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西井峪的号声
战争影片中,一场战斗即将打响时,冲锋号骤然响起,激励着战士们勇往直前,冲锋陷阵。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冷兵器时代后期的通信手段逐渐退出历史战场。而存在于几千年的战斗中的鼓声号声也不再充当指挥员助手,各种无线电波的应用,单兵联络的手段更加先进,旗语、哨音、军号不再作为主要通信技术,渐渐的失去了往昔的阵地。
1991年我们作为最后一代司号员的培训,主要任务是为了完成上级对我师的通信业务进行考核,并且是从最初的设备和条件,一直到最先进的无线电传,等等相关内容进行检测任务。
一起集训的队员总共是81人,由中队长陆明指导我们完成此次集训任务。
集训地点设在西井峪教导队,此处是大行山脉的一个余支,属于典型的山形地貌。我们驻地设在一片高地平台上,房后就是高度近300米左右的一个小山包,再往南就是九山,往北则是一座如倒扣钵状的方山。
我们此次集训主要任务就是吹奏军号,它的音律是用五线谱来确定的,也就是塔、哒、搭、滴、哩五个音节,只要掌握这五个音就可以用来传递讯息,指挥部队按照指示行动。音量的高低主要是由气息来控制,最初训练的时候是由最低音向高走,而且每个音节必须运用自如,全部练习完以后,再从高往低走,并且要求我们运用气息使音量拉得越长越好。练习时要求我们把五个音节由低往高走,一般要求是一个音10秒,连续上到顶,吹完哩这个音后,随即往下来,总共用时不低于90秒。
为了使我们的肺活量达到要求,每天完成正常的操课时间训练外,额外再增加长跑和爬山,更好的使我们的肺活量进一步加强。早操时间我们全队人员训练科目就是,对小山包进行3次冲锋训练,冲顶之后,从最上边的一课柏树后绕一圈再返回。刚开始有一些战士觉得,队长又不在身边,绕不绕他也不知道,走到半山腰如果有人返回我就跟着下来,然而他们的想法错了,队长一边在山下集合地点检查人数,另一件事就是用10倍望远镜对山上的情形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他能准确的说出每个人的行驶线,对没有从树后返回的,和完成全程的最后三名进行加重的练,重新第四次向小山包冲去。
最重要的环节需要记住各种号谱,最初是从每天的起床号开始一直最后熄灯号,开始练习唱谱的。比如起床号号谱就是“哒搭滴哒滴哩哒搭”,冲锋号号谱“哒搭搭搭滴滴滴哩滴,哩滴哒哩滴哒”等等。日常生活号谱完成后就是战斗号谱,如同密码一样,只有司号员知道,指挥员都不能随便掌握密码。需要传达命令,指挥员下达命令后,司号员实施,接收单位的司号员再根据命令来汇报本级首长,然后再执行命令。
配合军号使用手段还有旗语,由红绿两杆旗织传播,这个是在声音传不到的地方使用。动作分别有平举、高举摇摆、左右移动、上下挥动、双旗交叉、等等,这里也有一套密码,那个动作表达什么意思。如果想调动某营连按照指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完成某项任务,这个都由旗语来完成。
军号和旗语都用不上的时候,小喇叭就开始上场了。它作为通信设备是最简洁方便的,传递方式主要是由声音长短来判定,单音代表什么,一长一短代表什么,一长两短、两长两短、一短两长等等。这一切的密码全部都由司号员一人独立完成,所有的一切都作为通信技术运用到军事行动之中,使敌人无从知晓,达到保护自己,消灭敌人的最终目的。
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连长谷子地,率领九连47名战士在汶河岸执行掩护大部队撤退的任务,团长刘泽水下令,以集结号为令,听见号响就撤退。
惨烈的战争在炮弹的轰鸣中开始,九连的战士死伤惨重,排长焦大鹏,牺牲前说自己听见了集结号,谷子地自己没有听见,他决定死守阵地。九连打退了敌人三次进攻,炸毁二辆坦克,歼敌无数,全连除连长谷子地,47人全部阵亡。最终也没听到集结号声。解放后40多年里,谷子地奔走找寻,集合了九连战士的尸体骨灰,再次吹响了集结号,使战士们英勇的亡魂再一次集结……电影《集结号》悲壮感人,军号在战士们的心里,是比生命都重要的军令。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人;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喜爱文学,爱好旅游;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熟起来,在部队期间广播小说《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穆斯林的葬礼》等等陪伴着我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让我更加迷恋上了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