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可能取代秦国的超级大国,为何给秦国做了嫁衣
最有可能取代秦国的超级大国,为何给秦国做了嫁衣.txt
问答
音频
探究
话题
辟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子繇
字数:2553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春秋时期,周王朝势力衰落,诸侯群雄并起,众多诸侯国在霸台上此起彼伏.到了战国时期,诸侯间的争霸战争逐渐转变为统一兼并战争,经过两百多年的角逐,最终由秦国扫六合,一统天下.而在战国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与秦国实力相抗衡的还有齐国与楚国,楚国曾经拥有当时最先进的青铜冶铸技术,它的文学独树一帜,它开创的县制引领了国家地方管理制度的大变革.某著名文人也曾说:"假使让吴起在楚国多做得几年,使他的政治得以固定下来,就像商鞅日后在秦的一样,行了二十二年法,虽然死了,法却没有变动,那么战国时代的中国,恐怕不必等到秦国来统一了."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实力如此强劲的楚国最后一蹶不振,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资本呢?
一,昔日的辉煌
楚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中原地区,商朝时,商朝军队将其驱逐到荆山一带,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筚路蓝缕的奋进,楚人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定下来.楚人进取与开拓的精神,使楚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兼容并蓄又富有开创性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使楚国在春秋时期迅速崛起成为五霸之一.
楚庄王时楚国国力一度达到鼎盛时期,甚至向周朝使者询问鼎之轻重,言下之意即意图攫取天下霸权.但随后通过政变上位的楚灵王穷奢极欲,昏暴无能,使楚国逐渐走向下坡路.加之平王时又有伍子胥联吴灭楚,使得楚国几亡.但楚国根基稳固,楚人骨子里继承的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坚韧不屈使楚国经过昭王一代的休养生息后很快得以恢复乃至更甚于前.楚怀王执政前期,楚国通过不断的吞噬和扩张使国土面积一度达到当时的世界第一.且通汉淮可北上中原,过湘江可至滇黔,沿江东下可通吴越,溯江而西可达巴蜀,地理交通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加上吴起变法的兴起,使楚国国力不断攀升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国.
二,鼎盛的衰弱
楚国的衰弱从吴起变法的失败开始初现端倪.公元前386年,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主持变法.变法在政治,法律,军事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公元前381年楚国联合赵国大败魏国强军.收复陈蔡故地,势力北扩至黄河区域,南平百越,疆域南延至江南地区.是时,楚国"兵震天下,威服诸侯".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逝,楚国受到变法打压的旧贵族包围王宫,射杀吴起.吴起死后,楚国变法一度出现了停滞,贵族势力重又占据上风,把持政权.变法的失败虽未带给楚国太大的打击,但此后,楚国开始在战国改革变法的浪潮中处于下流,这也就奠定了楚国衰落的起因.
吴起与商鞅的命运何其相似,但商鞅死后,秦国的变法运动不仅没有停滞而且更加蓬勃发展.与商鞅变法相比,吴起变法之所以失败,首要缘于楚国旧贵族势力的强大,变法急于求成,想要在短期内大力打击旧贵族势力,必会引起旧贵族的强力反抗.既不能从根本上压制旧贵族又无法完全调动下层民众的活力,终至只能于表面上作文章.而秦国远处西陲,与戎狄杂居,鲜少受到中原宗族礼制的影响,贵族根基不深,而百姓骁勇善战又能以利兴焉,变法切合时弊,故能推行下去.吴起身为客卿,在楚国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单靠一代君主的极力支持便只得推行一时.但不得不说,后世商鞅变法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亦借鉴了吴起变法的经验.
三,君主的决策
楚国虽经历变法失败和政治上的一场腥风血雨,但其综合国力并未受到太大影响.至楚怀王执政前的一段时期内,楚国大体上实行休养生息以退为进的策略,这使楚国在中原诸侯国混战不休的情形下依然可以保持国力.至怀王执政前期,楚国国力一度达到鼎盛,但同样是在这个时候,国力开始急转而下.
此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力迅速上升,开始准备大肆东进.昭襄王认为齐楚联盟是秦国东进路途中最大的阻碍,于是派遣张仪出使楚国意图使楚国放弃与齐国的联盟.怀王因贪恋秦国商於六百里地,而被张仪以诡诈之计用六里地骗得齐楚断交.得知受骗后的怀王立即派兵攻打秦国却反被秦国钳制,使得本国领土丧失.此后楚国在与秦国的交战中一直处于不利之地.
公元前299年,秦国连续攻占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邀约怀王在武关会面.当时国内以屈原为首的大臣极力反对怀王应邀,但此时楚国国力衰弱无法与秦抗衡,怀王最终决定前往武关.秦昭襄王顺势扣留了怀王,并要挟怀王割地议和.历史上的楚怀王并不是一个昏庸无为的君主,相反他性格敦厚讲信义,但这样的性格在唯利是图的战国时期,是如此的不合时宜,故而怀王最终无法躲避命运的安排.心怀家国的责任感使楚怀王宁死不愿割地,终于在被秦人囚禁三年后郁郁而终.
怀王被囚后,楚国开始一蹶不振,外要应对各国的攻势,内要承受政治内乱和国君被囚的耻辱.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领兵南下,攻破楚国都城.同年,屈原投江殉国.此后的楚国只能偏居一隅,直至公元前223年,楚国覆亡.
四,陈年的痼疾
纵观楚国八百年的历程,造成楚国陨落的还有一些由来已久的原因.早在春秋楚庄王之后,楚国就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楚国在经历宫廷政变后,即位的楚灵王昏庸奢靡,王室贵族又大力排除异己,致使本国人才纷纷去往他国寻求发展机遇.虽是"惟楚有才",却是"楚才晋用".人才是国家发展之本,国家国力的较量必也是人才才力的较量.国有人才,君用其才,才能使一个国家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相反秦国国君却十分重视人才,孝公时一篇真诚恳切的《求贤令》为秦国招揽了大量治世之才,而这其中就有商鞅.
一直以来,楚国的权利斗争较为激烈,通过政变上台的君主屡见不鲜,权利的斗争带来了政局的动荡.楚国不乏雄才大略的君王,但也有不少昏庸无能的君主,但反观秦国几乎很少出现庸君,秦国历代君王都勤勉干练,这就使国家的持续强大成为可能.
楚国常年据有长江作为屏障,易守难攻,这使得楚国常常能偏安一隅休养生息,较少受到中原战事的侵袭.但依靠长江据守江南地区又使得楚国难以向中原地区扩展疆域.地理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对楚国来说,也成其劣势.而秦国地处关中四塞之地,具有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
虽然楚国最终未能统一天下,但楚人祖祖辈辈以武力与怀柔开疆拓土,建邦立国,终至傲视群雄.另一方面,楚文化所凝成的兼容并蓄与开拓创新的精神,也一直在华夏大地上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青铜时代》《楚国八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