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常用表现手法解说

  一、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景物、某个事件的叙述、描写,含蓄地抒发感情,则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所以往往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比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登岘山凭吊羊祜,抒发了自己的郁积和愤慨。诗人入京求仕不遇,心情一直很苦闷。他登上岘山,想到羊祜当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联想到自身处境——空有抱负却不得施展,“湮灭无闻”正是自己遭遇的写照,触景生情,倍感悲伤,不禁潸然泪下。全诗借古抒怀,把深沉的感慨隐含在看似平淡的描绘之中。 
  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则是侧面描写。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当典型: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诗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宕,不直接写罗敷本人,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巧妙的侧面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比与兴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其作用是:用具体的常见的事物形容那些不常见的事物,从而使读者易于理解;能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使其形象鲜明。比如秦韬玉的《贫女》: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诗歌写一个“贫女”的自白,她毫不掩饰地倾诉衷曲,自伤自叹,自矜自持,令读者既同情其遭遇又钦佩她的人格。其实,作者曾因进士不第,长期在幕府中做事,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也就是说,“贫女”形象中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愁,以及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 高情调。“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比”和“兴”常联系起来在一首诗中运用。比如戴叔伦的《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前两句即景起兴兼用比喻,写屈原之怨像沅水、湘水一样长流不尽。 
  四、虚实结合
  “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比如黄庭坚的《南歌子》: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下片的“柳叶”两句,承上片“无奈”而来,实写舟行在即,伊人蹙眉而歌、泪如雨倾(词人以“柳叶”喻双眉、以“梨花”喻脸庞)。“别时不似见时情”一句一转,由眼前凄凄惨惨的离别场面,回想当初相见时的欢乐情景,心情愈加沉重。末句宕开,略去登舟以后借酒遣怀的描写,只虚写半夜酒醒,唯见月色皎皎、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寓不言中。这样虚实结合,不仅拓展了词的意境,而且显得含蓄隽永。
  五、联想与想象
  联想,指的是由某一事物联系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比如李商隐的《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与红树”。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明丽的,但由于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的意态。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雨中”与“月中”,“寥落”与“愁”,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一幅图景(假定是月夕)时,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图景(雨夕)。这样把眼前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无形中将时间的内涵扩展、延伸了,暗示出像这样中宵不寐、思念远人已非一夕。
  想象,指的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比如武元衡的《春兴》: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風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这是两个出语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非常美妙的诗句。上句写春风吹梦,下句写梦逐春风,一“吹”一“逐”,都很有表现力。它使人联想到,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这才酿就了一夜的思乡之梦。而这一夜的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里关山,来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诗人笔下,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乡思,特意来殷勤吹送乡梦,为乡梦做伴引路;而无形的乡梦,也似乎变成了有形的缕缕丝絮,抽象的主观情思完全被形象化了。
  六、衬托(烘托)
  所谓衬托,指的是以乙衬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为突出。具体有正衬和反衬两种方式。比如陈与义的《早行》: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这首诗主要运用反衬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了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传达了作者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七、渲染
  所谓渲染,指的是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比如黄庭坚《南歌子》中“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两句,巧用对句,做到了对偶工整、色泽鲜艳;槐叶浓绿,榴花火红,“窗暗”“眼明”用来渲染叶之绿与花之红,“绿”与“红”、“暗”与“明”在色彩、光度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对人物形象、环境气氛起着烘托、渲染作用。
  八、象征
  即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林黛玉的《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此诗的特点是以人写花,新颖别致。诗中的种花人、白海棠花及拟花之“秋闺怨女”,都是黛玉的自我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高洁、机灵、哀愁、深情的形象,正是林黛玉思想性格的化身。
  九、對比
  所谓对比,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如修睦的《落叶》: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这首诗托物寄思,表达了对落叶的感慨和思考。尾联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十、动静结合
  指的是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相结合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特殊的情趣。比如高启的《春暮西园》: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此诗首句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西园春景,在阳光照耀下,西园美丽而平静;而结句写到蜂来蝶往,给平静的西园增添了几分灵动和活力,可谓动与静有机结合。
  十一、铺垫
  所谓铺垫,指的是将类似的或相反的事物与叙述的主要事物放在一起,前者用作陪衬,以使主要事物鲜明突出。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月夜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作铺垫。又如张耒的《初见嵩山》: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首二句不直接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写起,“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又为读者拉开一道帷幕;直到第四句,五岳之一的嵩山才从云层中耸现出来。由于有前面的重重笔墨给它作了铺垫,嵩山的出现便特别引人注目,能够把人的兴味调动和集中起来。
  十二、抑扬
  所谓抑扬,指的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具体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比如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二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尤其是首句,特别标出“求”与“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首圣主求贤颂。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末句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意思是“空自、徒然”),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词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慨极深沉,真是极具抑扬吞吐之妙。
  【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幽居初夏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与箨龙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
  (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暑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这首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哪一联?请作简要分析。
  (2)你认为本诗在表达上显著的特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崖州:今海南岛海口市。李德裕:唐武宗时的宰相,唐宣宗时被贬崖州。
  (1)以上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
  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勝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个季节的景物?诗人抓住哪些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2)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赠刘景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第二句中有“不觉有离伤”之语,诗人当真没有离伤吗?请作简要分析。
  (2)三、四句于送别诗中另辟蹊径,你认为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
  1.(1)直接以意象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以动衬“幽”(“下鹭”)。以声衬“幽”(“鸣蛙”)。(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怡然自得之乐(或怡然自得的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1)尾联。尾联写不能携天下人同往昆仑、蓬莱这样的清凉之地,怎忍自己一个人独自享受,表达了诗人愿与人民同凉热、共甘苦的思想感情。(2)答题要点:写天气的炎热、干旱,运用了拟人(“清风无力屠得热”)、比拟(“落日着翅飞上山”)、夸张(“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等手法,联想丰富,想象奇特,生动形象;写对人民的同情,情真意切,全诗境界开阔而高远。(从其他方面回答,若言之成理也可)
  3.(1)《山房春事》表达了作者对战乱带来的萧条、衰败景象的慨叹和对于昔盛今衰的感伤。《登崖州城作》表达了作者对帝京的怀念,以及有家难归的痛苦、绝望心情。(2)《山房春事》通过乱鸦夕照与春花怒放这两个不调和的画面,来表达思想感情。《登崖州城作》通过登城所见,抒发内心的感受——抒情方式上都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含蓄地借景抒情。
  4.(1)韩愈写的是早春,诗作能摄取春之魂,先以“润如酥”突出春雨的特点;“草色遥看近却无”传神地写出了雨后春草远望和近看的不同景色,给读者无穷的美感。苏轼写的是初冬,“荷尽”“菊残犹有傲霜枝”既是写景,又是咏物喻人。(2)“菊残犹有傲霜枝”与“荷尽已无擎雨盖”对仗工整;对菊花已残但枝干尚能傲霜独立的描写,既写了景、咏了物,也借物喻人,赞颂了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最后一句既是实写,也是借代(代指初冬时节),作者把萧条的初冬描绘得富有生机和诗意,表现出旷达明朗的性情和胸襟,可谓语浅情遥。 
  5.(1)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之感,但为了宽慰友人,不得不用乐观的语言减轻对方的离愁。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一览无余的直说更生动、更耐人寻味。(2)三、四两句化远为近,化“两乡”为“一乡”,蕴涵了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谊。青山云雨、明月之夜,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