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他花40年跑遍全中国,用画笔记录下超多绝美古建筑!光看图片都美得脚软~
文章转载自:匠心之城,ID:jxzc681
谁说中国城市没有审美
只是被我们遗忘了
还记得小时候住过的屋子吗?
白墙黑瓦的皖南民居,
一入春季,
笼罩着氤氲水汽,
就成了中国水墨画上的风景;
▲皖南民居
穿行在北京胡同里,
推开东南角的大门,
迈进四合院的杂居生活,
小伙伴们吵吵闹闹的声音,
犹在耳畔;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上的居民,
凿洞而居,
窑洞圆拱形的外观看似普通,
其实暗藏大智慧,
冬暖夏凉。
▲下沉式窑洞
“似黑色的UFO自天而降,
又似蘑菇拔地飞腾而上”的土楼,
造型大,气势大,
一座土楼的历史,
就是整个家族的历史
......
▲福建华安二宜楼
如今很多儿时居住的屋子,
随着城市的改建,
渐渐消失,
回不去的不止是童年时光,
还有印在时光里的影像。
▲陕西榆林米脂姜氏庄园
▲闽东民居
与我们一样为此感到可惜的,
还有来自台湾的李乾朗,
如今年近70的他,
已经有40年的古建筑绘画经验。
画古建筑,
很多人都能画,
要怎样才能画出与众不同?
李乾朗的眼睛就是一双“透视眼”,
他把建筑看成一个块状组合,
从中拿出一小块或几块,
这样,
读者可以一眼看出层次,
“哦,原来一栋古建筑是这么建造成的。”
▲山西省五台县豆村镇佛光寺东大殿
▲喀什阿帕克和卓麻札
▲北京北海白塔
剖面,掀顶,透视,鸟瞰......
多样化的角度是新颖,
到底要求更复杂。
凳梯子,爬梁柱,
为了精准呈现细节,随身都要带着量尺......
每每观察,就要花上好些时间,
然后再把他们细细画下,
一天“唰”的一下就过去了。
▲北京国子监辟雍
▲延庆寺大殿
画完素描,
李乾朗还在旁边注上笔记,感言,
一张素描稿下来,
再没有地方写别的。
自上世纪80年代起,
李乾朗的脚步踏上了大陆,
沿着梁思成的足迹,
跑遍大江南北,
就像一个闯入游乐园的孩子,
一刻都舍不得停下来。
▲敦煌莫高窟96窟
速写本和相机都不离手,
一座小小的三开间殿堂,
他要拍100多张照片,
画好几张图。
▲平遥市楼
▲福建宁德楼下村民居
每天坐在建筑物前,
就那么从早画到晚。
有人问他,
现在科技发达了,
找个助手帮忙拍好图,
拿到办公室自己画一画不就得了。
▲隆兴寺摩尼殿
▲福建泉州开元寺
李乾朗立马否定,
画建筑,
现场的第一手资料才是最好的。
而对古建筑有兴趣的人,
必须坚持手绘。
▲北海小西天
▲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他把这样的方法称作“老办法”,
尽管相机发达,
但要拍很多张才能把建筑拍清楚,
手绘,
则能把观察到的全部,
用一张画表现出来。
▲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圣母殿
人要是老想着找机器帮忙,
那么总有一天,
会被机器完全替代。
懂得用老办法、笨办法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
才是真正聪明的人。
▲长城嘉峪关
▲南京城聚宝门
▲广东广州陈家祠
因为父亲是一名建筑师,
李乾朗打小就跟着父亲画画,
那时条件不好,
他只好拿着粉笔,
跑到家门前的空地上画。
地板广阔,可任自由涂画,
火车,大型机器等等大物件,
成了李乾朗最爱画的对象。
在当时,
画家被认为是收入少、生活苦的职业,
好在家庭的支持,
让李乾朗少了很多压力,
母亲看出了他的兴趣 ,
二话不说,
带着他到淡水中学跟名家学画。
多少孩子的艺术梦,
都因家长的一句
“没用,不能赚钱”而凋残。
李乾朗很幸运有一位好的母亲,
还有一位好的老师。
在淡水中学的老师说过,
“小孩学画图,不一定要当画家,
画图可以培养观察力,
科学家,工程师也要画图。”
从那以后,
李乾朗开始了正式的画画学习生涯。
▲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密宗学院
▲北京八达岭长城敌台
▲北京颐和园
都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有了多层面的接触,
反而让李乾朗的建筑绘图不拘泥,
角度也更新颖。
▲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
▲苏州盘门
画建筑图时,
他可以倒着画,
看得学生一脸惊愕;
做田野调查时,
他跟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接触得来,
懂得跟当地居民聊天,
还因此得到更多意想不到的信息。
▲凤山东门
70年代,
李乾朗趁着服役的闲暇时期,
走访了金门的大片民居,
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金门民居建筑》,
后来又出版了《台湾建筑史》,
那时的他,尚未30岁。
他是个性情温和的人,
连讲课也是细声慢语。
到处走访古建筑,应该遇到不少困难,
但他的演讲里,
甚少提到困难和挫折,
对他来说,亲自寻找古迹,
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过程很漫长,
可是当找到古迹的那一刻,
那些因搭长途火车,再转计程车,
再步行的疲惫,
马上被幸福感淹没。
唯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苦与乐,
才会糅合到一起,
结出丰硕的人生果实来。
研究久了,
李乾朗渐渐有了自己的一套心得,
他喜欢从“儒释道”角度去看古建筑。
▲云南大理崇圣寺千寻塔
儒家讲究礼节,
建筑,是用来安身立命的场所,
因此要对称,
要根据礼制建造,
谁住在哪里,
一点儿都不得逾越。
天坛,紫禁城等等,
就是体现儒家思想的建筑。
▲紫禁城角楼
▲北京紫禁城三大殿
道家有“奇正相生”“气韵生动”之说,
要求建筑要符合光影变化,
四季变化,
在这种思想上,
代表道家的像拙政园,
武当山南岩宫等建筑,
没有严格的对称要求,
可也乱中有序。
▲武当山南岩宫
▲苏州拙政园
佛家讲求修炼,
所以在像法门寺等建筑里,
通常有四方阶梯的“坛域”,
象征修行的步伐。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
但中国的古建筑,
往往很少只体现一种思想,
一般都是相合相生,
甚至融合了朴素的天人合一哲学。
▲山东曲阜孔庙奎文阁
▲北京天坛祈年殿
人有圆头方趾,
建筑也有。
人有脑袋,有肩膀,有胳膊,有手指,
建筑也同样有。
▲福建永定福裕楼
先人们搭建的建筑,
从来就不止用来遮风挡雨,
里面有风水学,有哲学,
还有审美,
就算是简简单单的一座民居,
都是智慧的结晶。
▲河南登封观星台
可惜,
经济发展的速度,
超过了古建筑保护的速度,
随着一幢幢古建筑倒下,
一幢幢新建筑又搭起,
奇奇怪怪的“大裤衩”“马桶垫”,
成了城市的象征,
也成了外媒眼里“毫无审美的中国城市化”象征。
▲湖北钟祥显陵
李乾朗跑遍大半个中国,
画下了各种各样的古建筑,
就是为了证明,
中国的审美,
不是没有,只是被遗忘了。
▲福建省连城县云龙桥
“如果某天我们买房子,
建筑师设计房子,
不单考虑坪数和房间数,
还会想起生活的艺术,
那么我们的社会,
肯定会比现在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