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这两次储位之争很有意思:弟弟实力太强,哥哥只能靠哭取胜
历史上的储位之争向来不少,不说康熙时期激烈的“九子夺嫡”,也不说唐初血腥的“玄武门之变”,有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皇子们大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朝一日继承“大统”。虽然礼法有规定“嫡长子”继承制,但这丝毫阻挡不了帝王们的个人喜好,说白了就是皇帝喜欢哪个儿子,那就能找到一万个理由让其成为自己的继承人。
历史上就有两次储位之争很有意思,他们都是因为弟弟的实力太强而影响到了皇帝老爹的决策,那便是三国时期曹丕曹植和清朝时期奕詝(音zhǔ,即咸丰皇帝)奕䜣(即恭亲王)的储位之争。
这里,我们不否认魏文帝曹丕和咸丰皇帝奕詝的能力,但这也不妨碍后世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是曹植和奕䜣上位,历史的进程会不会往更好的方向走得很远?既然有人存在这样的疑问,就足以说明曹植和奕䜣的才华和能力绝不会比曹丕和奕詝低,而且他们还曾真真实实极大地威胁到了哥哥们的储位。
先来说曹丕和曹植。由于两个儿子都很优秀,所以曹操在选谁为继承人时一直很犹豫,也导致其底下的大臣们分成两派——以贾诩、吴质等人为首的一派支持曹丕,而以杨修、丁仪等人为首的一派支持曹植。
为了争夺储位,这两派大臣纷纷使用各自的计谋制造舆论,可谓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在杨修等“高人”的指导之下,曹植一度略占上风,可惜因为他行为比较任性,平时也不太注意节制自己,所以曹操一直下不了决心。
一次曹操出征,曹丕和曹植两人难免要去送行。才高八斗的曹植先是一番歌功颂德,然后又是一番“发言有章,左右属目”,弄得曹操非常高兴,而曹丕则只能表现出一副“怅然若失”的衰样。这时,一个叫吴质的大臣悄悄跑到曹丕耳边提醒道:“你什么都不要说,只需要痛哭就可以了!”
古代出征这种事,生死攸关,谁也无法预料胜败结局。经过吴质这么一提醒,曹丕瞬间进入角色,对着曹操又是祈祷跪拜又是痛哭流涕,只为表现自己的一片仁孝之心,弄得曹操非常感动。见此情景,很多大臣也纷纷跟着叹息和哭泣起来,而且他们普遍认为曹植那一套华而不实,曹丕才是真心诚意地关心老父亲的安危!
魏王尝出征,世子及临淄侯植并送路侧。植称颂功德,发言有章,左右属目,王亦悦焉。世子怅然自失,吴质耳曰:“王王当行,流涕可也”及行,世子泣而拜,王及左右皆歔欷,于是皆以植辞多华,而诚心不及也。 《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经过这番“痛哭”表演,再加上曹丕也比较善于伪装,所以他在这场储位之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再来看看奕詝和奕䜣。首先两人的出身都没什么问题,老四奕詝是前皇后(孝全皇后)留下的“嫡子”,老六奕䜣是静贵妃(死后被加封为孝静皇后)的儿子,而且奕詝从小就由静贵妃抚养,所以奕詝和奕䜣俩兄弟可以说是在一起长大的。按照清朝的继承规则,他们两个是皇位继承人的最佳人选,至于将来谁能够继承大统,那就只能看老爹——道光皇帝的态度了。
老四奕詝虽然敦厚诚实年龄稍长,但他身体羸弱(咸丰皇帝去世时才31岁)而且小时候得过天花,脸上留下了很多麻子,另外他作为皇子在南苑狩猎时还曾经摔伤过大腿落下了残疾(历史记载咸丰皇帝有点跛脚)。老六奕䜣的优势是身体好,不但头脑灵活会读书,而且武功也不错,甚至还有所创造和发明,文韬武略都可以说在其兄奕詝之上。
道光皇帝晚年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也一直表现得犹豫不决,想立奕詝吧又觉得奕䜣很不错,想立奕䜣吧又觉得奕詝也不差!一次道光皇帝生病,于是分别召见兄弟俩,想对他们来一个终极“考察”。奕詝的老师杜受田深知如果按照常理出牌,奕詝必定敌不过奕䜣,于是特意交代奕詝——如果老皇帝要求他条陈时政和治国方略时,只管在老皇帝面前痛哭流涕就行。
结果在道光皇帝的“考察”之时,奕䜣果然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出色,而奕詝却只是痛哭流涕地说了一番希望老皇帝长命百岁、早日康复的话,弄得道光皇帝非常感动,当即便下定决心立其为自己的继承人。
皇四子之师傅为杜受田,皇六子之师傅为卓秉恬。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天台野叟著《大清见闻录·文宗得储位之异辞》
奕䜣虽然在这场储位之争中失败了——最终只是被封为恭亲王,但后来他与慈禧太后联手发动政变——扳倒了咸丰皇帝临终前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从而在晚清的内政和外交方面展现出了自己强悍的实力,以至于后世一直有人怀疑道光皇帝是不是选错了继承人。
比较巧合的是,最后当上了皇帝的曹丕和奕詝最终都是三十多岁便英年早逝了,所以不管选对了也好,选错了也罢,历史终究已经成为过去,而且这种事情将来还会上演,但有一句话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又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呢?
参考文献:《三国志·魏志·吴质传》裴松之注引《魏略》、《清朝野史大观》、天台野叟著《大清见闻录·文宗得储位之异辞》
更多三国历史故事:
诸葛亮定策三分天下,殊不知东吴早就有三分天下和二分天下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