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2021年9月即将开始学高中地理的你
同学你好呀,
之所以写这篇是因为我认识你们的地理老师。ta在准备开学第一课,想给学生介绍一下地理人都在干啥,计划找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地理教育领域的从业者,来给高中生分享一下自己的日常。
因为在ta看来,学习地理不仅是为了高考,而且还有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我作为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博士生,之前在国内也是从地理科学(本科)、课程与教学论(地理)硕士一步步科班出身的,现在在做和上海地理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有关的研究,很符合你们老师期待要找的地理教育从业者形象。
是,你可能觉得啥啊,我学了地理就是为了高考。
你讲这些对我没啥实际作用!浪费时间还不如打一局游戏🙄️
但等一等,我这封信并不是为了劝服你接受我或者你老师的观点,只是如果你有点好奇一个从小爱读哈利波特、在中学痴迷动漫、大学一度沉迷cosplay的人是怎么成长为一个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者的?不妨可以看着了解一下一个人的成长轨迹。
换句话说,就是有点想八卦一下:这是怎么回事?这都经历了什么,从那么酷的二次元退回到了三次元?
在这篇文章里你也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我只是讲出我的故事,同时也对我自己的经历做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分析。最后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觉得浪费时间、还是觉得有点东西,是你的事。
当然如果你有什么别的疑问,你永远有发问的权利,可以问我。
是否回答,怎么回答,是我的选择;我有回答和不回答的权利。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先回我的高一看看。
那是15年前了:
2006年,我开始学高中地理的时候,还怀抱着这样的心理,这就是门“副科”嘛!我初一初二(江苏省是6年小学、3年初中,我们市是前两年学地理、然后开卷考)学过的,还挺好,但是我一进去,就感受到了可怕😨
当时高一是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我们同学都管这叫叫九门功课同步学。
我八门功课期中考试都考得挺好,可地理竟然才刚刚及格!我地理明明初中考得不错啊。但确实,当时我的这位高中地理老师之前是体育老师来着,我们学校于是让他来教这门“副科”。为什么?问就是学校可能缺钱,但主要是又不重视地理这种“副科”,估计是觉得高一地理谁都能教、读课本谁还不会啊是吧?我还记得有次数学老师拖堂到下节课都开始了,地理老师进来了,竟然说:没事,你讲完。
我反正是上他课没太听懂,也确实因此就没认真听,上课开小差传纸条,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当然试卷上的题也大都不会做,全靠初中那点老本(我初中是我们市最好的初中,老师都是专门科目的,估计没有人是转岗的)。
我高一大部分心思也都放在攻克数学、以及我喜欢的英语和历史上了。还有那个秃头的中年物理老师也很讨厌,他竟然说我做不出来题就是蠢!物理也好难学啊(我初中的物理老师就也是一个油腻的中年男老师,就经常软硬兼施地让成绩不好的学生到他家车库补课;因此我初中虽然去他家车库补课了,但是对物理本身就还是有点抗拒情绪)。
我们高一的生物老师是孕妇,但真是好温柔、上课也好好、条理清晰能懂也吸引人,我当时也很喜欢生物的。化学老师是我们班主任,上课也就那样一般的水平,粉笔字还不错(后来我和他也发生过冲突;详情可见:我最感谢的老师和最厌恶的“教师不当行为”)。
你要问当时的高一的我:
为什么要学地理?学地理有什么用?
我的回答肯定是:
傻不傻,我不想学能行吗?这得考试啊!我们学生不就是要好好学习参加考试么?考得不好,爸妈得骂我啊。考得好,我也觉得开心骄傲啊。还有,不高考我怎么进大学?不进大学,我能找什么工作?
即使是现在的博士生我,也觉得这种说法虽然口气冲了点,但是也没啥错啊,当然我会觉得少女你看得还是比较浅一些,还有更多面你没看到。考上大学之后离找工作还远着呢。但这并不意味着高一的我持有“学习是为了考试”这样的观点就完全是大错特错的,事实上那也是我经受的“应试”教育浇灌出来的观点。
从小到学校就有小考大考,开学有摸底考,然后每周有周周考,每月有月考,每个学期期中考和期末考,有时候还有苏锡常地区统考。小升初要考试,初中升高中也要考试。我父母在外地,打电话也是每次都问我学习怎么样,我也得用考试成绩高来证明说我学习还不错。
我当时年仅15岁,要是希望我说出:
教育是为了我的终身发展,我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不觉得这是无根之木么?我根本就不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我从小到大都知道考试重要,考不好,差几分,能进的学校教学质量都相差可以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这个奢侈可以说成绩对我来说不重要。因为我知道我得靠这个成绩进大学,我也没有别的特长。
我们家也没有几套房子或者几栋楼可以让我靠收租过活。
另外我也一直都很想多学一些我感兴趣、想了解的内容,毕竟是从小看《十万个为什么》以及《哈利波特》系列长大的,我还是挺想了解些我不知道的人和事。而我知道,考上大学,大概率意味着我就可以离开我没有大学的家乡,可以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去生活,或许可以去上海和父母团聚,或者去别的地方看看也挺好啊。所以虽然未知,但我也跃跃欲试。
我本来就和很多人一样,就考了95分会比考了59更开心,也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可以的?
只是现在的我,已经30岁在读博士了,回头去看,肯定多了一些滋味:
高中学的这些科目不仅高考有用,也是为我成年后更丰富的生活、视角做了我高一学习时没有预想到的准备。
同时我也开始能理解并认同这种说法:无论我是考了95分还是59分,我都是一样珍贵可爱的个体,我这个人的价值不是由成绩决定的。
但我依然也不完全认同对考试的批评,即认为考高分的人就是应试机器,难道考低分才体现能力强、价值高吗?
不能一概而论。首先要看这个考卷题目的质量,可以去判断这个考试是能力立意还是死记硬背就可以。我高中时候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这是各科老师的专业范畴。也就是说,老师应该是具备能力去判断考试会是什么样的、会侧重考核什么内容,需要如何准备。
如果考试试题本身是只要你背过书,背得烂熟就可以考高分,那当然是考核方式的问题,高分并不代表你对这门科目就掌握得好、学习能力强,高分可能低能。
但如果考卷就是能力立意,检验你的地理思维、素养发展得如何,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复杂情况的能力,那能考高分当然意味着你素养高。
如果一个老师还觉得这考试怎么没出教材上有的内容,那是这个老师本身就是不够合格,没有理解课程的存在不是为了教材服务的。
课程先于教材存在,教材只是一种学习课程的辅助材料,是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来编写的,而考试也是为了检验课程的理念是否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一些教教材、以教材为圭臬的老师本身就没有理解其实地理教育在学校阶段是“用教材来教”,教材只是辅助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教学的目的和重点。
再回到这些高中的科目,所谓主科、副科,在大学其实都是同样有自己科系的学科,也都有在这个学科领域工作的学者专家,没必要分个三六九等。
到我现在做研究的时候,我会定期看一些与高考相关的文献,比如江苏高考的改革政策、上海高考的沿革、地理在高考中的位置,也会看一些各国地理教育研究者对本国地理教育的研究,还有一些不同国家地区的比较研究。
我们继续回到高中地理的话题上:
那既然高一的我觉得学地理没啥用,我怎么就大学学了地理还一路学上来了呢?
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没办法的排除法,高考要有两门选修(当时江苏是3+2),而我们学校让我们高一下学期就要选。
我们学校只让选历史+地理,或者历史+政治,还有就是物理+化学,物理+生物,只给四种搭配。我那么讨厌物理老师,物理也学得不如历史得心应手,我才不要学理科呢(于是断送了我的建筑师梦想)。虽然当时我觉得再也不用见到那个总是骂我蠢的物理老师是件天大的好事。我可以扬长避短。
我从小就那么喜欢历史,学得好又轻松,而且历史老师也挺喜欢我的,当然选历史了!不过我生物也很喜欢啊,可我们学校不让选。要是有历史+生物的选项,就完美了。
如果是现在做研究的博士生我当然可以告诉当初高一的我,你们学校政策落实不规范,江苏省高考政策是没有限定不可以选历史+生物,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六门里面的两门。可当时我一来没有电脑、手机(2006-7年),二来父母和亲人基本上都不是教育领域的,对教改政策也都不熟悉,第三我也不敢和学校提,因为学校下学期本来就没有设立这个历史+生物的班级,我提出来了,没学上了怎么办。
我从小就特别讨厌背书,一向是以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居多。听说政治最后要写长篇大论,要背诵很多内容。算了,我就选历史+地理吧。因为当时期中考试之后,我上地理课听讲认真了一些,不懂的也会问老师(不是很靠得上)和同学(有的讲得很好),考试成绩也逐渐提升到80多分了。
这里得说:
掌握了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之后作出的决定才更是有力量啊。
而且要当事人给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以及改变之前选择的权利!
我就很遗憾当时没有人指导我的选科,只是根据我当时的个人喜好来看,并没有涉及到生涯规划。
我的建筑设计师梦想(因为小时候经历的家庭变故,我一直就想造房子)就在我不知道得选理科才能大学学建筑的时候梦碎了。
但大部分时候,青少年(比如我)及其家人并不一定能掌握到最完全的信息,所以作出的决定也带有自己强烈的主观色彩。
比如我选择科目的时候,其实是有点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的人品、教学方式就不想选那门科目,这稍微有点因噎废食。但对于我来说,也是很实在的,如果我一直就得经受打压教育、被骂蠢、被说女生就是学不好物理,这种氛围下,我也很难健康茁壮成长、建立起学习物理的信心。
越是在这种时候,就需要制定政策、落实政策、反思政策的人多做些相关的调研,用研究结果来完善原本的政策、以及没怎么贯彻好的政策。相对而言,目前上海的3+3(6选3,不限文理)就是经过研究验证目前认为最能够让学生充分选择、同时又不会学业压力过大的一种政策。
当然,我不是说这就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政策,但这确实是目前和近些年要参加上海高考的学生要经历的政策。
以学生身份居于其中的你,其实是很难要求这个3+3政策为你而变的,它既变不回3+1,也不能是全部学的3+6。那既然不可以改变它,就要最大限度地理解、接受它,甚至让它能够为自己的学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所用。
不限文理,就意味着有的学生可以选择传统被认为属于文科的政史地,有的可以选择传统被认为理科的物化生,也有的可以自己定制属于自己喜好的:史地化、史政生等。
但当然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中,之前地理和生物的热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地理和生物在高二下学期就考掉,别的四门要到高三高考前才考掉。肯定存在一些考生,尤其是家长会觉得,那当然要先考掉一门或两门,高三学起来才轻松啊。
但其实,这还是很因人而异的。如果没有什么明显的科目偏好,这样选择无可厚非。但如果你有很明显很喜欢的科目,就是不喜欢、也不想学地理和生物,其实你浪费掉的是原本自己可以学自己喜欢科目的时间。
而当你费力地去学自己不爱学的内容,又硬因为考试的压力要考高分的时候,整个人的身心状态是会比较受压抑的,其实是就在煎熬、事倍功半,严重的还可能身心受到创伤产生后遗症。
可如果是在学自己喜欢的东西,那就不一样了。比如当你想起你心爱的游戏、崇拜的偶像、喜欢的动漫,那种熬夜刷综艺、做数据、显微镜追剧的状态拿出来,肯定是事半功倍的。
这倒不是说每个人可能都能把自己对喜爱的事情投入的程度转换到学地理上,我觉得,地理,得允许有人喜欢,也得允许有人就是不喜欢。
而现在,对于2021年9月入学的新高一学生,上海各高中全面使用全国通行的新课程、上海市教委组织编写的新教材的情况下,地理在高一合格考的可能性还是有的,但等级考是高二考还是到高三考,还是不太明朗的。
近期应该会出台政策,但无论怎么变,高一地理就是在高中课程里面有需要学习的,即使在不知道自己未来会不会选地理的情况下,合格考总还是要通过的,不通过产生的后果不就是又得补习、补考?这不是还不如一下子就好好学,一次过?这无论是对后面选地理还是不选地理,都是轻松些。
选地理,你打好了基础,后续学习事半功倍;
不选地理,你顺利通过了合格考,不用补考。
现在我来总结一下:
高中阶段为什么要学地理?
首先高一地理是必修课,你进了高中就得学,高一下学期还有合格考要通过;之后是选修,你想要“+3”里有地理,就选择地理参加等级考,等级考最后会赋分成为你高考成绩的一部分(对于2021年9月入学的高一新生来说,截至我发文前,地理等级考是高二考还是高三考还不明朗)。
如果你已经有心仪的大学专业,这时候去大学官网或者找学姐学长最好打听一下这个专业对你“+3”科目的要求,看看地理是不是适合放进去。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大学里面地理全称是“地理科学”,是属于科学,也就是理科,毕业拿理学学士学位。
“+3”高考政策的灵活度就在于,地理不必是你最喜欢的科目,但它是一个非常百搭的科目。
自从地理在我国近代的学校出现以来,地理在学校里长久地被认为属于文科。当然从2014年9月开始,国务院说高中不分文理科了;因此这种高中文理科说法也就有点过时了。从我的专业判断来看,未来这说法会逐渐消失。
其实地理作为一门学术学科(academic discipline)是架起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和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s)的桥梁学科,传统的说法就是文理兼备,但其实这种文理二分的方式其实就不适用于地理。所以这个高中科目不分文理科,我们地理科目在高中算是受益于这个新政策。
同时,之前因为我们在上海的高中只有两年的课程学习,可以在高二结束时参加等级考。从客观上来讲,确实是给别的科目学习留下了更多时间。但就具体到每个学习的个体,则不尽然,因为每个人的学习效率并不相同,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认为付出更多时间就意味着能学习得更好、考得更棒。但对于这2021级的新高一来说,目前等级考时间尚不确定。
总结来说,高一为什么要学地理?学地理有什么用?
就仅从上海的高中生来说,确实你现在学的地理就是需要为合格考和等级考(高考的一部分)做准备的。
而你即将参加的等级考,不是你纯粹刷题就可以的,是根据地理课程标准要求的“地理核心素养”来进行题目设置的。
核心素养是关键品格和能力,品格难测,但是能力好测,我们全国各地的高考能力立意已经很多年了,有一批批的命题专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要是还想通过教材里的有限内容背熟就可以上考场,那是很刻舟求剑的做法,低效、费时而且还没什么用。
考试的方式以及设置考题的立意早就更新了,不能还照本宣科按照教材来,而是要以教材为起点,去理解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在地理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要发展的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提高了才能应对能力立意的考试。
而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本身就是和生活、世界息息相关,需要学生对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有所觉察,在日常就逐渐形成观察、思考、联系到所学内容的习惯,慢慢提升自己的地理核心素养,最后不仅能应付检验核心素养高低的考试,而且也对自己的生活、所见的世界多了新的认知方式。
目前的情况就是,高一地理得学得还可以,才能通过合格考,这是每个上海高中生都要经历的;
如果学着学着发现有兴趣了,那可以继续学,高二或者高三参加等级考;
在2021年9月之前入学的高一学生,确实是如果学着学着发现不讨厌地理,但有别的更喜欢的科目(比如历史、物理)要在高三考,那可以让地理搭配着,这样高三可以少学一门;这不一定还符合今年入学的新高一。
但就算政策不变,地理还是高二等级考,如果学着学着发现自己最喜欢的三门都要在高三考,那就和地理说再见,专心学自己喜欢的科目,不用担心因为准备考试而打乱自己在高二的学习节奏,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不过,如果你没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到进大学为止的话,或许会发现原来地理早已在你的身边了!地理竟然是无处不在的。当然很多的别的科目也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国家会在学校中设置这些科目的原因之一。
你平时手机app里在使用的定位,你照片可以显示是在哪里拍的,这其实背后就有地理信息技术的实时支持。很多大学里在地理科学学院学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学生毕业后是可以考虑去互联网大厂工作的。
你平时爱吃新疆的瓜果觉得特别甜,学了地理你也可以更清楚为什么。你好奇为什么里约热内卢、伦敦和我们上海有不同的产业以及文化。这些你对这个世界各个地方、不同美食有的好奇,都可以在地理课堂有新的认知。
当然你有选择对这些都不感兴趣的权利,每个人的时间和人生都是有自己选择的一部分。你可以消极抵抗就是不听不学。地理老师和地理这门课出现在你的学习生涯之中,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的窗口和角度,至于你要怎么看,怎么使用它,是你的事。
坦白来说,对一些人来说,地理仅限于高考,基本上没啥用处。也有一些人阴差阳错学上了地理,然后逐渐发现这还不错,竟然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原来是还能有这个角度的理解。
对我来说,我可能属于后者。我尽管在心里深知我最喜欢英语(从小哈利波特看多了、看太多遍都不记得次数了)和历史,这两门科目我也都在大学填志愿的时候填上了。当然大学是听了我家人选择的老师,师范大学。
要我现在选,我很可能会去考虑学外语专业、考古专业之类。不过当时我也不懂,作为家里第一个大学生,身边亲戚长辈都觉得老师好啊,有寒暑假还是个铁饭碗,你还能补个课啥的有点额外的收入(当然现在这个不允许了,我当时的时代,学得不好周末和暑假去老师家补课是常态;我常补数学)。
我妈说,你看可以填六个专业呢,你不是也学了地理么?你把地理也加上。
录取通知书寄到的那天,我就被我的第三选择——地理科学学院录取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又要问了:那你为啥不转专业?
我刚高中毕业之后,每天就是玩电脑、逛街购物,你跟我说进大学换专业,我一听说还要得学习绩点高,参加转专业考试高分通过才行,我这种一进大学就常在课后去动漫社准备cosplay比赛演出的人,你和我说这个?
我要学习本来就满满当当的课程,还要参加cos比赛、还要睡觉,已经很忙了好吗?
所以我想还是在地理系呆着吧,我们地理系到时候还可以出去野外考察呢,听学姐学长说大一暑假去黄山,大二暑假去庐山一周,我们学院出钱,免费旅游,这可太爽了。让我参加转专业考试,而且这学年还得在地理系成绩拔尖才可以有可能被选上,我为什么要给自己找事做?
更何况我和我的室友相处也很愉快,我换到新环境会喜欢吗?而且转专业过去我大二就要学人家大一大二的课,等于三年读四年的书,才能如期毕业。
但这都不是主要原因,我其实也是一度动过转专业念头的。
我当时英语高考成绩确实很好(满分120我考115),大学英语还分到了快班。我当时非常喜欢给我们上英语课的老师,我下课后找到机会就问她了:
老师,我很喜欢英语,你看我要不要申请转专业?
老师问我:你现在什么专业?
我说:地理。
老师回答说:语言就是一门工具,你在本科阶段学基础学科挺好的,英语好可以多看看你们这个领域的英文资料啊,不用转专业。
我当时也没有那么排斥学地理(尽管很不喜欢学高数),所以就听了这个老师的话,继续在地理科学学院学,没有折腾转专业。后来在英语课同班同学的提醒下(就是看我很佩服的这位同学在考,我也觉得我也可以试试),我还报了中级口译证书(就是上海外语口译资格证书),顺利通过了之后,我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继续还通过了高口。全是自学,没报过班,都一次过。
因为我随着逐渐学习的深入,我也确实是一个喜欢搭建桥梁的人。我学英语不是为了我英语能说得倍棒,而是我觉得能够进行语言的转换,让更多人看到原本自己看不懂的内容,这个翻译的工作对我来说很有意义和价值。
这种桥梁的作用,其实地理也有。
地理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也是连接着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甚至宇宙探索的一门学科,也是和很多不同领域都有交叉重合的地方,是一个非常广博、总能在其中找到乐趣的领域。
但有人喜欢地理的广博与浩瀚、能够和别的学科建立交叉连接,就自然也有人觉得地理没有单一明确的核心、不够边界清晰,总是和别的学科跨界,这当然都是可以的,取决于一个人更加在意和关心些什么,所以觉得契合因此喜欢可以、觉得不契合那不喜欢也可以。
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社会还是文化地理学课堂上,老师让我们写一篇课程论文,我写的就是自己当时沉浸其中的cosplay亚文化。我也记得自己做的社会实践调查,就是关于上海的某个建材市场的(因为我父母就是90年代开始就在这个建材市场做个体户的小商家)。我在自己本科的时候,就逐渐开始意识到,大学所学的地理课程可以帮助我解释很多之前我不是很理解、有些困惑的内容。这对我来说是有用的,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就不一定。
我相信别的学科好好学肯定也可以,但我没有很切实的发言权,因为我学的就是地理。但平心而论,我在大学本科没有得到很实在的教师教育,让我觉得自己可以胜任高中地理教师的职位。这里面有我自己觉得好无聊啊、不想学的厌学情绪,也存在老师上课以及课程设置的问题,是很多方面的。
我当时南京师大的本科,想要到上海和父母团聚,做个老师,我可能要考虑读个硕士才能找到工作。我确实是个考试能力还可以的人,而且我的考研专业(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又不用考数学,我就还挺顺利考上了华东师大。
一进到研究生阶段,我才意识到:啊,我们本科地理教学论似乎都没讲这些啊。原来还有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原来我们的课程标准还是在变化的,原来上海的教材还和我们的江苏教材不一样,原来许多地理教师还会写论文发表在《地理教学》刊物上。这些我之前都不知道的,是很大开眼界的。
之前本科的时候我得到的印象以及周边的人只会让我们按照高考和教材来教,我不少同学都刷好多的高考题(我没刷,我高中学地理都刷过了,对我来说很简单,没啥好刷的;我后来高三的地理老师是专业的带过高三多年的专业名师了,是我们学校挖过来的,他也一直都强调理解,不要一味刷题)。
到了研究生阶段,我才发现原来那些命制高考题、编写教材和课标的人,有些就是我可以接触得到的老师,有些就是在我们《地理教学》上发表文章的作者。
以前本科只被教导要揣度命题思路,从命题人视角出发去猜题,现在我到了研究生阶段,直接可以上这些人的课、看ta们的文章,知道ta们都在做些什么、认为什么是对地理教育而言重要的。这是和之前本科时候接触的地理教育教学完全不一样的教育。
而我之所以能体会到两者的不同,是因为我都经历过,而且我也知道自己就是喜欢更加宽阔的视野。不是说之前的不好不重要了,我不通过应试,可能也没法进入大学和研究生,但是我也不觉得这就是唯一有用和唯一要学习地理的原因。而我的老师们知道地理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我能想到的那部分。
所以在ta们的引领之下,我开始了解到更多维度的地理教育,了解它如何进入我们国家的学校课程,了解它在国外中小学甚至大学是什么情况。
我这时候英语好就有优势了,当然那也是因为我喜欢而且擅长,所以我对研究生阶段打开视野的学习特别享受。
如果我一开始就知道地理教育期待培养的核心素养是人地和谐的关系这些,当然高中生和本科时期的我可能也听不太懂,但如果我的老师懂,可能我接受到的教育从出发的时候就会和“我就要我的学生高考考得好”有些不同,而不用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幡然醒悟说,“哦,地理教育不是只为了高考服务”。
所以,对我来说,作为学生当然可以觉得我就是要考好试进入大学,我自己也曾是这样想的,所以能理解。而且我也不完全反对,这是重要的,只是我也同时认为,作为老师,如果也只能想到这一层意义,可能就不太合格了。
对老师的要求当然会比学生更高,那不然为什么要有老师的存在呢?老师和学生一样都只是刷题的话,学伴、考试教练就可以了,要老师干吗?
老师是经历过一遍高考、大学、就业的人,也是在自己所教的领域里有更精神见解的人,做中学地理老师的人大都有地理、教育学的高等教育学习背景,即使是自学成才通过地理教师资格证考试,那也是花了大功夫的。
这样的情况下,进入高中地理的教学岗位,使用新教材(是的,大部分的上海高中生都是2021年9月开始用新教材),教即将开始学高中地理的学生,这其实是非常称职、专业的老师团队了。
当然可能你会想说,真倒霉!怎么就我这届开始是使用新教材,老师都没教过怎么可能有经验教得好。但其实仔细看我之前写的内容,就不难发现,其实地理教育里面有课程标准、有考试等各个内容,老师们都是经历了对这些的研读和培训之后才开始使用新教材的,而且很多老师自己也是地理系毕业生,甚至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生,而不是像学生一样面对新的地理教材就觉得是全新的知识要学习。
尽管大部分老师也是拿到新教材不太久,但是ta们之前教育、教学的经历都依然是可用的专长,因为教材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根据专家学者研究出来的地理核心素养编制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编制的,不是只为了让学生通过高考而已。而地理核心素养本来就是源于地理学科的,是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总结出来成具体的文字而已,许多现役的地理老师在大学地理的学习中很多时候已经有了这些素养,只是要被再次唤醒而已。
在你作为新高一的学生拿到地理教材之前,这本教材已经经历过许多许多人(包括地理系的教授、课程教学专家、一线教师、教育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的审核、编写、校对、学习,这里面是目前我们地理教育从业者所能提供给所有学生的相对及时更新了的教学资料。
当然你依然可以中二地说,我学地理不就是为了高考么,学了就是为了合格考通过或者等级考得A啊。这就是一个很自我中心视角的看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下意识的、本能的以我为出发点的视角。
但学习本身就是要学我们还不太会、也不太知道的内容,就是要接受未知、发现别人还有别的看法世界还可以有新的角度去认知,是要适当走出自己舒适区,才可以不那么封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当然可以选择封闭自己,停留在舒适的领域里,按照父母说的那样去生活和工作,但是还处于青少年的时期,总还是可以考虑一下另一种更加让自己舒展的生活方式,更打开自己的视野去看看这世界。
未来进入社会有的是现实的打磨,但是在那之前,为理想、为梦想奋斗一会儿,不是也是发光的回忆?如果实现了,不也是开辟了新的道路么?就算没实现,这段经历也让你意识到了自己能力的边界,也比不尝试就直接按部就班去生活要多了一些值得回味的丰富经历。
写到这里,应该也已经挺清楚了。
对我来说,我就觉得自己每天都很成功,虽然也是经历了很多波折、纠结和痛苦,但是我一直都在用我的时间在做我喜欢的事情,无论是出去跑步、旅行看展和同行交流、读书给我妈听、翻译专业论文,这些事情确实不能让我腰缠万贯,可我每天都觉得自己过得踏实舒服、自在如意,是我在过我的生活,而不是按照所谓的社会期待去成为“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的常见路径。
这种一无所有又应有尽有的自得其乐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我学了地理,当然可能以我的性格学别的也可以迟早达到这样的状态,但学地理确实让我对不同的文化与社会都有了更多维度的理解,不仅看见自然条件,也看到社会历史条件,还能看到文化、女性主义视角、少数族裔视角...
我能越来越包容开放地接受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当然有我自己的修行在,但也是由于学习地理打开的窗口。
对我而言的成功,和金钱名利都没有关系,与自己的时间自由有关,是我觉得现在自己这样的状态很好,我想未来的我也会觉得这样没什么好后悔的,那我就真正在好好过自己的每天。
我也知道很难劝学,在我自己读高中的年纪,我也听过很多经验之谈,最后记住了啥,也没记住多少。就算记住了,也没一定产生多大积极正面的影响。但我从小到大都爱读的书,甚至今年暑期还参加了一个哈利波特的夏校课程,就是我始终都相信而且在尽力践行罗琳借邓布利多校长说出的这句话:
“It is our choices, Harry, that show what we truly are, far more than our abilities.”
哈利,是我们的选择,显示我们是谁,而不是我们的能力。
学习地理的旅程对你而言有多长,是你未来要走的路,也是你的选择。能力是可以提升的,选择也是可以更改的,你的未来或多或少在你手里。
我就先写到这里,祝你走上越走越宽广的ren s路。
陶理 Hermione
于苏格兰
2021.8
如果你对我写的别的内容也感兴趣,这三篇去年的文章你可能会感兴趣:
应邀和(北京的)高中生做的文字访谈:高中生问了我51个与生涯规划有关的问题
给进了大学发现地理是理科感到吃力的学生:“我热爱地理,但实在学不下来理科和高数” "I love geography but I feel so difficult"
给一位想辞职考研的读者:听说你辞职考研,我一夜无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