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李亨要是不篡位,大唐还不知道要出现多少个皇帝。这也是在四川避难的唐玄宗接到了一封,只有二十七个字的信,才敢动身回长安的原因。
其实,在这之前,他的儿子,已经是唐肃宗的李亨,给他写过一封信。
那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李亨说,他已经收复长安了,请太上皇还是回来做皇帝,他还是当太子,老老实实奉养唐玄宗。
唐玄宗看到这封信都要吓死了。为什么呢? 因为李亨这封信写的一点都不真诚!这个儿子,也太虚伪了吧!事情要从马嵬之变开始说起。
马嵬之变就是在太子李亨的默许下进行的,就是篡夺皇位的第一步!
- 唐玄宗逃离长安非常的仓促,让太子李亨很绝望
当唐玄宗没有看到潼关的平安烽火时,就知道潼关失守了。惊慌失措的唐玄宗问计于群臣。群臣在宰相杨国忠的淫威之下,已经很早就不敢说真话了。都等着杨国忠开口。
杨国忠这个怕死鬼,安史之乱一起,就开始在四川储备粮食,修高城池以备不时之需了。这下派上了用场。人家开口先把安史之乱的责任推到唐玄宗不肯听大家的警告上来。接着就说,咱们跑吧,到剑南道去!
群臣唯唯,太子李亨心里十分的不情愿去剑南道。因为李亨恨死了杨国忠。以前李林甫打压他的时候,杨国忠就次次冲在前面,十分积极。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反映的那一次的事。
安史之乱发生,唐玄宗感觉到年老而力不从心,就想要太子李亨监国,杨国忠要吓死了,害怕李亨掌权之后会针对他。就让杨贵妃嘴里含着土请命不要交权。结果这事还真就停了。你想啊,衔土请命那是臣下请求死罪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杨贵妃以死来威胁唐玄宗不要交出军权。从这点说,杨贵妃还真不是个贤惠的妻子。
国家大事,就被以这种方式轻易的改变了,可以说,李亨这时候就已经想找机会拿到权力,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如果这次唐玄宗不跑,李亨也会找机会发动一次“天宝政变”。毕竟他老子唐玄宗也是发动了两次“政变”当上了实权皇帝的。
李亨都45岁了,当了20多年的太子了。早就对杨国忠恨之入骨,而杨国忠又是剑南道,也就是蜀地四川的节度使,经营多年。李亨听到唐玄宗决定去蜀地避难的决定,不仅是不情愿,简直是绝望了。
- 唐玄宗逃离长安非常的不厚道,让太子李亨很失望
一手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唐玄宗,竟然连臣子和老百姓都骗!
大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早晨,群臣上朝,因为唐玄宗昨天说了,他要御驾亲征,连宫门的钥匙都交给宦官边令诚了。
可是,一进皇宫,群臣们发现,宫女和宦官们,在找皇帝!唐玄宗不见了!跑了!
这下子,长安城,大乱!
达官贵人赶紧收拾细软往城外跑,老百姓往城里跑,看看能捡着什么漏。甚至据说有老百姓骑着驴上了金銮殿。
唐玄宗呢?他昨天就偷偷从闹市中的兴庆宫跑到了北边的人少的禁苑。第二天早上,谁也没告诉,就带着杨贵妃姐妹,杨国忠,宫里的皇子皇孙公主,宰相韦见素,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家眷,还有高力士他们,在以陈玄礼带领的几千禁军的保护下,从禁苑西门,溜了!
李亨真的对这个父亲失望至极了。昨天监察御史高适请命死守长安,李亨多么希望父亲能慨然答应,民心难得啊!这样窝窝囊囊的偷偷逃跑,还有机会再回到这大唐的京师长安吗?还有机会能收拾已经沦陷的半壁江山吗?江山都没了,他还有机会当皇帝吗?
- 陈玄礼决定杀掉杨国忠稳定军心,事先请示了李亨,终于推动了李亨篡位的关键一步!
人困马乏的唐玄宗一行终于在第二天到了马嵬驿,这个注定要影响大唐从此改天换地的地方。
人们出于同情弱者的心思,总是觉得马嵬驿针对的是杨贵妃。而忽视了,最先被杀掉的杨国忠。
由于唐玄宗安排的先遣官员临阵逃脱,他们从逃出长安就已经吃不好睡不好一天多了。将士们虽然行前得到了重赏,但是妻儿可是都在长安呢。
所以,队伍开始了骚动。首领陈玄礼,曾经参与过斩杀韦太后的“唐隆政变”,知道必须稳定军心,否则唐玄宗的性命,堪忧。
想来想去,他觉得最坏的那个杨国忠是个不错的目标。但是,他一个领兵的将领,是绝对不能担负这样的形同反叛的责任的。
他找到了太子李亨。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未决。
啥意思?就是太子没反对,默许了!
我想,太子李亨这时候,应该非常高兴:机会来了!这证明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反对这种无耻的逃跑。
果然,陈玄礼一发动,将士们的目标就对准了杨国忠。
恰巧杨国忠巡视回来,几个跟着一起逃跑的吐蕃使者饿坏了,找他要东西吃。
将士们不知道谁大喊一声:杨国忠勾结胡虏谋反!
一哄而上,斩首,大卸八块!据说愤怒至极的将士们还生吃了杨国忠的肉!
唐玄宗听到杨国忠和胡虏勾结谋反那是一百个不信的,但是他得出来安抚军心。
结果,将士们还是原地不动,不肯散去。唐玄宗毛了,高力士赶紧过去做工作。
结果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了,再供奉堂妹杨贵妃,不大合适吧!
唐玄宗心疼啊,不愿意杀杨贵妃,高力士说话管事了:贵妃虽然没罪,但是将士们已经杀了她堂哥,而贵妃又长伴您左右,您觉得将士们能安心吗?您杀了贵妃,将士们才能觉得安全,您也才能安全!
其实简单说就是,小命要紧,有你没她!
唐玄宗为了保住性命,连长安城的百姓和官员都不管了,会顾惜杨贵妃的性命吗?
告别之后,高力士,动手勒死了杨贵妃!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长恨歌》说的凄婉,但如果唐玄宗当机立断,当场传位给太子李亨呢,会不会就能救回杨贵妃一命?
但是他没有,李亨,再次失望,但是,他已经找到了办法。
李亨巧借民心,父子终于分道扬镳!
第二天,一行人刚要继续一路向西,逃跑。
突然冒出来几十个老百姓,劝唐玄宗留下,恢复河山。老百姓还说的在理,还说的特别有文采。
长安城的宫殿,是您的家,陵寝,是您的祖坟。您这不要家也不要祖坟,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就差说:您怎么这么不要脸面的吗?
唐玄宗,愣了好长时间,最终竟然还是拨转马头,继续向西!真可耻!
接下来的情形,就有些诡异了。
忽然多出来好几千百姓,拦住了太子李亨!
李亨当然不能慨然答应,哪怕心里千肯万肯也不行啊。他一边流泪一边说:这千山万水的,我不跟在皇帝身边,太不孝顺了!再说我还没当面向皇帝汇报呢,
说罢就要打马追赶父亲,结果被他两个儿子和太监李辅国拦住了。
请注意,这个李辅国,就是未来的唐肃宗李亨的心腹大太监,未来的高力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们也不奇怪,他能说出下面这番话来:大意是,您孝顺父亲,这是小道。现在民心可用啊,如果您侍奉父亲到了四川,一旦贼兵烧了栈道,您可就不好出来了。等费尽千难万险再出来,那时候民心早就散了。不如趁此时民心可用,把郭子仪和李光弼从河北叫回来,和西北边军一起,收拾河山!
到时候,光复长安,打扫宫室,再把玄宗他老人家接回来,这才是大孝道啊!
太子,不走了!等唐玄宗在前面听到消息就说了两个字:“天也!”
也不知道是想说这是天意,还是只感叹一下儿子大了,没法管了。
李亨这时候选择单飞,到底对不对呢?应该说,很及时!不然他跟着唐玄宗去了四川,靠什么来收复两京呢?靠蜀地那三万人马吗?他的兄弟们在外领兵的不少。万一谁收复了两京,那还有他当太子的机会吗?恐怕一收复两京,就趁势登基了吧?那么为什么他不可以这样做呢?
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李亨一到灵武,第三天就登基当了唐肃宗,虽然他也假模假式地推让了五次!
唐玄宗跑到蜀地,安定下来,也终于想起自己还是大唐的皇帝,于是颁布诏书,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其他几个儿子也各自节制几个地方的兵马。
可笑的是,他的诏书刚发出去不久,其实也就是到了成都的第十二天,唐玄宗惊喜的得知:自经已经升职为太上皇了!
这方面,他还是蛮有经验的,远的,高祖李渊,近的,他爹李旦,都担任过这个光荣而重要的职务。
他爹李旦,还是他亲手送上太上皇的职位的,如今,轮到他儿子送给他这么一顶高帽了。
他认命了,没办法,已经是七十多的老人了,没那个心力再争了。当然也体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胸怀,为大唐,做出了最后一次贡献。
他命令,以后他的圣旨就不叫“制”,改成“诰”。以后的军国大事,都报给新皇帝就行了。但是必须让他保留个知情权,给他这里备份一下。
《资治通鉴》记载:
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这戏,演得不错!
那么为什么李亨这么着急篡夺唐玄宗的皇位呢?
从他一手抚养长大的弟弟李璘趁着安史之乱割据江东,我们就可以看出,李亨的决策非常的及时。
他要不是赶紧在灵武登高一呼,大唐还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皇帝呢。
本来他就是太子,再加上身边跟随的那一票人,总得给他们一个交代吧。
所以,他到灵武的第三天,就登基了。再向亲爱的父亲学习,遥尊父亲为太上皇,这事,就成了!
所以,当他收复了长安,觉得有必要把唐玄宗接回来给自己正名的时候。
唐玄宗根本就不信他信里所说的要退位的说法。
都这么迫不及待的登基了,会心甘情愿让给我?
再想想先祖们那些刀光剑影的过往,唐玄宗回信,干脆把剑南道划拨给我,我在这里养老算了。
后来,大臣们来了一封信,只有二十七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这个皇帝,不是太子自己相当的,是我们这些大臣当时在马嵬坡劝他留下来,又是在灵武劝他登基,太子还是很孝顺您老人家的。这就相当于给唐玄宗和唐肃宗留足了颜面了。而及今成功说的是太子当这个皇帝那是凭功绩当上的,是实打实的有基础,不怕别人(您)惦记,当然也就不会猜疑您了。快回来吧,回来了才是父慈子孝,别让老百姓看笑话。
所以,看唐玄宗看到这封二十七个字的信,心里就有底了,踏上了,回长安的莫测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