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欣赏] 美髯为谁留

《杨无咎柳梢青》

68×70cm

陈远作

陈远

字余道,号宝山。福建省文联第七届委员;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福建省政协书画院特聘书法家,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出版有《空海入唐行迹印谱》《中国历代玺印精品博览/花押印》《陈远书法作品初集》《陈远书法作品选》 《陈远书画篆刻小集》《宝山陈远》《当代最具潜力书法家/陈远》《福建省画院三十周年美术精品库/画院画家/陈远》等。曾应梅舒适邀请访问日本,交流书法篆刻艺术。

小编按:“砚边行”雅集系列活动,由福建省政协书画院主办,《东方收藏》杂志社协办。雅集第二回邀请省政协书画院著名书画家创作书画精品,陈远老师为其一。

美 髯 为 谁 留

禾 源

一场邂逅,让人滋生想亲近的念头,这种人是有趣、有魅力的人,在我的交际圈里,陈远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

第一次与其相遇,那是一场文艺工作名义的会议。历经十几年的沉浮,参加那场会议的人,在我记忆里只有他一人,别的人如同会议内容一样,都被我理解贯彻落实到别的地方去了。忘不了他那是因为他的美髯成了我记忆浮标,随时随地一临记忆岸边,他就会从茫茫人海中飘来,堂堂须眉,微微腆腹。虽记不清那场会议上他说了什么,可机智幽默的格调,有高处为我立起了一杆做有趣人,说有趣话的风向标。

我持自己判断之尺,量人量事。这种立风范、求个性的人可敬但难亲近,与其相处,还是敬而远之,不要给自己找难堪。岁月流转总给有缘人创造一些机缘,一次市拔尖人才与优秀人才到外学习,我又遇到了他。激动中有点忘我,可心念中彼此的落差感又让我多了些理智,依旧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直到登上一座叫“名人山”的峰顶时,我陪着恭敬靠近他,说了声:陈远老师,这可是名人山,你这个大名人让我沾光一缕,合一张影吧。他说:“坐着照吧,在名人山上,我们无法站立”。我们便坐着留下影。他拍的照片多,但不是人影,不是风光,而是碑刻、奇树、雕塑等。

这次出行回家后,我在自己博客开了一个小栏目“借光行”。发一些与文艺界老师名人等合影的照片。一天在博客里看到加拿大的一位文友发了回贴,“特喜欢那位须髯客,范在气质在。”我边看边琢磨,这范与气质大概就是那须髯赢来的,难道这须髯就是为此而留吗?不会那肤浅吧!

陈老师有个性,有名气,容易出消息,不少人提起他,此中我是最倾心的听众。有人说:“他无论是画作、书法、还是篆刻,都很难请到”。这句话,我当告诫,也不愿意自己在他面前失去面子,一直不敢向他开口索求字画,把自己的渴望深深埋没。但还是留下了手机号,偶尔敢发发短信,打打电话。

一天.得知他艺高胆识大,凭自己是省书协副主席之职帮助闽东四个美女画家策划了由省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丽人行”美术大展,还为她们展览写了序。我便有了前去看展的念头,心想凑个热闹,也瞧一瞧这个“美髯客”的文采艺脉。在这个凑热闹里,仿佛触及“美髯客”须髯飘飘的侓动脉络。从画展选稿风格里,隐约看到古典审美的根脉,虽说四个女画家持不同画风,但风格中统一在国画的古风古韵里,内敛含蓄中透着艺术的飘逸,各幅画品中渗出国画的诗意之境。再看画展前言,汉文体书写,虽说读起来感觉断断续续,可句断意连,意趣频频,境趣深远。原来“美髯客”的潇洒中深藏着古典审美。他的才情原于经典,他的幽默缘于智慧。堂堂须眉,男子可资夸耀的性征,自古须髯是美男的一个标识。他把古典的审美的移植到体征。怪不得他不怕落入俗眼中“标新立异”的评判,随心彰显着自己的个性。

这次交往,彼此有了一些气味可投,他读到我新作,会发来短信夸赞。人被夸,胆量也就被夸大了,我鼓足勇气向他提出为我斋号题字的要求。没过几天便收到他的墨宝,篆书题写“听月轩”,行草落款,“禾源兄斋号,宝山陈远喜读其大文大著,为书听月轩。”我把这幅字又晒到博客上,一下来了善缘,一个生意场上的学生说帮我弄方上好木匾,一个是陈远老师的学生,也学篆刻,说帮我刻制。诸事顺顺,匾额制成,可我体会到厚重,怕平房难撑,也怕招摇,便放在客厅龛上,起镇宅之效。“美髯客”作品住进家,他也成了我走心人。

从此交往渐加,便知道他附了官身。我想这下他多了一层“官服”包装,我们之间有可能也会多了一层隔膜,后面的交往会不会只在俗套中演绎,那就真无趣了。还好只是我想多了。市电视台在做我的专访时,说要采访一些人,其中要有一位艺术修养高的前辈来作个点评。我第一个想到了他,便与他通了电话,我说:陈老师能否到我村走一趟,为我说几句点睛的话。他说:“好事,好事,也让上上镜。”他冒雨前往,进村走弄,与村民交流,与老者客聊,并接受采访。他还与摄制组开玩笑说:“怎么也不拍拍我呢?”,摄制一行哈哈大笑,其中负责人说“你是大神,我们小庙不敢惊扰”。村里的人说“那位长胡须的先生,是大官吗?说话真有味,说我们村庄小而人影大,不仅能出生产队长,还会出作家。”我记起来,童年时我与小伙伴谈理想时,就是想当个生产队长,并约伙成队,大概他在客聊中听到了一些我童年的事。一个有修为的“美髯客”有心还处处随和,与谁都有聊,且能用心。或许是他感觉到生活中应该就是有许多趣味。

我一个山里人到市里的机会不是太多,去一趟总是在赶场,力求夜不留宿。有一次我有了宽余的时间,决定去拜访陈老师,一进那栋楼,就感觉被他的气场罩住,他的书画点缀在办公楼的各处,一帧一眼散发着他浓郁的气息。到他办公室小坐,本想听听他的艺术高见,可他不谈艺术,而谈起他挂乡的一个村点,黄家村,谈名人陈普,谈黄家村佳酿,谈如何打造品牌,说中午要一起醉一次黄家佳酿。我有些受宠若惊,他“礼贤下士”,我也不能不知礼而造次,但恭敬不如从命。来的几位都是认识的朋友,就不再拘谨,边喝边聊,时而是包装设计,时而是酒文化打造,时而又插浑打科,趣味随酒劲而起、升腾。记得他喝酒很节制,总是适可而止,可这场酒他释放了能量,艺术家的爽快全兜底奉献,最后交待我说,黄家酒业要举办征文大赛,交待我不可缺席。我醉得高兴,醉得本真,说了句“美髯客”啥都是大手笔。后来我写了征文,拿了一等奖,运回了一箱箱黄家老酒。

从黄家村的黄家老酒开始,感觉“美髯客”把艺术融到工作中去的同时被民间文化吸引。他用心筹划着传统村落申报。他关注到这个活屏南县先行了一步。聪明的人就善于借鉴,少走弯路。他说要到我县里看几个传统村落,并申明不与官方联系。我带着他走过了几个传统村落,看了一些申报文本。他的须髯一扬一扬掩饰不住那种胸有成竹的感觉。在午餐时我说,陈远老师这餐饭您不能白吃,要以墨宝回馈。他环视了一下在坐的人,说:“见者有份!”我随即让书协的友人送来文房用品,餐后便铺毡挥毫。书协朋友轻声对我说:“没见过他这么爽快过”。我想大概是他这次的收获足以撑大他惜墨的气量。实际上就是如是,之后他工作的辖区传统村落一跃而起,位居全市前列。这“美髯客”有资本,有本事,就是一样不入俗套。

正因为他不入俗,我觉得有趣,一天他发了条短信,说他的挂点村开展文化节,邀约我去看个热闹。我看看日期,在他所谓“文化节”前一天市里刚好有一场会,第二天又是周末,决定与几位文友自驾去凑热闹。真是热闹,我们迟了些,车被指定停在村外,走到文化节活动中心足有一里路。当我们赶到时,他正在台上讲话,是开幕致辞还是领导发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美髯客”居然没有拿稿子,一条牛仔裤,一件宽大的休闲服,腆着肚子,飘着须髯,侃侃而谈。仿佛是江湖客在行走江湖。他底气十足,带磁性声音回响在山谷里,赢得阵阵掌声。他走下来时,我们迎前,他也是过来照个面,说了声“稀客!”便回到他该坐的位置。当然这“稀客”指的是我同行中的文友,我是应约而来,才不稀。我知道他今天主局,主局人就有主局人的职责。一位文友说,一个主局人该要穿得端庄,怎么这一身打扮。我们看了几个节目便四处走动。小山村确实变了样,被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亭台、小湖、水车、雨廊,有点味,有品位。高人指点,山村也带上雅气。“美髯客”的须髯在哪飘着,那里就会有他的气息。

……

一个有趣味的人,做什么都有趣,其创作的作品更是趣味满纸。艺术技巧上我不敢点评,怕是盲人道色——瞎说。可我喜欢他自撰的内容,例如自题画蘭及应景诗词等。把哲学通俗到风趣里,把意境书写到自然中,其韵深远,嚼味生津。他有趣,时不时会上朋友圈发个今日早餐,让人感觉那肚囊装的不是什么大鱼大肉。时不时会发上几张画作与几枚刻章,让人知道他的笔与刀没停止。他有趣,还会发些讽刺性图片,让人知道生活中有许多尴尬。

只可惜我的趣味赶不上陈老师的情趣、意趣、境趣,只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食盐说咸,品糖说甜。至今还不知道这位“美髯客”须髯为谁而留。

2021年8月8日于听月轩

《表拙示纳  知止常足》

70×27cm

陈远作

《自作词二首》

29×19cm

陈远作

《高树晓还密  远山晴更多》

68×13cm×2

陈远作

《海云迷驿道  江月隐乡楼》

69×12cm×2

陈远作

《开池纳天影  种竹引秋声》

70×18cm×2

陈远作

《杨无咎柳梢青》

68×70cm

陈远作

《心宽忘地窄  亭小得山多》

70×18cm×2

陈远作

《自作诗》

70×46cm

陈远作

《雨过山横翠  霜经橘弄黄》

70×18cm×2

陈远作

《张旭山中留客》

70×48cm

陈远作

《读古人题兰花诗廿八首》

76×46cm

陈远作

《和风喜气相随》

69×15cm

陈远作

《题天柱山图》

76×23cm

陈远作

资料来源:

“砚边行”——福建省政协书画院名家作品雅集第二回线上展览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