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津液不能布达,可曾想过麦门冬汤? | 内经名言(气血精神之五十八)

中医学苑

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内经名言三百句》,欲知详情,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入门·经典·临床

内经名言

【主持人说】 
今天又到了“入门·经典·临床”栏目。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欲想通往中医殿堂之门,欢迎来到“入门·经典·临床”栏目,精诚大医漫漫长路,有我们陪您一路同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内经名言三百句》连载之三“脏腑理论”。

本节目推送内容将所选三百余条名言,分为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理论、气血精神、针灸经络、诊断技术、病因病机、治疗思想、养生保健、以人为本、运气学说十一个部分,其内容涉及《内经》的几乎所有方面,读者可在尽短的时间内,全面了解《内经》的理论精华。

气血精神之五十八

 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1]而不行者,为液。《灵枢·五癃津液别》

论述

【注释】

[1]流:《甲乙》、《太素》均作“留”,即停留之意,为是。

论述

【论述】

这一句指出津与液在输布上的不同。津液往往并用,是人体内一切正常体液的通称,它包括体内各脏腑组织内的液体以及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分泌物。前者如肺津、心液、肾水等,后者如胃液、肠液、关节腔液、泪液、唾液、汗液、尿液等。需要强调,津液并不能简单地与水划等号,它包括体内的水液以及水液内所含的多种有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质,体内除血以外的一切体液都可以称为津液。
津液同属于水,有大致相同的性状和功能,故在一般情况下不加区分地并称,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明代张介宾《类经·脏象类》说:“盖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浊者也。津为汗而走腠理,故属阳;液注骨而补脑髓,故属阴。”一般认为,津属阳,其性质清稀;液属阴,其性质稠厚。所以津的流动迅速,而液的流动则较缓慢。津液通过三焦气化,输布至机体不同的部位,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这就是“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液则多停留、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具濡养功能,故言“其流而不行”。《灵枢·决气》说得较为详细:“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在病理变化上尚有“伤津”与“脱液”的分别,一般伤津较轻,脱液则较重。但二者不能绝对分开,伤津者可以导致液脱,脱液者必兼伤津。从整体上讲,津与液异名而同类,二者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故往往津液同称。

病例

一、肺痿(慢性肾炎)

唐忠明医案:李某,女,36岁,已婚,1982年4月8日初诊。患者水肿时起时消两年余,历医十数,用“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等法,服五苓散、五皮饮、真武汤、疏凿饮子等利水方药效果不著。经某医院检查化验,诊为“慢性肾炎”,予可地松、环磷酰胺、利尿合剂等治疗,其水肿仍时起时消。医患悉以为苦,遂商治于我处。查患者一身悉肿,目胞光亮,面白鲜明,两颧红赤,咽喉干燥不利,频频咳吐浊沫,舌体瘦小质红,乏津少苔,脉沉细略数。细揣此案,其病机演变与病证颇与《金匮》之肺痿相似,乃断为“水肿继发肺痿”(虚热型)。拟麦门冬汤加减治之。

药用:麦冬30克,太子参20克,法半夏10克,淮山药(代粳米)20克,大枣12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

二诊:上方服完10剂,小便量日渐增多,肿势已轻,浊沫大减,药已中病,遵岳美中教授“慢性病有方有守”之训,原方续服10剂。

三诊:服药已一月,水肿消尽,浊沫不吐,为巩固疗效,仍以养阴生津,健脾益肺之剂以善其后。随访五年,病未复发。

[《国医论坛》1989,(3):23~24]

按语(原按):

《金匮》云:“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此水肿久服通利大小便之剂,故重亡津液无疑。吴瑭氏云:“余见世人每遇浮肿,便与淡渗利小便之法,岂不畏津液消亡而成三消证,快利津液为肺痈肺痿证。”根据患者咳吐浊唾涎沫之主证,故断为水肿继发肺痿。此案的病机演变以阴津亏损、肺叶失濡为主,故用麦门冬汤加减以养阴润肺,培土生金。《神农本草经》载芍药有“利小便,益气”之功。与甘草相配有酸甘化阴之妙,如是阴津恢复、肺叶得润,脾能健运,阴生阳长,不利水而水肿自消矣。

二、吐涎不止

权东园医案:王某,女,14岁,学生,1968年6月15日初诊。患脑膜炎,经西医治愈后,经常口吐涎沫不止,吃东西时尤著,且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不数。据《伤寒论》:“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之意,给以理中丸治之,效果不显。又据《金匮要略》“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之意,给以苓桂术甘汤治之,仍无效果。继欲用甘草干姜汤治之,因上述温补无效,遂按虚热肺痿,用麦门冬汤治疗。

麦冬21克,党参9克,半夏9克,炙草6克,大枣4枚,粳米9克,水煎,3剂。

服3剂后,初见疗效,口吐涎沫有所减少。上方加重半夏、麦冬之用量,最后半夏加至24克,麦冬加至60克,每日1剂,连服20余剂,病愈涎止。

[《古方新用》1981:63~64]

按语:

本案起于热病之后,热病虽愈,肺胃之阴伤而未复,渐成肺痿,肺不布津液于全身,致口吐涎沫不止。肺痿虚寒者为多,若用温补而无效时,当考虑是否有虚热。本案起于湿热病后,且有烦躁易怒之表现,无有寒象应考虑阴虚有热,尽管舌脉无病象,然经过一系列温补无效时,用麦门冬治之当属必然,投之果效。本案因热象不明显,半夏用至24克亦不为过,且有60克麦冬相抑制,投之无妨。若燥热征象明显者,应控制半夏用量,毕竟温燥之品也。

医案摘自《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

学苑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