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为媒,闯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新路
——记重庆市青年农场主联盟副主席刘卫东
作为一个从重庆忠县白石镇大山里走出去的农民的孩子,刘卫东每年都会回家探亲,在年复一年的探亲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家乡的“变化”:房子从土墙变为砖瓦房;儿时的玩伴从农民变为打工仔;曾今的良田变成撂荒地;漂亮的院落变得越发冷清,唯老黄狗与老人为伴……
巴曼乡村旅游创始人刘卫东
打工经济引发的空巢现象,刘卫东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09年冬的一件事情的发生,让他痛下决心回到家乡。刘卫东有一堂弟常年务工在外,留下5岁左右的儿子与年迈的母亲在家(他父亲因病去世),祖孙俩相依为命。2009年冬天清晨,奶奶为孙子做早餐,孙子熟睡的床因电热毯短路引发火灾……无情的大火夺去了年仅5岁的幼小生命,愈加催老了白发人,烧毁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也烧醒了刘卫东的心。他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发展农业,一为荒山再变良田;二为筑巢引凤,引导乡亲回家创业。
2009年春节,在失败的家庭会议后,刘卫东以“不务正业”之名开始为回乡发展农业考察选项。他拜师访友、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大半年的时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并到日本等农业发达的国家考察。
白石镇巴岭村,海拔600米至900米、酸性黄土、雨量充沛,多为坡地结构、梯田布局,单块地块面积不大,属于丘陵山区典型的“巴掌地、鸡窝地”。这样的立地条件决定了不便于大型机械化作业,对发展规模化农业产业是个硬伤。在汇集所有资讯后,针对家乡立地条件,他选择了引种优质食用笋竹——雷竹和高节竹。
竹林下套种大球盖菇
因为该项目具备以下特性:一是一次性种植,多年收益,对密集型劳动力要求不高;二是产笋量大,笋质高,口感好,属于粗纤维健康食材;三是竹子根茎发达、固土力强,负氧离子排放量大,有益于生态环境保护;四是利用产笋空档期可发展林下套种、套养,具备多元化发展空间;五是规模化连片种植,密闭成林后会形成竹海景观资源……
建立在对该产业价值及附加值深刻认识后,刘卫东怀揣着更大的宏伟蓝图,于2010年10月在家乡连片流转了1006亩土地,踏上了他的农业创业道路……
刘卫东以每亩400元/年的价格从农户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而后再反聘农户进入基地务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优先为基地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并长期聘用为公司基地管护人员;而后再由管护人员在田间地头开课教学,培训村民季节性管护技能。凡遇除草、施肥、覆盖、浇灌、采笋、疏林等季节性管护时,便由管护人员带领村民就近务工。这样一来提高了基地的管护质量、二来村民除了按时领取土地流转金外,还实现了就地就业。
竹林下套种竹荪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2018年,刘卫东的笋竹生产基地先后组织村民开展各种技术培训达50多场,受训3100余人次,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近万份。直接带动贫困户32户116人增收,人均年增收1500余元;其中有45人年均人增收过万元。2016年,基地被忠县纳入第一批产业化扶贫试点项目建设,连续三年向本村86个贫困户285人,按照每年200元/人的标准实施保底分红。
科学选项、精心管护加科学管理,笋竹基地在白石镇乃至忠县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得到了农民的极大认可并跟随发展,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推广与扶持。目前,该笋竹产业已发展成为白石镇的第一大产业,也是忠县继柑橘产业之后的又一大支柱性农业产业,累计种植面积达11万亩以上。
从一千亩、到一万亩、再到十万亩,刘卫东在忠县发展笋竹产业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跟村民讲、跟村委讲、跟乡镇领导讲,他在忠县笋竹产业发展上充当了义务宣传员。然而,在全县大力发展笋竹产业的同时,刘卫东变得愈加忧郁起来,他在思考:种出来了,如何卖出去?如何进一步提高产业附加值?
带着疑问,刘卫东积极认真地参加各种培训,特别是在参加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实用人才带头人农民合作社培育培训中,他勤学善问,广结良师益友,茅塞顿开,似乎悟出了产业市场化和融合发展之路……
一是强化品牌意识,发展有机竹笋。刘卫东认为,要提高竹笋的市场竞争力,“卖个好价钱”,得放大竹笋的健康价值、强化品牌意识。于是,他开始着手商标注册、产品包装和有机认证。并于2016年1月成功注册“巴扎营”商标,同时获得“有机转换认证证书”。有了品牌,有了有机认证,他的竹笋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了,也实现了“卖个好价钱”的目标,目前带有“巴扎营”商标的竹笋平均比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售价高出2~4元/千克。
二是探索林下经济,引领农户创业。在参加培训时,与师友交流中,“林下种养结合”的概念进入刘卫东的大脑。通过深入的考察学习并引种试种试养,目前,他已探索出适合于笋竹基地的种养结合新模式。即,充分利用笋竹发笋的空档期,在竹林下错季套种竹荪和大球盖菇;而后再用套种过后的竹林地低密度散养土鸡,依次循环。这样林下散养土鸡,土鸡吃虫和草变成“虫草鸡”,“除草鸡(林下杂草被吃掉)”和“增肥鸡(粪便入土增肥)”;养殖场变种植场,省去了除草环节同时土壤变肥,种养轮换又避免了土壤板结和病菌滋生。
通过林下种养结合实验,笋竹基地效益进一步放大,在此,刘卫东考虑的是引领农户共同创业。即,他把千亩笋竹基地划分为若干小片,邀约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与其合作分片分包共同发展……
三是融合发展,开展乡村旅游。笋竹基地的成功,代表刘卫东投资农业项目的成功,也为他持续投资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信心。2013年,他投资了2000余万元,在基地之巅,海拔900米之处修建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巴曼竹韵。该项目地处巴蔓子将军安营扎寨之遗迹,忠义历史人文底蕴加上千亩竹海和层层云海,形成了少有的乡村旅游佳地。巴曼竹韵于2016年10月1日开门迎客,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人会议和就餐、70人住宿娱乐,是忠县鲜有的集商务会议、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巴曼竹韵接待中心
基地的成功,巴曼竹韵的开业运营,改变了巴岭村昔日的荒山,也打破了孤寂小山村的宁静。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人流带来了信息流,巴岭村村民观念转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2019年,刘卫东经过一年多的考察毅然决定调整经营策略,增设研学旅行项目,经过几个月的规划设计,目前巴曼竹韵启动二次装修工作,围绕研学旅游开展基础设施完善工作。刘卫东正在为大家描绘出一幅巴岭村明天的美好蓝图。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农业农村委
刘卫东,男,1979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原籍忠县白石镇巴岭村。先后就读于忠县白石职业中学、四川泸州化工学院、重庆工商大学、澳门大学MBA。他思想进步,刻苦专研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实施农业科学种植、带头示范,并带领群众、指导群众学科技奔小康工作中成绩显著,是全县科技示范的典型人物,他创办的重庆市巴曼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属于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同时也获得: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示范基地(全国300个,重庆4家)、重庆市农业现代标准化示范园区、重庆农业知名品牌、高节竹良种认证、有机竹笋认证、四星级农家乐、忠县干部教育农业现场教学基地、青少年服务素质教育基地、忠县笋竹立体产业示范园区、重庆市最美农家乐等荣誉,是重庆市青年农场主联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