伏着,在童趣和悲伤中不断切换

尾声

其实,我们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到:快乐的英子在童年时所目睹的都是当时社会上所产生的种种悲剧,以一位孩童天真纯洁的目光和疑问来让观众关注,让观众思考,这样就不会有浓浓的说教气息

后来英子的父亲因肺病逝世,英子的童年在那一瞬间仿佛也已经结束了,她意识到了成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耳边响起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骊歌》的经典旋律,又到了离别愁绪的秋天,我很想念他,我会想念他。

谨以此文纪念我最喜欢的四代导演吴贻弓先生。

----

原创:拆房子的阿七(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