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不住时光,那就把记忆留住
这个文答应朋友已经许久了。迟迟没有下笔,除了文债缠身之外,还因为找不到那个落笔的“点”。几次开头,几次否定,虽然已经去采风了两次。
沉默了许久,沉淀了许久,在这个春天的下午,灵感不期而至。于是,坐在窗前,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春雨,开始了这次心灵之旅。
从诗从发,寻找远方
淅川移民精神和移民文化是淅川人民的宝贵财富。在淅川后移民时代,想做淅川移民文化产业的人不少,但是,真正去做的人不多,坚持做下来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建设者李爱武先生(以下称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虽然很近,但要真正把文化做成旅游产业,把“诗”变成“远方”,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李先生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地地道道的淅川人。为了寻求心灵的家园,他与他的团队从“诗”出发,踏上了“远方”的路,这一走就是八年。
留住树,就留住了童年
先有树,后有苑。
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的故事是从一棵树开始的。
李先生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他本人是移民,他的家是移民家庭,他的家乡是一个整搬整迁的移民村。在移民大搬迁前,李先生回老家探亲,再次到了村口那棵皂角树。
这棵皂角树枝叶繁茂,树干粗大,几个人合抱不过来。李先生的童年就是在这棵皂角树下度过的。他跟小伙伴们一起在树下过家家,用长竹竿从树上打皂角。至今,李先生与当年的小伙伴们谈起童年的时光,最多的话题就是这棵皂角树。至于这棵皂角树究竟是啥时候栽种的?有人说200年,有人说300年,也有人说800年,没有人说得准儿。反正,李先生爷爷的爷爷就是在这棵皂角树下长大的。
乡亲们要搬迁走了,村子也要被丹江口水库淹没。皂角树去哪儿?要么被村里人砍倒,当做木材卖了;要么沉没到丹江口水库下面,成为一棵树的“化石”。然而,这两种结果都是李先生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棵树浓缩了自己的童年,浓缩了小伙伴的童年,浓缩了乡亲们祖祖辈辈的童年。她是故乡的记忆,更是故乡的灵魂。
那天晚上,李先生一个人在皂角树下坐了一夜。他不停地喝茶,不停地抽烟。经过苦苦思索,他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这棵树移走,栽种到自己的苗圃里,让它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他对乡亲们说:“南水北调是国家行动,咱们得服从国家安排。不过,咱留不住村子,但可以把皂角树留住;咱留不住时光,但可以把记忆留住。无论搬到哪里,以后大家想家了,就可以回来看看这棵皂角树!”他的意见得到了乡亲们的支持。
古树移栽可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这项工作对环境、时间、方向、光照都有很高的要求,耗工耗资也很大。移栽活一棵古树,少则数万元,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如果只移栽家乡这棵古树,那对于李先生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可是,当故乡的皂角树在苗圃基地发出新芽后,李先生的意见变化了。他要把全县285个移民村的古树都移栽过来,建成一个古树苑,永远保护起来。
虽然移民们把树卖给李先生的价格并不贵,但是,从利益角度上来说,移栽古树不仅是一桩赔本买卖,而且是一个“热山芋”。原来,古树长在移民村,在移民前被移民砍了,伐了,或移民后被丹江水淹了,完全没有人追责。因为,这是南水北调大移民,地都被淹了,地上的树又怎么可能活下来呢。但是,如果把这些古树购买后移栽到古树苑,那性质就变了。因为是古树,国家法律明文规定,严禁倒卖。也就是说,这些古树被移栽后,不仅没有一分钱利润,而且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的管护资金。这就像是拿了一个“热山芋”,吃不下,扔不得。
李先生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压根儿就没有想着倒卖古树。在他眼里,一棵树就是一个故事,一棵树就是一段记忆。他是想把移民的根留住,把移民的记忆留住,把移民村落的魂留住。就这样,李先生投资数千万元,从285个移民村移栽了1008棵古树。有银杏、皂角、梭罗、金桂辛夷、佛肚……总共有50余个品种,尤其是千年菩提树、八百年皂角树、一千一百年樱桃树等,其树龄之长、规格之大,均为世界罕见。
八年过去了,如今,这些古树生长在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里,遮天蔽日,迸发出勃勃生机。每到闲暇时刻,李先生就会来到树前,与这些古树进行“交谈”。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树不是树,而是一段又一段的童年时光。
留不住时光,那就把记忆留住
如果只是移栽古树,保护古树,这些投资对于李先生来说,也许还算不了什么。但是,当古树重新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李先生的意见又变化了。他要复建一个已经沉没到丹江湖下的“淅川县”,重现和浓缩已经消失的县城、古镇和村落,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
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是一个高起点、大手笔的项目,规划是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规划设计的,曾获得了鲁班规划奖。据说,鲁班规划奖是全国规划设计行业的最高奖项。对此,我不甚了解。不过,那时候,我在县旅游局工作。这个规划从开始调研,到初期讨论、中期汇报以及最后的终期评审,每个环节我都全程参与了,创意确实不错。不过,项目真正做起来之后,李先生发现其耗资之大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期。为了建设好这个项目,李先生耗尽了几十年的积蓄,还不得不向银行举债。从2011年开始建设到现在,移民文化苑已经走过了八个春秋,耗资数亿元,工程至今还没有完全竣工,只有部分投入使用。不过,但当我走进淅川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我已经被文化苑的美颜惊呆了。
淅川县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是按照“一心六区”布局建设的。“一心”就是游客服务接待中心;“六区”分别为古树博物园区、移民文化游览区、移民民俗文化村落游览区、宗教文化游览区、古城古街文化区、森林公园游览区。整个景区是集移民民俗、生态观光、人文传承、康体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休闲度假型生态旅游区,目前已被国家旅游局等部门纳入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项目。
移民纪念馆以实物和声光电的形式,展示半个世纪以来,移民生产、生活变迁的历史过程。移民文化广场是一处以移民纪念碑、移民雕塑群和大型音乐喷泉为主体的游客活动中心。移民纪念碑底座长、宽均为4米,象征着水源地40万移民群众;高17.2米,象征海拔172米水位线。
走进小桥流水的移民民俗文化村,我不能不为它的美丽而惊叹。村落中间是一条河流,两边是古树,古村落。有石头房、土坯房、板土墙房;也有青砖灰瓦的砖瓦房……不过,这些民居不管外观多么古朴,多么生态,屋内的装修却是干净,整洁,完全能够达到星级标准要求。在这里,每一座农家院落就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每一堵墙就是一种地域的风格,每一片瓦就是一个种文化的烙印。
淅川县移民文化苑在建设和落成的过程中,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清明节举行了两届文化寻根活动,数千名青海支边移民、老移民以及搬迁到新乡、郑州、许昌等地的新移民回到淅川,相聚在移民文化苑,围坐在老树下,吃着大锅菜,倾诉离别情。
风,停了。
雨,还在下。
我望了望窗外,脑海里忽然闪现出一个镜头。
那是在我第二次采风即将结束的时候,李先生对我说:“建设移民文化苑,我不图挣钱,只想为移民建设一个心灵的家园。因为,留不住时光,那就把记忆留住。”
此时此刻,我的眼前仿佛闪现出那一棵棵古树,一座座古院落,还有那弯弯的小河……我心头一酸,有一种想哭的感觉。因为,我知道,为了留住这段记忆,李先生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太多!太多!(图片摘自《楚都传媒》公众号,未能一一标明作者,特表示歉意和感谢!)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