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夏:博学多才,却难回故土
奈恩深故土,顿成小别,终是留连。开篇依然要提醒出行的小伙伴们要做好防护工作呀。汉末举荐人才有多种途径,有举荐自然也有诋毁,只是关注者寥寥。本篇就来聊聊薛夏,字宣声。
薛夏是凉州天水郡人,或者汉阳郡人,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三国志·裴潜传》引注的《魏略》提及,严干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还担任过汉阳太守,说明这一时期仍有汉阳郡。而《三国志·张既传》就已经提到了迁徙氐人部落到扶风、天水界,说明汉末魏初时期汉阳郡又把名字改回天水郡了。
薛夏博学多才,他在汉末时期就已经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当时的汉阳郡有“姜、阎、任、赵”四个豪族,他们把持了郡里举荐人才的权力。虽然薛夏的家境不是很优越,但他并没有向同郡这几个家族屈服,这也引发了这四姓家族的不满,准备联手收拾薛夏,也是薛夏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才会引发这种后果。
不过薛夏也机灵,他离开了汉阳郡,一路向东来到了京师。曹操就听说过薛夏的名声,对他以礼相待,不过汉阳郡那4个家族也没有放弃整治薛夏,他们利用囚犯引诱了薛夏,并且通知颍川郡将薛夏抓捕下狱。也不知道薛夏在汉阳郡有什么作为,能让这些家族对他念念不忘。
“后四姓又使囚遥引夏,关移颍川,收捕系狱”——《三国志·裴潜传》注引《魏略》
薛夏遭逢牢狱之灾,远在冀州的曹操听说这事后就知道他是被人诬陷的,曹操拍着手说“薛夏并没有犯罪,只是有汉阳小儿意图杀害他罢了。”随后曹操通知颍川郡将薛夏放出来,并且把薛夏征辟为军谋掾。曹丕同样欣赏薛夏的才华,薛夏在黄初年间出任了秘书丞,曹丕经常和他讨论图书典籍,一讨论就是一天,每次都不直呼其名,而称呼他“薛君”。由于薛夏家境贫寒,曹丕考虑到他的衣服不够保暖,就解下了自己的御袍赐给了薛夏,这也是荣宠的象征。此外,薛夏的博学使他被《魏略》认定为“儒宗”之一。
“夏居甚贫,帝又顾其衣薄,解所御服袍赐之”——《三国志·裴潜传》注引《魏略》
有一次曹休前来朝见时,曹丕正在和薛夏讨论问题,听到曹休到来就让他进入殿中,等到曹休坐好还对他介绍“此君就是秘书丞天水人薛夏,可以与我们一同交谈”,可见薛夏在当时有多么受曹丕信任。不过薛夏没等到曹丕的重用,因为曹丕病逝了。
魏明帝太和年间,薛夏将公文传递给兰台后,由于兰台这个官署认为秘书署与自己不是平级,不能用“移”,认定此事有所逾越,要求有人对此事负责。案《唐六典》,“移”是公文传递的方式之一,平行官署之间才能互相移交公事。
“诸司自相质问,其义有三,曰:关、刺、移。(关谓关通其事,刺谓刺举之,移谓移其事于他司。移则通判之官皆连署。)”——《唐六典》注解
薛夏回应“兰台属于外台,秘书属于内阁,‘台’与‘阁’是相同的,为什么不能用‘移’呢?”最终兰台也能使薛夏屈服,此后秘书署与兰台的公文传递也都沿用“移”了。薛夏在此事过后没几年就病逝了,临终还提醒儿子不要返回天水郡,故土难回。
其实《拾遗记》中还有关于薛夏的逸事,比《魏略》的记载更生动些。
徐邈诗词:徐邈:有个典故一直在诗词里伴我左右
看官如感兴趣,关注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