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战旗(39)|自燃为“炬”却不曾死去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历史记忆 红色旋律
作者介绍:
管苏清,江苏盐城人,从军32载,曾出版《天界》、《天吟》、《霸王行动》等多部文学作品。现为上海市12345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文丨管苏清 图丨源自网络
01
瞿秋白(1899年1月一1935年6月),一位独具风采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江苏常州人。早期蜚声文坛,著有《赤都心史》《俄乡纪程》《多余的话》,时势造就,将其推上职业革命者之路。
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付出了惨重代价。蒋介石破坏国共第一次合作,举起屠刀,恶汹汹地砍向共产党人。情势十分危急,共产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共产国际派出代表,远赴中国指导。1927年7月12日,陈独秀被停职。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武汉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总方针。瞿秋白临危受命,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以柔弱之躯挑起全党重担。什么叫领袖?领袖就是在历史的紧急关头,十字路口,大手一挥,大喝一声:往那儿走!在闯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误,那是历史的必然,不犯错误的只有圣人。
瞿秋白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任负责人,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在党的领导下,继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不断爆发,遗憾的是起义都遭受了重大挫折。共产党人痛苦思索着,革命的道路到底往哪里走?瞿秋白亦不清楚,一夜愁白征人头啊。
作为党的负责人,瞿秋白像一只瘦弱的马,拖着万斤重的车,在险峻的山道上,艰难前行。他深感力不从心,革命艰难的程度,不是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开辟不出革命新的道路,每天有多少共产党人要被砍下头颅,牺牲生命啊!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他深知自已肩上的担子太重了,每前行一步都无比艰难。党的历史资料记载:1927年4月,召开党的五大,全国有党员57900多人;到了一年后的6月,党召开六大,全国党员反而降至4万人。
瞿秋白
画像
02
一个成熟的中国共产党领袖,思想、精神、军事要全能。此时此刻,毛泽东、朱德走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一条挽救中国命运的道路。从此,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似星火燎原。
一年不到,瞿秋白退出了党的总负责人位子。他骨子里是一个书生,大浪淘沙,将他推上风口浪尖掌舵,领导中国革命航船破浪前行,他尽了自己全身心的力量,才华横溢,意气风发,光华夺目,他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当他遭到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打击,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没有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局面。1934年,他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管是谁,个人命运有时自已无法把握。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瞿秋白要求参加,未获批准。在这生死存亡的转折中,有一些人要甩掉一些人。瞿秋白患有严重肺炎,他这样的身体,其实真的不适合辗转作战。他被指定留下,拖着病弱之躯,在福建乡野东躲西藏,与强敌周旋。1935年2月,一个雾蒙蒙的清晨,早春寒意未褪。瞿秋白率一支小分队,出现在福建长汀县的山间小道上。这支疲惫之旅,战士衣衫破烂,装备简陋。当队伍到达长汀县,在水口镇小井村附近时,大家累了,原地歇歇脚。突然,村口枪声大作。长汀县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团,包围了小井村。
红军队伍左冲右突,企图突围。患病的秋白跑了一段路,上气不接下气,战友邓子恢过来拉着他跑。他精疲力竭,对邓说:“我变成这个样子,实在走不动了,你别管我,快走吧!”邓子恢要背他走,其执意不允,在生死关头,哪还能拖累战友。隐蔽在灌木丛中,心跳才慢慢正常,肺部呼气也缓和过来。
敌人很快发现了他,这是必然的结果。在起初的时间里,敌人并不知道他就是瞿秋白。在刑讯面前,他始终安静地坐着,保持一份从容。他说自己叫林其祥,是个医生。但国民党方面很快得到情报,在水口镇捕获的人中有中共头头瞿秋白。
这个叫林其祥的人很快被带往国民党36师师部。当叛徒出现,审讯情势急转直下。一个叛徒被领到秋白面前,他对天发誓,说愿意用脑袋担保,面前的人就是瞿秋白。叫林其祥的人淡淡笑了,他说:“既然如此,也别浪费这位好汉一颗上好的脑袋了。你们说我是瞿秋白,我就真的是瞿秋白。至于前些天说的林其祥之类的话,你们全当我写了一篇小说。”
国民党高层授意36师师长宋希濂,要劝瞿秋白归顺。宋心情颇为复杂,他既是国民党高官,要想方设法让瞿秋白靠近国民党;又在内心深处折服瞿秋白的为人和才华。他意识到,对待瞿秋白这样的人,硬碰硬是不行的,应该以柔克刚。
一家三口
历史资料
03
秋白获得了特殊礼遇。宋希濂命令手下,为他找一间较大的囚室,给予优越生活的指示。起初他担心瞿秋白会拒绝,这也是共产党人的共性。但瞿秋白很爽快,这让宋希濂隐约看见了劝说的曙光。其实宋错了,瞿秋白是特殊的人,看透了许多东西,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在形式上保有所谓的“清白”。他有坚贞的人格和坚实的底线,这一切他很清楚,无所畏惧,不管是陷阱还是圈套,对他来说都不重要。
宋希濂像学生待师,询问瞿秋白在生活上有什么要求?瞿说:作为病人,他不反对看病吃药,作为文人要写东西,需要笔墨纸砚和书桌。又说他写东西,习惯上需要烟酒,但身无分文。宋希濂考虑周全,不仅为瞿秋白准备了一张大书桌,还搜罗了一些古籍,并按照36师官长饭菜的标准供应,烟酒更不在话下,还考虑了一个细节,要求手下所有人称其为“先生”。
1935年的春天来了。春风穿窗而过,囚室外一棵老树也长了新芽。瞿秋白读书、作文、写字,喝酒抽烟,做好了随时离开人间的准备。他用心写了篇长文《多余的话》。这是他一生的回忆,精心的反思,文人气足。
他在骨子里只是一位文人,一位理想主义者。原本他只想成为文人,具有齐家治国的情怀。走在历史的击骨眼上,当上短期“舵手”,却始终散发绅士气质。对于他来说,革命是什么呢?他投身革命的目的很单纯,觉得时代需要、国家需要,能引领很多人走出黑暗。历史因缘际会,让他成为文人中的翘楚。去日无多,他安祥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1935年初夏,大概在6月10日左右。宋希濂收到南京处决瞿秋白的来电,他决定找瞿秋白做一次长谈。宋看见面前的还是一个瘦弱书生,脸色苍白,戴一付园框眼镜,只是眼光没有了刚被捕时的疲惫和不安,而是一潭深水。宋希濂说:瞿先生,坦率地说,我是敬重你的。我在湖南上中学时就拜读过你的文章。那时慕名而不得解,今天在这种场合相见,在我也是一段意想不到的机缘。我今日虽有军务在身,还是有一种抑制不住的感慨。宋情真意切,猛打感情牌。他知道,瞿秋白是一个内心温和的人,他会被情愫感染。但其被打断了话语。“我不想判断你讲这些话的用意,但我也可以坦率地说,首先任何语言改变不了我们今天相对立的位置。其次,我的命运最终并非由你宋先生主宰。”瞿秋白开门见山,一语直指要害。当宋告知,明天上午将送他上路,秋白头也没抬,用狼毫笔在宣纸上专注地写一幅字,边写边说:“我早就等着这一天了,这样做才符合蒋介石的为人。”
鲁迅与瞿秋白
画像
04
6月18日晨,秋白像往常一样醒来,换了一身洗干净的衣服,黑褂白裤。认真梳洗完毕,为自己泡上一杯茶,点了一支烟,坐在窗前翻阅一本泛黄的唐诗集子。思绪千载,从唐诗里捡出一些句子:“夕阳明灭乱流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后又写下:“眼底烟云过尽时,正我消遥处。”墨迹林丽,字体飞扬。写完推开门,沉静地走向热爱的土地……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公园里有一个小亭子,其中已摆下了四碟小菜。秋白会意,坐下来,小口吃菜,慢慢饮酒,自斟自酌,泰然处之。中山公园成了十里长亭。
喝完最后一口酒,他起身掸去身上的尘土,对敌人说:我有两个要求,我不能跪着死,也不要打我的头。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要求。在强大的死神面前,仍保持绅士风度。队伍离开中山公园,向刑场走去。秋白旁若无人,唱起《国际歌》,高亢低回,慷慨动情。这个文弱书生,一路唱着走到了长汀郊外的罗汉岭,离行刑地已经不远了。但他却在罗汉岭下的一片草坪面前停住,目光向四周凝望了好一会,大声对行刑的对人说:“此地甚好!”然后坐了下来,姿势放松而舒展。这是属于瞿秋白的姿态,这样的姿态,让人无法忘记。
枪声响起……
毛泽东在1950 年12 月31 日为《瞿秋白文集》题辞: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生前,许多人不了解他,或者反对他,但他为人民工作的勇气并没有挫下来,他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瞿秋白同志是肯用脑子想问题的,他是有思想的。他的遗集的出版,将有益于青年们,有益于人民的事业。
瞿秋白故居
江苏常州
财宝哥短评
第39期
瞿秋白,我党早期杰出的一位领袖,曾长期受到不公平待遇。今天承认他是一位英雄与伟人,这是历史对他给出的评价与正名。他身上彰显着的觅渡与自燃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咀嚼与回味,更应思索与传承。
瞿秋白,用短暂的一生来寻觅生命的真谛。他不仅仅是烈士,更是一个坦诚之人。当年,曾在就义前写下一篇《多余的话》,不仅是其一生的回忆,更是反思。他勇于剖析自身的缺点,勇于直面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他是一个敢想、敢说、敢于直面内心最真实之人,更是一个坦白与坦荡之人。他是一个比英雄更牛,更具人格魅力之人。
瞿秋白,出生于一个破落的文人家庭,为了心中的革命理想,最终成为集党的领袖、著述和译著学者、文学家和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其一生短暂而传奇。
瞿秋白,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责任编辑:财宝哥
文字撰写:管苏清
图片来源:网 络
期刊总数: 530期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