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燕,燕国不懂得唇亡齿寒,总在赵国背后捅刀子,终吞苦果
秦军攻灭赵国这个劲敌之后,秦王政一统天下之路,可以说是势如破竹,秦军很快北上陈兵易水,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曾经质于秦国,并遭受过秦王政的冷遇,所以无论是国仇还是私怨,太子丹都千方百计,设法阻挡秦王政的进攻。最终太子丹谋划了千古传颂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结果是荆轲这位壮士一去不复返,刺杀行动失败。而在荆轲刺秦王的第二年,秦王政便发兵攻打燕国。所以后世有很多名家在称颂荆轲高义的同时认为荆轲刺秦是一桩祸事,这一刺杀事件,加速了燕国的灭亡,那么真实的原因是如此吗?谁需要为燕国的灭亡负责呢?燕国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呢?窃以为,导致燕国灭亡主要是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是禅让乱国。公元前317年,燕王哙效仿圣贤,将燕王之位禅让给子之。而且为了让子之能够稳坐王位,燕王哙先是废黜太子平,随后又收回俸禄在300石以上的官印,由子之重新任命。
子之即位后的第三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发动叛乱,子之率兵反攻,最终市被被杀,太子平逃亡。齐宣王听闻燕国大乱,便打着讨伐子之,匡扶正义的旗号,发兵入侵燕国。燕国自从子之即位以来,内乱不断,国民饱受动乱之苦,在齐国军队兵临城下时,燕国国民没有做丝毫抵抗,反而打开城门,夹道欢迎。在这种情况下,齐军很快便攻占了燕国都城,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擒获,处以醢(读海)刑(剁成肉酱)。
齐军占领燕国以后,烧杀掠夺,毁坏宗庙,无恶不作,种种恶行激起燕国国民的同仇敌忾,团结起来抵抗齐军,虽然最终齐军退出了燕国领土,但燕国经此动乱,国力大幅衰退。
其次是疲赵自弱,也是燕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赵国是战国后期山东六国中唯一能够和秦国掰掰手腕的国家,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攻的就是赵国。也正是由于赵国的苦战,才有了燕国的和平,可以说是赵国军民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燕国免遭秦军的屠戮。
但是燕国的国君非常糊涂,在公元前251年,燕国相邦栗腹出使赵国,回国后便向燕王报告,说赵国青壮年在长平之战中死亡殆尽,目前国内空虚,谏言燕王趁机发兵攻打赵国。听说燕军来袭,赵国派廉颇迎战,廉颇率军一举击溃燕军,擒杀栗腹。
正是由于燕国的这次偷袭,导致了赵国在随后的三年里连续同燕国开战,使得赵国失去了休养生息的机会。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四十五万主力军,所以长平之战以后,赵国最重要的便是应该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时刻预防秦国的再次入侵。但是由于燕王缺乏战略眼光,在赵国最需要休息的时候骚扰赵国,使得赵国疲惫不堪,最终被秦国攻灭,而失去了赵国这道屏障,弱小的燕国将直面秦军铁骑,自是不敌。公元前226年,秦王政派兵攻打燕国,公元前225年,燕国主力被击溃,燕国都城被攻破,燕王喜逃到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军攻占辽东,擒获燕王喜,燕国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