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画经年,渐入其境,当为生活方式之常态,所谓三日不为绘事面目可憎。绘事日课,汲古览新,皆为画事。画事之理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为物象,心源则为物外。善于写生者,满目物态幻化于心,如观形质,沐如春风,汲养生发,修正画法,丰富呈现。睹物而思变,观态而求新,拓宽手段,充实画题,可谓之搜尽奇峰打草稿。
至于山水画,传承有序,诸法皆备。写生之理,宋人无我之境界,观物态而绘于素绢,呈现诸多皴法,于质相同而生发于心。习画求其态明其理,而日积月累形成程式,然于本心所念,师古人师造化同为至理,行于山水之间,地貌山质南北迥异,寻惯见之法而不能为其形,写其质,观其态。故习惯不益写生之法,去习惯则面对实景而感受改变,之于写生中应善取舍,想象、挪移、提炼,进而以主观被动之心法,演绎写生之韵。广收素材,渐入佳境,方得创作之意趣而有新象所观者。
久居中原腹地,河洛厚土,其周边多山,北有邙岭于巩县绵延;西有太行山余脉及王屋山、青要山、荆紫山,山势雄峻壁立;南有伏牛山脉苍茫蜿蜒,东有嵩岳横亘。多种地貌特征使洛阳地脉的风光素材多变而丰富。素材丰厚可择而采风,写生期间可得新象。尤其丘陵盘桓不同于别处,为独到之地貌,其质浑然苍茫,沟壑天然,林次栉比,树木村路,环绕星罗,浑然自成,构成经营之态皆为天工。构图求其势,皴披求其质,尤其可借西法之肌理笔触之态,披毫破笔,写山岭直入之初态,目识心记,景状具现。以西法中直觉感触,再现对景出新,落墨生动,方得具体而真实。西学东渐,相得益彰,体悟客观,于创作中必有传承之新态,于图式内容中得别样意趣,得新意一二以为可观也。写生,之于地貌可得心象之始,观物象客体,心、眼、手相协统一,以传统之技初入,而去惯性之态求意会,中西之法融汇,求形似之上求意似。创作,之于境界可得手段多样,客观物象自在主观之中形神皆现方可得一佳构妙品也。
洛阳画院院长、洛阳美术馆馆长、洛阳巿美术家协会主席、洛阳市文联副主席、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洛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学院兼职教授、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四个一批人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