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宁远的三座大山与崩葬于此的三位皇帝

宁远北路有三座名山:舂陵山、洛阳山、天子山(汉王殿)。这三座名山的起源来历不仅有故事,也都与驾崩在宁远的皇帝有关。下面,听小编给您细细道来。

1.舜帝——舂陵山、九疑山。舂陵山古与九疑山齐名,在宁远县北九十里。《水经注》中称仰山。连峰接天,高出云表,延绵百里,是宁远县北路的天然屏障。民国时期,今柏家坪镇称北屏镇,则是因此山为北路之屏障而得名。

昔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但是在这座山上,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大乐器,无人弹奏,却能自我弹唱韶乐。即“有钟自舂,传云韶乐,山故受舂陵之名。”也就是说,舂陵山是在舜帝驾崩宁远九疑的时候,这座山名就诞生了,比舂陵侯受封于此早二千多年。

因此,舂陵山是因舜帝驾崩于宁远而得名。舂陵山之得名,跟刘买、刘秀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那时他们都还没出生呢。说明白些,舂陵山乃是因为舜帝驾崩于宁远,舂陵山为之感动,自我弹奏韶乐,奠祭舜帝才有了舂陵山之名。

由于舜帝葬于九疑,所以九疑山之名也是因舜帝而得名。不过,因原有九黎之族于此,九疑之名不能全与舜帝相关。

  2.皇高祖——洛阳山。洛阳山在宁远县西北,舂陵山之南面,延绵到县西北与阳明山相接,为县西北一带群山之祖。迤逦从西转南,与县前黄马砠相连,故在县城北逍遥岩前有“舂陵第一峰”碑石。

西汉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刘彻以零陵郡泠道县的舂陵乡(即舂陵山延袤范围及周边山河)封长沙王子刘买为舂陵侯。越三代,历79年,其孙刘仁于初元四年(前45),以舂陵地域狭小,瘴气太重,要求迁徙。元帝刘奭恩准了刘仁的要求,同意他将舂陵侯封地迁徙到南阳,即今之湖北枣阳。

刘秀系舂陵侯刘买的五世孙,他打败王莽,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建武初年,建武皇帝(即光武皇帝刘秀)追封其高祖刘买为皇高祖。所以

刘买虽未当过皇帝,却享了皇高祖的封号,即不是皇帝的皇帝。由于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舂陵乡人便将刘买原封地内的山称洛阳山。在舂陵故城又建起了刘侯庙,祀祭刘买和济熊渠,以四时及腊祠祠之,置啬夫 、左史守各一人。

后来(具体年代不详细),在洛阳山建了洛阳观,详见嘉庆《宁远县志》寺观篇。此处的洛阳观是因道观建在洛阳山上而名,与光武帝并无联系。而后人则又称光武庙,是将舂陵侯城附近的庙祀混为一谈。实不可取。

3.建文帝——天子山汉皇殿。汉皇殿在舂陵山转向阳明山黄柏峒的阳明山近处,海拨1440米。其附近有天子山、观战岭等,如今岭上开遍映山红。

汉皇殿其实是一座小殿,面积并不大,其旁有汉皇衣冠墓。衣冠墓在前些年被人盗挖,留下一块墓碑。从墓碑文字看,汉皇实指一位僧名中含有“眉”的和尚。汉皇殿又称皇伯祠,此名即是黄伯峒地名的起源祠。汉皇殿所在山属阳明山,旧称阳和山。

而在大观岭有大观堡,堡西有阳和凼,阳和凼有白掌塔,墓塔铭由智眉禅师亲书,从墓塔铭及其它明代碑刻的记录来看,智眉禅师即为明朝失踪的建文皇帝。与朝罟大王实系同一人,“汉皇”之称,实系黄伯峒瑶民对汉人皇帝庙祀之地的称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