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乡间|拾草

民以食为天,大多数东西,是要做熟了才能吃的。

在没有煤没有电没有煤气天然气的年代,用来把食物做熟的东西,概而言之,是草,因此也被称为“烧火草”。

在那些年代,用来烧火做饭的草,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作物秸秆,枯落的树枝及使用木材时的下角料,落叶和枯黄后的各种草。

在我老家沂蒙山区莒南县南部丘陵地区,曾经主要农作物是小麦、地瓜、花生三大类,外加少量的玉米和数量更少的小杂粮。

我小的时候,集体耕种着土地,所产的秸秆,也归村集体。收获的地瓜秧、花生秧全部用来喂生产队的牛和驴;麦秸没啥营养,可也要留下大部分,因为单靠地瓜秧、花生秧,不够牛驴吃的。在那个年代,养牛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吃肉,而是为了让它们耕地、拉车、驮东西。所以在官方的统计里,有畜力一项。它们老病残了,不能干活了,要杀了吃肉,必须牵到公社(即现在的乡镇),经过认定,出具证明,才能宰杀。

这种情况下,我们那里当时的农作物秸秆,可以分到各家的,只有很少量的小麦秸秆。那时农民住的是草屋,当地人用来苫屋顶的,是小麦秸秆和长得半人高的山草。因此,谁家儿子到了该盖房娶媳妇的年龄,全村本来要分到各家的小麦秸秆,分都不用分,直接支援谁家。人类自身的再生产,那可是大事。

山岭贫瘠,树长得慢,年年落下的枯枝并不多。各家院子里及房前屋后栽的树,是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盖屋、给女儿出嫁打家具用的,最后的下角料很少,做不了多少顿饭。

最多的、能用来烧火做饭的,还是秋来之后的落叶和枯草。在我们那里,作为劳作的一种,有个专有名词,叫“拾草”。见词知义,就是把落叶和枯草拾回家。

把落叶和枯草聚拢在一起,叫“搂”(lou,一声),所用工具叫“筢(pa,二声)子”。因此,在当地拾草也叫搂草。

拾草时用到的工具——筢子和篮子。这些在农村都已是老物件了。

树木和草集中生长的地方,包括山岭和河边的树林,都是生产队的,有专人看守着,不能进去拾草。能拾草的地方,是地头沟边,还有河边荒地。这些地方长的草,夏天被一茬茬地割掉,用来喂牛;到了秋后,能剩下、最后枯黄的草,并不多。

青壮年各有活忙,拾草便是老人和孩子们的事了。其实,那些年代,秋后孩子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拾草。即便上学的孩子,下午放了学后,也要用筢子背着半大的篮子,沟边河边去拾草。

草并不是在一天内枯败,筢子能搂下来的,只是已经枯败的部分。有人搂了,几天后再去搂,还能搂到些。筢子在草皮上一次次地搂过,每次搂到的很少,次数多了,也能搂出一小把草来。一个地方搂一小把草,不停地换着地方搂,篮子里的草便也多起来。

勤快的孩子,搂上半天,草虽少,也能搂一篮子,能够做一顿饭。放了学再去的话,哪怕很努力,搂回来的草,能煎个鸡蛋就很不错了。

在我的记忆中,每次搂草回来,不管篮子里的草有多少,母亲看见我进了家门,总是笑着接过篮子,把草倒进厨房里,或倒在院子里晒干。

在那个什么都缺的年代,正在干活或干了活的孩子,是不会被打骂的。那时的农村孩子大多数都很勤快,我不知道是为了不被打骂才变得勤快,还是为了活下来天生便勤快,或者二者兼有。

我去拾草,更多的是为了母亲看见我背着盛草的篮子走进家门时,脸上的笑容。那笑容里,有鼓励,有欣慰,甚至还有感激,感激那么小的孩子便知道为了全家人的存活而去尽力。

也有大丰收的时候。树上的叶,秋风来时,便会零落,可大多还会继续在树上,存续越来越短的生命。霜降过后,某夜的一场严霜,会让仍然挂在枝头的叶子,一夜间基本落光。绝大多数树木,都在生产队圈定的、个人不能去拾草的地方;可总有一些树,独自随意地生产在地头、沟边。这些独自长着的树,树归生产队,叶随便拾。

小河南岸有棵很大的杨树,枝繁叶茂。拾草时,只要到河南岸,我总会到这棵树下看看,总能拾到十来片很大的杨树叶。我在等着严霜,村里拾草的老人、孩子也在等。对于天气的把握,老人比孩子强太多。拾了那么多年的草,我只有一次几乎独占了大杨树一夜间落下来的叶子。

那天早晨,天还没全亮我就起来了,看了一眼院子里的梧桐树,我知道夜里下了严霜。用筢子背着个稍大些的篮子,出了门瑟缩着便向南跑。淌过很凉的河水,老远便看到大杨树下厚厚的落叶。树下没有人,我狂喜着奔到树下,从最厚的地方开始搂。身子转一圈,四周的叶子搂成一堆,然后换个地方再转着圈搂。一棵树再大,遮盖的地方也大不到哪里去,我基本搂完时,看到一位老人已经过了河,急匆匆地赶过来。老人来到树下,看看已经被搂成堆的树叶,便在树四周搂那些飘远的树叶。搂成堆后,树叶便是我的了,谁也不能抢,这是山村里世代传下来的规矩。

我记不着搂了多少堆,也记不清向家里背了几次。树叶还没干透,要先放在院子里晒上几天。我只记得,我背回来的那棵大杨树的叶子,在半个院子里铺了厚厚的一层。

进城后想起那个山村时,我很容易想起这棵大杨树。无他,夏季,它提供给我可以吃的知了猴和知了;秋季,它提供给我可以烧火做饭的叶子。这棵大杨树,应该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被砍伐了。那年,回家后走出村向南看时,第一次没看到大杨树,我发了半天呆。

如果说有乡村记忆,这棵大杨树便是我乡村记忆的代表,可是它已经不存在三十多年了。

不再用柴草做饭的年代,很少有人拾草了。只是一些农村老人,因为习惯和节约,秋后还会去拾些草。当然,现在村边的树林里,枯枝和落叶很多,拾草是件很容易的事了。

村里人一年到头的烧火草,主要还是来自属于生产队的山林和河边的那片树林。生产队把这些地方,分到每家每户,集中在一天时间内,让这些地方的枯枝、落叶和长了一年的草,收到各家。这也有个专有名词,叫“拾荒山”。

拾荒山时,一家人齐上阵,人手不够的还会叫来亲戚。男人用镰刀,贴着地皮把草割下来;女人把男人割过的地方,连草带叶搂成堆。孩子们跑前跑后,兴奋地帮着忙。孩子们的兴奋,是因为在平时拾草时,绝没有这么丰盛的收获,哪怕严霜后的大杨树下也没有。

那一天,村东的整个山岭上,到处都是人,藏在其间的野兔不安全了。它们不断从藏身处跳起来,飞快地跑走。可不管向哪个方向跑,都有人在用石头、镰刀、树枝不停地招呼它们。最终的结果是,大部分的兔子跑掉了,身上带着伤;少部分死了,成了某些家庭的美餐。在那些几乎没钱可以买肉的年代,一只野兔就足以让一家人很高兴,尤其是孩子,哪怕最后分到碗里的,也就二三块肉。

我至今还记着拾荒山时,那些笑脸和笑声。如果说秋季给全村人带来了可以作为一年口粮的地瓜,那么秋后的拾荒山,就给全村人带来了一年的做饭用草。感谢那些山岭,在那些年代,年年为全村人的付出。现在,这些山岭早已变成板栗园,年年为村民带来不低的收入。

现在有了煤,有了电,有了煤气,有了天然气,农村没人再为烧火做饭而发愁。现在的孩子,好多没见过筢子和盛草用的篮子,也不知道烧火草、拾草、拾荒山是什么意思。他们不需要知道这些了,这是时代的进步。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摄影 孙秀玲

(0)

相关推荐

  • 散文||拾 柴

    拾   柴 周宇芳||陕西 记忆中,我们家的灶是土坯的,上面放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锅.右边紧挨着是一个木制的风箱,随着风箱的拉动,灶膛里的火苗便一闪一闪的,这样便成就了一日三餐. 我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帮奶 ...

  • 散文||记忆中的黄岗河

    记忆中的黄岗河 我的家乡在苏北里下河地区,苏北灌溉总渠穿境而过.总渠修建于1951年,西起淮安市洪泽县的高良涧闸,东至盐城市滨海县的六垛闸入海,全长大约168公里.它是在平地上开挖的一条大型人工河道, ...

  • 【中州作家】乐悠悠:难忘拾柴火的辛酸岁月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63] 难忘拾柴火的辛酸岁月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普遍贫穷寒酸,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年缺吃的,少烧的. 俗话说"穷人家的 ...

  • 颍湄脞録︱新筢子

    颍湄脞録 引言 颍水之湄的皖北颍上县,临淮跨颍.古往今来的颍上人,在这一片"胜似江南"的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文化.特辟颍湄脞録,专门整理这一方水土上的各式民间小典故. 在从前,筢 ...

  • 记住每天的日出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不是我们越来越迟钝,而是四季转换,日月交替太没有新鲜感了.秋走了,冬就来了.树叶落了,雪花就飘了.就像我们背熟的一篇课文,知道开头,也熟知结尾.那种初识的激动, ...

  • 生产队的建筑(上)

    本文作者:陈文章 学 校 要说生产队,留在记忆中最多的还是那些"土头土脑"的建筑物.最抹不掉的记忆,就是村上的小学校.最早的学校是借用的一间民房,屋子长得什么样,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

  • 难忘儿时搂柴火

    (图片来自网络) 前些日子,回老家探亲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村头路旁.田尾地角甚至宅前屋后,到处是成堆的树叶.杂乱的枯草和收获后的庄稼秸秆.特别是那些秸秆,有的码垛整齐,有的存放凌乱,有的已 ...

  • 回忆也是一种幸福(3)

    搂草 搂草这个词现在的孩子听起来知道的不多,倒不是因为这是个方言,而是他们根本就见不到这种几近消失的"家务劳动". 有时候我自己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过去家家户户都要搂草,而且是一年四 ...

  • 什么原因导致杨树早早落叶?

    霜降未到,但树叶却早已凋零,原因何在?

  • 文学原创•《忆》作者 小草冰迪

    忆     小草冰迪 岁月的烟尘 吞没了青春的伤感 让时光倒流吧 在记忆的长河里 小河里的嘻戏 仿佛留在了昨日 是不是没有淄博的雨夜 就没有午夜的失眠 也不会有烟雨下的忧伤 风沙卷起的尘土 掩盖了世间 ...

  • 乡间本草:冬瓜、冬瓜仁、冬瓜皮

    尤记得儿时的乡间篱园间,郁郁葱葱的果蔬,其中个子最大的恐怕非冬瓜莫属了.以冬瓜为菜,可炒菜也可做馅,炒菜可素可荤,做馅一般为荤.岁月及长,成人后似乎多年不大朵快颐幼时那诱人的冬瓜肉馅的包子,但是偶尔还 ...

  • 乡间本草:大蓟、小蓟

    大蓟为菊科植物蓟 Cirsium japonicum Fisch.ex DC. ,小蓟为同科植物刺儿菜Cirsium setosum(Willd.)MB. .两种植物分布广泛,南北皆有.作为药用,首先 ...

  • 乡间拾趣 || 狄永萍

    乡间拾趣 作者:狄永萍 漫步乡间 恰似在拾趣一种惬意 扑扑离离的野花 一蓬蓬紫,一团团白 拉直了眼睛 去欣赏那采采的花 一阵笛声飘来 好似吹下的口哨 惊醒了簪立的花朵 花儿裂开了小嘴 涌动着乐观开朗的 ...

  • 这个乡间小草,清热祛湿利尿功效不一般!

    相传有个汉代名将马武,率兵出征,因为人生地不熟,打了败仗,被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盛夏,天气炎热无雨,战士和战马因为缺食少水,得了血尿症,正在大伙焦急万分,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发现几只马吃了地上 ...

  • 【深圳诗歌】No.81236期B版||拾草 ​作者:贡发芹

    欢迎阅读 深 圳 诗 歌 <深圳诗歌>平台旨在打造华语文学的精神新高地!我们从杂录的角度编发作家老师朋友们的作品,诗歌散文小说等全部文体我们都可以收录.仿古体我们也收录,读者朋友们可以领略 ...

  • 最忆是乡间|走亲戚

    过年都要走亲戚,但是各地这个时候走亲戚的风俗并不一样. 一:山区风俗 在有些地方,大年初二闺女要带着一家人回娘家. 在我的老家莒南县南部山区,以前却有这样一个风俗:正月十五以前,闺女不能回娘家,包括丈 ...

  • 开山……拾草

    开山......拾草 作者 吕东平 "开山",乍一听以为是开山劈岭,好象是多大的工程,实际上就是开放山场一天,让社员们去拾草. 六十年代后,不但粮食不够吃,连烧火做饭的草都没有.我 ...

  • 亚凌随笔:乡间的花,乡间的草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