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核心错误
“证”本义是证候的简称。
古典医学从证候辨析的“病位”“病性”“病势”叫“病机”。当代中医把“病机”当成“证”,以为“证”包含疾病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为辨“证”论治就是治疗疾病“本质”!结果把“治病”硬生生变成了“治证”!
辨证论治混淆了中医学疾病症状和诊断两个不同的概念。
“症,证俗字,病征也。”《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辨证》条说:“证,是证候的简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征象。”
张仲景《伤寒论》全文以“辨病脉证并治”为纲目。“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等等。
这里的证都是疾病的表现,只需要确认,有是证用是药,不需要去辩。
这也是经方派近些年来又重新回潮的原因:原文可以简单套用、且疗效确切。不需要医者辩来辩去,所谓的辨证论治,医者自己都对左辩右辩辩出来方子疗效没有信心。
近代中医所谓的“证名”也是由证候定义的,如《中医辨证学》“表证”证候是:恶寒、发热、头痛等;“热证” 证候是:恶热、喜冷、口渴等;“气虚证”证候是:气短,乏力,神疲,脉虚,自汗,懒言,舌淡等;“血瘀证”证候是:刺痛、痛有定处、拒按、脉络瘀阻(诸如口唇、齿龈、爪甲紫暗)、皮下瘀斑、徵积、离经之血、舌质紫暗、或有瘀班、瘀点、肌肤甲错、肢体麻木等。
伤寒、热病、温病、中风、三阳、三阴病、霍乱、表证、气虚证、血瘀证——中医学病证名都是“证候”定义。
总之,中医学“证”本义是一组与中医诊断用药相关的证候,而不是从证候辨析出来的诊断。
传统中医是“辩病论治”,是“辨证论方”,现在被变成了“辨证论治”。
这个错误直接降低了方证对应的准确性。也直接导致了当代中医疗效的降低,在与西医的竞争中全面败落。这种中医教育的失败,也导致了学院派中医落下了“只会讲理论不会看病”的名声,备受民间中医的嘲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