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黄疸(肝炎、肝硬化)】
黄疸
黄疸是因感受时邪疫毒、湿热、寒湿等外邪侵袭,或饮食失节,嗜酒无度,误食毒物,或劳倦内伤,以致疫毒滞留,寒湿、湿热交蒸,气滞血瘀,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泄而胆汁外溢,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现代医学中无论是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尤其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诊断依据
1、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目黄多为首见症状,出现最早,消退最迟,是本病最易发现,最明显的指征之一。
2、发病初期可有恶寒发热,纳呆厌油,恶心呕吐,神疲乏力或大便颜色变浅。黄疸严重者皮肤瘙痒。
3、有饮食不节史,肝炎病人接触史,或有化学制品、药物、毒物接触使用史。
4、肝脏可肿大或缩小,可有触痛、叩痛。脾脏可肿大,可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有时右上腹部疼痛或有压痛,或向右肩背放射。
5、实验室检查黄疸指数、血清胆红素升高。亦可查肝功能、血浆蛋白定量、凝血酶原时间,以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B超、CT、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鉴别要点
1、黄胖病:因虫积匿伏肠中耗伤气血所致,证见面部淡黄虚浮,肌肤色黄带白而眼白如故,小便不黄,尚有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腹痛间作、嗜食异物等症状。
2、萎黄病:多因大失血、大病及疟疾之后,致使身、面皮肤呈淡黄色的病证。与黄疸的区别在于两目不黄,面色及肌肤萎黄不泽,小便通利、不黄,必有头晕、心悸、气短、乏力。
3、湿病:湿邪郁蒸可引起身黄、面黄,但眼白不黄,可资鉴别。
4、风气:目黄其特点为只见目黄,且以目内眦较为明显,表面凹凸不平,面色不黄,亦无其他见症。多见于肥胖之人及老年人,是为球结膜脂肪沉积所致。
5、多食瓜果发黄:过食含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南瓜、菠菜、柑橘、木瓜等,致胡萝卜素潴留沉着,可出现皮肤发黄,发黄部位多在手掌、足底、前额及鼻等处,皮肤、眼白不黄,亦无其他症状。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阳黄与阴黄:
阳黄以湿热为主,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可见口干发热,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其中起病急骤,黄色如金,变化迅速,舌绛者为急黄。
阴黄以寒湿为主,起病缓而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可见脘闷腹胀,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口淡不渴,舌淡白,苔白腻,脉沉缓迟。
(2)辨湿热轻重:黄疸阳黄虽属湿热,但湿与热有轻重不同。
热重于湿者,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滑数;
湿重于热者,身目俱黄,色黄而不十分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恶心呕吐,便溏,苔厚腻微黄,脉弦滑。
2、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3、分证论治
(1)阳黄
a.脾胃湿热
【证候】身目俱黄,色较鲜明,脘腹痞满,纳呆呕恶,四肢困重,尿黄赤。热重于湿者,兼见发热,口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数或滑数;湿重于热者,兼见口干黏腻,渴不欲饮,大便溏滞,或有发热不扬,苔白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濡稍数或弦滑。
【治法】清利湿热。热重于湿者,佐以泄下,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湿重热者,配以化气淡渗之剂,使湿从小便去。
【方药】热重于湿者,选用茵陈蒿汤化裁。药用茵陈蒿30到60g,栀子15g,生大黄10到20g,蒲公英30g,赤芍药15到30g,郁金10g,萹蓄10g,茯苓15g,生甘草6g。
湿重于热者,选用茵陈四苓汤合连朴饮加减。药用茵陈30到60g,猪苓、厚朴、茯苓、苍术、黄连、石菖蒲、清半夏、白豆蔻各10g,赤芍20g。
b.肝胆湿热
【证候】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右胁胀痛,纳呆呕恶,口苦,肢倦乏力,尿黄短赤。热重于湿者,兼身热烦躁,口渴欲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糙,脉弦滑数;湿重于热者,兼发热不扬,肢倦困重,口黏口腻,大便溏滞,舌红苔黄白腻滑,脉滑弦或弦滑略数。
【治法】清肝利胆。热重于湿者,佐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之品;湿重于热者,佐以芳香化浊,利胆解毒之剂。
【方药】热重于湿者,选用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化裁。药用龙胆草10g,黄芩20g,栀子10g,茵陈30到60g,金银花30g,车前子、生大黄、野菊花、北柴胡、生甘草各10g。
湿重于热者,可用甘露消毒丹化裁。药用藿香叶、白豆蔻、清半夏、石菖蒲各10g,生薏苡仁30g,茵陈30到60g,木通10g,黄芩10g,连翘20g,赤芍15到30g,郁金10g。
c.胆热瘀结
【证候】目黄、身黄鲜明或呈黄绿色,右胁疼痛剧烈拒按,痛彻肩背,口苦呕逆,脘腹胀满,大便溏结不调、色灰白,小便短赤灼热,可兼有高热烦躁或寒热往来,呕逆胆汁,舌红或暗红,苔黄厚腻或黄糙,脉弦滑数。
【治法】清利肝胆,行瘀通泄。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药用北柴胡10g,黄芩20g,赤芍15到30g,枳实10g,生大黄10到20g,金钱草60g,茵陈30到60g,海金砂20g,金银花30g,蒲公英20g。
(2)急黄
病势急剧,身目色黄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宜鼻饲安宫牛黄丸,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40到60ml,1日2到3次,虚脱者可选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
a.热毒炽盛
【证候】身目黄色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发热或高热烦躁,呕吐频作,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小便短少黄赤。或兼精神委靡,极度乏力,胁肋胀痛拒按,食欲不振或无食欲。舌质红绛,苔黄或黄厚而糙或焦黄起刺,脉弦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退黄。
【方药】清瘟败毒饮合茵陈汤加减。药用黄连10g,黄芩20g,山栀子30g,生石膏50g,知母10g,赤芍60g,丹皮10g,连翘30g,茵陈90g,生大黄20g,生地黄20g,生甘草10g。
b.热毒内陷
【证候】面、目、身黄如金,急起并迅速加重,发热不退或入暮高热,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牙龈出血,呕血,便血,神志恍惚或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或狂乱,抽搐,尿少黄赤或尿闭。可见不思食或索食如狂,呕恶频作,腹胀如鼓,大便不通。舌质红绛,苔黄糙或少苔或苔秽浊,脉弦细数。
【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止血。
【方药】清营汤加减,药用水牛角30g,生地黄20g,金银花30g,黄连10g,栀子30g,连翘30g,麦冬15g,玄参10g,丹皮10g,赤芍60g,大黄20g,茵陈60g。
(3)阴黄
a.寒湿困脾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畏寒喜暖,倦怠困重,脘痞腹胀,纳少便溏,或胁肋胀痛,小便不利或下肢水肿,面色青暗,舌质淡或暗淡偏胖,苔白滑或白腻滑,脉沉细迟或濡细。
【治法】散寒化湿,温阳健脾。
【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味。药用炮附子10g,茵陈30g,桂枝10g,党参20g,生白术15g,干姜10g,炙甘草10g,茯苓15g,泽泻10g,川芎10g。
b.阴虚湿阻
【证候】目黄,面、身灰黄,腰膝酸软,眩晕目涩,五心烦热,纳少肢困,脘痞腹胀,尿黄。可兼见胁肋隐痛,视物昏花,咽干耳鸣,口干口黏,大便干结或溏滞,舌质红或有裂纹,苔白腻或薄或厚,或花剥苔,脉细濡或沉滑。
【治法】养阴利湿。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二冬苓车汤加减。药用生地黄30g,山茱萸10g,天冬30g,楮实子30到50g,茯苓15g,车前子10g,茵陈30g,丹皮10g,赤芍20g,郁金10g,太子参20g。
c.肝脾血瘀
【证候】身、目黄而晦暗,胁下有痞块,可兼见痞块胀痛或刺痛,脘腹作胀,面色暗滞或黧黑,皮肤赤丝红缕朱砂掌或腹部青筋显露,舌质暗、紫暗或舌边瘀斑,脉细涩。
【治法】化瘀消癥。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合服鳖甲煎丸。药用桃仁、红花、川芎各10g,赤芍30g,五灵脂、丹皮、制香附、枳壳、延胡索各10g,生黄芪20到30g,茵陈30g,泽泻10g。
4、针灸疗法阳黄取穴胆俞、阴陵泉、内庭、太冲、阳陵泉、建里;阴黄取穴至阳、脾俞、胆俞、中脘、三阴交、肾俞、足三里、肝俞。阳黄用泻法,阴黄用补法,可加灸,虚实夹杂者宜平补平泻,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到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