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翼的蝴蝶——夹缝下的宋代骑兵

主流的观点认为。比起同时期的辽金夏元政权,宋朝因为缺马,故而数量不多,战斗力不强,几乎没有存在感。那么,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宋朝到底有多缺马?宋代骑兵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呢?

一 宋军到底有多缺马?

由于辽国,西夏,大理等政权的存在,宋朝几乎丧失了中国境内的主要产马地。再加上统治者的不重视(后者起主要作用)其骑兵的缺马状况令人发指。在以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过极盛时期的唐朝有军马“七十万匹”,而北宋政权的马匹数量连唐朝的零头都没有。南宋的情况更加糟糕。

在总体上,宋代马匹数量一直在下降。据《宋史》《资治通鉴》等记载整理,宋太宗和真宗朝国马数量在20 万匹以上,宋仁宗时期,马匹数额骤降到 10 万匹,至北宋末年,又下降为9 万匹,到南宋绍兴年间,马匹数额急剧下降到 1.3 万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另外,宋神宗初年马匹数额有所增加,一度达到 153634 匹,至熙宁八年( 1075 年) ,现存 9 监养 马总数为3 万匹,但应该注意到此时实行保马 法,有一部分官马流向民间,此数额并不是马匹的全部。

加剧了宋朝缺马状况的是宋朝军马的质量,由于丧失主要产马地。宋军战马的质量也十分糟糕。宋人认为“地愈西北,则马愈良”。越是西北的马越好,宋钦宗时期,王襄上奏说:“盖青唐之马最良。”最优良的战马产自西北青唐(今青海西宁)。宋代“凡马所出,以府州为最。盖生于黄河之中洲曰子河汊者,有善种,出环、庆者次之。秦、渭马虽骨格高大,而蹄薄多病。文、雅诸州为下,止给本处兵及充铺马。契丹马骨格颇劣。河北孳生者曰本群马,因其水土服习而少疾焉。又泉福州、兴化军亦有洲屿马,皆低弱不被甲,唯以给本道厢军及江浙诸处铺马”。也就是说,宋代出产战马最好的地方在府州(今甘肃府谷),稍差一点的出产地在环州(今甘肃环县)和庆州(今甘肃庆阳)。北方的契丹马质量并不好。质量最差的当属东南福建路所产马匹,只能充当厢军战马或铺马。南宋洪遵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马出夏国者为上,部落者次之,茶马司所买熙河马又次之,川产杜生马为下,至于南蕃所产,虽外貌权奇,其实昂首而不能俯,每行三数十里辄已喘乏,徒为观美则可,以之战阵则又远山川马之下。”将马匹质量划分为四等:夏国马为一等马,西北诸蕃部落马稍次之,四川地区所产的杜生马为三等马,南蕃马质量最差,简直不堪战阵。”然而可悲的是,北宋尚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优良战马(尽管数量极少),到了南宋,“故凡战马,悉仰秦、川、广三边焉”,除了从宕昌寨一带所市的河曲马之外,南宋战马几乎大部分产自西南,质量可想而知。南宋时人记载,购买的马匹,“每遇交割到纲马,看验得内口齿过大,以致(至)不及格赤(尺),矮小怯弱,不堪披带,充数起纲前来,不惟枉费官钱,窃恐有误诸军。支配指准,乘骑使用。”同年,枢密院也上奏说:“四川茶马司排发纲马,访闻内有买到病瘠马充数起发。”简直不堪入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军骑兵的战斗力也是可想而知。

宋代具装骑兵(右)

由于缺马,加上政治腐败,宋军部队特别是骑兵缺额及吃空饷非常严重。很多骑兵都是无码步兵,不对,无马步兵(好像暴露了什么)。甚至压根没有这个人。“隐形方阵”,例如,淳熙十二年(1185),“建康府驻札诸军今年三月二十二日教阅,人队披帯官军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八人,战马二千匹。按本司兵帐,见管兵四万六千二百九十六人,马六千三百七十匹。数目大段不同”。在教阅中朝廷发现建康军的兵额和骑兵数量与兵籍所记差别很大,兵籍所记战马数额为 6370 匹,但实际上只有 2000 匹,缺少了 4370 匹,战马缺额大概为三分之二。吃空饷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再如绍熙四年(1193),殿前司“应管战马一万七百匹为额,比之元额,见阙二千二百余匹”,缺额约为 21%。而在嘉泰四年(1204),殿前司反映当时战马的缺额仍为“二千余匹”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很多骑兵部队一半以上的人都没有马匹,如果骑兵编制有70%-80%的人有马,情况已经算非常好了。这与北方少数民族动不动一人两三匹马形成了鲜明对比。

宋代骑兵

骑兵比例方面,宋初继承五代重视骑兵的传统,中央禁军的骑兵比例较高。战斗力也较强。《宋史·兵志》记载“宋太祖皇帝建隆初……殿前司领骑兵之额三十七,步兵之额二十六;侍卫司领骑兵之额三十五,步兵之额八十三;御前忠佐军头司,领步骑之额四;皇城司领步兵之额二;左右骐骥院领骑兵之额二”。禁军中的骑兵比例高达38%。但是,随着政治的日趋腐败,产马地的丧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军骑兵的比例逐渐减少。熙宁年间约为18%。且编制也严重不满员,“额存而兵阙,马一营或止数十骑,兵一营或不满一、二百。而将校猥多,赐予廪给,十倍士卒”,而且“马军多不精,一营或止有数十匹马”。“仁宗时期的大臣宋祁说得更夸张:“今天下马军,大率十人无一二人有马。”其实际比例难以估计,但显然远远低于账面比例。到了南宋,情况更加糟糕。如左护军刘光世部五万二千余人,只有军马三千零一十九匹;右护军吴玠部七万人也仅有战马六千匹;不到10%。禁军中的精锐殿前司的骑军约占总兵力的七分之一,应有战马一万零七百匹为额,却“见阙二千二百余匹”有五分之一多的骑兵无马,相比较而言,只有岳飞部的骑兵比例较高。甚至超过了殿前司。这与岳飞重视骑兵是密不可分的。

宋代骑兵

宋朝还是有精锐的骑兵,例如北宋初期的静塞军(在唐河之战中,《宋史·袁继忠传》记载,静塞军摧锋先入,契丹兵大溃 但是静塞军的记载并不多)和著名的“背嵬军”。《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岳珂《鄂国金佗编》卷二十二《淮西辨》云:“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又说“颍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背嵬军中有骑兵八千,也有万余步兵,“背嵬军”名称的理解颇多:嵬,山高大的样子。诗经唱:习习谷风,维山崔嵬。无草不死,无木不萎。一说是大将帐前的骁勇人。一说嵬本指酒瓶,将帅的酒瓶必亲信拿,故喻为亲信。一说是皮牌。也有人认为“背嵬”一词来源于党项语,后被西军沿用。总之属于精锐部队,依靠背嵬军,岳飞取得了一系列的抗金胜利。

宋代具装骑兵

宋王朝尽管缺马,但是也没有完全放弃马政建设,还是通过种种途径获取战马。例如,通过官方的养马机构“马监”养马,北宋时期,在辽、西夏直接对峙的河北路和陕西路,马监分布较多,两路一共先后有 44 个马监,占了马监总数的一半稍多。南宋时期,马监主要分布在与金、蒙(元)对峙的北部及西北地区,利州路、成都府、湖北路、淮南路共有马监 20 所,占总数的一半还多。与国防布局相对应。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怎么说,宋代的马监多在内陆非产马地,因此军马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宋朝也会大量购买马匹,贸易的主要对象是西北各民族,例如党项,吐蕃,回鹘等。《宋史·兵志》记载,“宋初,市马唯河东、陕西、川峡三路,招马唯吐蕃、回纥、党项、藏牙族,白马、鼻家、保家、名市族诸蕃”(我也不知道这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民族)。到西夏独立后,切断河西走廊,(笔者认为,西夏的独立及切断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对宋朝军事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宋朝连这些马都买不到了。只能购买川马或滇马,其质量非常堪忧,这一情况直至南宋也是如此。“故凡战马,悉仰秦、川、广三边焉”。宋朝政府也会定期向民间购买战马。称为“括马”。例如,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军准备攻伐北汉,“太宗阅诸军战骑多阙,诏市吏民马十七万匹,以备征讨”。雍熙北伐时,宋太宗又于“雍熙四年五月,以北虏未平,方资战骑,分遣使臣收买京城及诸道私家所畜之马。凡胜衣甲者,三等定价,颇优以市之”。康定初年(1040),元昊不断侵扰进攻宋朝边境,“马骑不足”,宋仁宗下诏:“京畿、京东西、淮南、陕西路括市战马。”元丰七年(1084),宋神宗讨伐西夏,“括畿内马,凡得三千四百七十六匹”。南宋度宗咸淳末年,陈岩守卫招信军(今安徽明光)时,大量向民间括马,仅向官员就征括马 7000 匹。宋朝还会通过缴获战马补充马匹,这样的战例比比皆是。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宋军“大破北汉军于静阳砦,斩首千余级,擒其将鹿英等,获马三百匹”。开宝二年(969),“李继勋言败北汉兵于城下,斩首千余级,获马六百匹”。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平太原,遂加兵于幽州,得汾、晋、燕、蓟之马四万二千余匹”。除此之外,还有王安石变法中的“保马法”(令富户养马,分配保甲养马)当然,以上种种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宋朝缺马的情况。

二 宋代骑兵的装备与战术

在装备方面,宋代骑兵的装备还是不错的。许多都是人马俱披盔甲的具装骑兵。宋代称为“全装”。其重型铠甲基本延续唐代扎甲并有所改进。《武经总要》记载,“马装,则并以皮,或如列铁,或如勿头”在马铠方面,五件套式的组合式马铠是主流。其以皮或者革上编缀铁片构成。与隋唐马铠大同小异。

官家卤簿大全装(官家是宋代对皇帝的称呼 卤簿是仪仗队)

宋代五分式马铠(五等分的马铠(误))

武器方面,宋代骑兵的主要武器有枪,马刀和弓箭等。值得一提的是,与一般印象不同,弓箭在宋军骑兵中占有惊人比例。宋军骑兵对骑射的重视到了夸张的地步。宋神宗曾下诏,“马步军以十分为率,马军一分习枪刀,余习弓”也就是说骑兵十分之九是练习骑射。过分注重远程力量,忽略近战肉搏,也是宋军步兵的主要弊病。。如《宋史·兵志》载:「 ”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使得宋军不敢肉搏,经常吃亏。到了南宋期间,由于面对强大的金军,宋军骑兵对肉搏的重视度有所提高。《宋史·兵志》记载,“高宗建炎元年,始颁枢密院教阅法,专习制御摧锋破敌之艺、全副执带出入、短桩神臂弓、长柄刀、马射穿甲、木挺。每岁拟春秋教阅法,立新格。”枪方面。宋军骑兵常用的枪有“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等(有的在枪锋之侧附有倒钩,有的在柄附有环,便于骑兵在马上扎次敌军,又可将刺中的敌军倒钩下马)。防御武器则有旁牌,一般挂在左臂上,可以“左臂击之,以捍飞矢。”

宋代朱漆山文甲

《武经总要》中的各种枪

在战略战术上看,宋军的骑兵往往分散而非集中使用,使得其效率大打折扣。宋王朝在骑兵力量的配置上非但没有试图把这些宝贵的机动力量集中起来,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数量方面的劣势,让骑兵不得不和步兵一起在各地驻守,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主要受宋代“消极防御和内外相制”政策的影响。例如,澶渊之盟前,宋军面对辽国大军入境的时候,由于宋真宗坚持让众将“分握精骑”,否决了有识之士编组骑兵“悉隶所部”的要求,让前线的骑兵竟然连统一的指挥都做不到。这种死板的体制最终只能让宋军本来不多的骑兵在各将领统帅下分散在各个战场各自为战,而不能组建起骑兵大部队统一指挥。到了南宋时期,骑兵主要聚集在长江下游和临安,远超过荆襄地区与川陕地区的数量,这些都体现了宋代内外相制的国策。

在战术上看,由于上述国防政策的存在,宋军骑兵多分散使用,战术更多是配合步兵作战,执行防御,伏击,追击,断粮,骚扰等任务,很少集中起来正面突击。例如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向大臣询问备御契丹之策,马知节就说:“善用骑兵者,不以多为贵,但能设伏,观戎寇之多少,度地形之险易,寇少则邀而击之,众则聚而攻之,常依城邑以为旋师之所,无不捷矣”。在这样的情况下,宋军骑兵追击战术倒是很擅长。例如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命王全斌等伐蜀,大败蜀军,王昭逃窜,“俄亦为追骑所获”。太平兴国三年(978),陈洪进主动献出漳(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二州的十四县之地。但不久有贼寇十余万围攻泉州,宋廷派军击败了敌军,然后“王继升率精兵二百骑,夜出追击,悉擒其魁首,械送阙下,(云梦泽)草寇悉平”。绍兴十一年(1141),宋将吴璘率军与金兵战于剡家湾,经过激烈战斗,“金人大败遁去,骑兵追袭,斩首六百三十,生擒七百人”。不过,骑兵运用追击战术时很容易孤军深入,被敌军伏击。庆历元年(1041),西夏与宋军交战,宋军任福、桑怿贪功心切,率骑兵全力追击西夏军队,宋军到达龙竿城(今宁夏隆德)时,西夏军队倾巢出动,宋军大败。阵亡一万多人。这就是著名的好水川之战。

骑兵冲击战术方面,岳飞是实施“以骑制骑”的佼佼者。也是宋朝为数不多的非常善于使用骑兵的将领。岳飞非常注重骑兵的组建和使用。岳家军通过战场上缴获的大量马匹组成相当强的骑兵部队,绍兴元年(1136)傅选、王贵将兵于唐州夺马5000匹,郝政于邓州获军马500匹,其中岳飞的亲军-背嵬马军就有八千多骑。据《宋会要》统计,在岳飞被害后,鄂州大军四、五万人中,战马仍有“万余匹”,其骑兵的比例比皇帝的亲军殿前司军还要高。在郾城之战中,岳家军以背嵬军与金军拐子马对战,“或角其前,或挤其侧”,用重步兵对抗金军铁浮屠,大获全胜。在颖昌之战中,岳家军以背嵬军冲击金军步兵。步兵对抗拐子马,再次取得胜利,可以说,对骑兵的运用十分精妙,不愧为一代中兴名将。

背嵬军

补充:宋代马的价格

如上文所述,宋朝面临缺马的窘境。故而马的价格也高的离谱。北宋时期,军马的价格就非常高。:宋太宗时期,“国家所市戎马,直之少者,匹不下二十千。”一匹20贯(一贯为1000文,北宋时期开封米价大约为一斗(12.5斤)米30文 《宋史·职官志》“每斗折钱三十文”)。这还算最便宜的。(看似价格不高,但宋代农业社会,消费水平和物价不能以现代标准衡量)到了南宋,马的价格比北宋更高。绍兴二年,朝廷在广西买马,马高四尺七寸者值45贯,四尺一寸者值13贯。但是仅仅是理论上。因为“然蛮马尤驵骏者,在其地或博黄金二十两,日行四百里。”一匹好马要20两黄金。普通的战马也很贵。绍兴五年,南宋朝廷商讨从广西买马,宋高宗说:“昨计算余杭监牧一岁支费,无虑二万缗,自可收买战马百五十匹”。从这可以得知,当时在广西买马,每匹已经涨到133贯有余。绍兴六年,湖南的少数民族愿向朝廷献马20匹,“马直不至二百万钱”,二十匹马,200万钱,平均每匹不到100贯。这还算便宜的。绍兴三十年,南宋王朝在广西一次买马的记录中是这样记载的:“若欲买千骑,且以中价计之,亦不下十余万缗。”一匹马一百贯,还是比驴大不了多少的马。除此之外,还要考虑运输费用,如隆兴元年(1163),张浚曾言“朝廷每岁于川,广收买战马计纲起发,每匹不下三四百千。”到了南宋中后期,随着马地的彻底丧失,有钱都买不到。故而,在宋朝,骑马的基本属于富二代或者达官贵人。有时甚至宰相都只能骑驴或者乘轿。在宋代,骑马泡妞相当于现代开奔驰宝马泡妞一样。

宋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