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039】传承中国美学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传承中国美学精神,建设美丽中国
文// 潘华阳
中国美学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流光溢彩,几千年来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使其最终凝聚成世界大国、强国,这都离不开中国美学精神。
华夏自有文字以来,从甲骨文开始就创造了美的深远意义。从“六书”的造字法来看,美字从羊、从大。其意义一是体现了古人的文艺观:装扮羊的形象为美,大者,人也,人顶着羊的双角跳舞其姿优美,乐也融融;其意义之二是,古人处于游牧时代,羊肉对人来说味美,体现了“劳动创造美”的内涵。其三,其意义通过引伸:羊肉是先民的重要膳食,而“膳”与“善”因同音而转注成含有“好”“善良”之类心灵美的意思。
但“美”字真正成为一种美学精神,其最大功劳离不开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及后人不断传承,其代表人物应首推老、庄、孔、孟等。
在老庄学说中,他们倡导的是“天人和一”“ “道法自然” “大美无言”等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的思想,也开启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大同境界,这成了中国数千年来逐步走向统一的美学根基,也成了人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美的根基。特别是“大美无言”的美学观,更是开中华民族讲究“牺牲自我,勇于奉献”的美学精神先河。
而孔、孟之道,更是将美学精神深入到人伦道德、思想精神和文艺创作之中,成为国人代代相传的精神动力。
孔子的礼乐观和美善观就凸现了从个体的社会责任出发去观照人类的审美活动,讲仁爱,重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等,将美学纳入到从人伦到国家强盛的精神世界之中,成为中国世代相传的法宝。如在孔子的言论中,最倡导“温、良、恭、俭、让”的作人之美的品格,成为社会人伦之美的典范,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崇高美德的典范。
孔、孟、老、庄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社会进步,文学艺术的发展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以后的各类文艺论述中,都离不开对他们的美学思想价值的创新和发展。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阮籍的《乐论》,石涛的《画语录》,李渔的《闲情偶寄》等,都分别对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标识的艺术样式的美学精神进行了阐释,强调主体与客体、出世与入世的和谐包容,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交融整合的大爱美德,并发展为注重写意的内在精神美的艺术手法。如在古代文学创作中重视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美和含蓄美为主,在现代画家齐白石的画虾、徐悲鸿的画马,都重在写意,给人以无比想象的艺术美,这是中西方在文艺美学上的重大区别,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更大魅力。
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绿色中国的美学源泉。
在老、庄学说中,最强调“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几千年前就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观,这对当今提倡的爱护自然,注重环保的精神不谋而合,说明传统美学精神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美、自然美的基础,如人类不注重保护环境,自然受到破坏,人类将受到如《后天》故事中的苦难,那人类将何美之有?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让美好心灵使国人更加团结。
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都强调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开启了中国社会美、人伦美、心灵美的先河。如老庄学说中的“道法自然”“大美无言”的美学精神,展现了他们对美的诠释:美应象自然那样和谐,象万物那样勇于奉献。正如《老子》中“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样:最美的声音就是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就是看不见行迹,这似古谚语“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样充满自然美和人文美。其中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心灵美”吧。当然孔孟儒家更是将“心灵美”推向了极致,将美推向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讲仁爱,重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美。在《论语》中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孟子》中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又说:“仁者,爱人。”一部《三字经》成为中国社会、家庭的精神支柱。这些孔孟之道将心灵人伦之美传递了数千年,使数千年来家庭、国家都愈来愈团结,最终将炎黄子孙凝聚成泱泱大国。
有利于提升国人爱国、爱民的价值观,让精神美引领中国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在传统美学中特别重视精神美,这是使中国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精神法宝。如在《论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体现了作人要有敢于担当的爱国爱民的精神美德。在《孟子》中有:“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就体现了家、国、已一体的精神原则,提出了作人要有勇于爱国爱家的美德。正因为历代传承了这些美学精神,才涌现出无数爱国爱民的仁人志士,诸如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一样无数的爱国爱民的英烈。当今国人仍倡导精神美,并用此来建设“美丽中国”。如日常生活中讲究“五讲四美”的基本作人原则,在危险之时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精神,在国家有难时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等,使我们亲眼目睹此境,或常通过影视节目而感动得泪流满面。如在“5.12”汶川大地中,涌现出众多舍己救人者,使我们对中国传统美德有了更深的理解。有在险情中奋不顾身的解放军,有以身掩护救学生的老老师,有以弓身救婴儿的母亲……对中国的美学精华如“大美无言”、“仁者爱人”“尊老爱幼”等大爱美学精神感受到它无比的伟大和温馨。从而也使我们认识到,传统的美学精神,当今也成为传播正能量的精神武器。我们要更好地学习、发扬光大老祖宗遗留下来的美学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有利于当今文学艺术创造出更多艺术美、思想美的美好作品,促进国人思想美好和强大。
传承、学好传统美学精神,并用于文学创作和现实生活,对促进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如我们读小学就受到充满众多爱国、爱党、爱人而牺牲自我的英雄主义的作品熏陶,而立志长大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那些如董存瑞、黄继光、江姐、邱少荣……就是我们心中永恒的美神。在当今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充满人文大美的艺术形象。如在近年来有关医德的影视作品中,有《医者仁心》、《情满人间》、《蓝风衣》、《医痴叶天士》等都充满传统的“仁者,爱人”的大美精神,使观众体会到人的善良和真诚、灵魂得到感召、洗礼和净化,那美好的医德医道,让人心灵颤抖,不断传播正能量,形成一尊尊心中永恒的《蒙拉丽萨》的微笑形象。
总之,中国传统美学内涵深远,并主要是美在精神,有了这种爱国、爱民、爱自然、爱社会而无私奉献的美学精神,就一定会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在“劳动创造了美”“美在生活”的信念中,你就有无限美的追求,成为新时代的真正美人。
作者简介:
潘华阳,男,大学。1968年至退休前在本厂(重庆庆铃汽车底盘部品有限公司)工作,历任工人、技术员、检验计量科副科长、车间副主任。经济师。
曾在《重庆晚报》《机电安全》等上发表《恩爱感天金竹女》《大爱无边涂山女》《安全生产的非理性思考》等几十余篇散文、诗歌,很多征文曾获一二三等奖。
通信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二郎,红印新村12号3-3(厂家属区)
邮编:400080;
信箱:phy266301@sina.com ;
微信:phy266301
您向推荐:

画者,行者,在路上…... 

——杨咏墨

   
关注 “百荷书房”,阅读全本小说和作者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