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无名学说”?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26 无名学说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1章),又说:“道常,无名”(第32章)、“道隐,无名”(第41章),经文3次强调无名学说,包含很深的内涵。

儒家是有名论者,古希腊哲学也是有名论者。无名学说是老子独创的,被庄子继承发扬。从本体论上说,道是混成的,既然是混成,就是不可割裂,任何名都是对混成之道的割裂。所以老子强调“大制不割”,大制就是陶冶宇宙的大工匠,造物者。

造物者决不把大象鼻子割裂下来认识它,而是在完整的大象身上来认识它的鼻子。万物都是大象的鼻子,世人的肉眼是因为捕捉食物进化而来的,只能看见大象的鼻子,但不能看见大象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第35章),大象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14章),不是五官六根的感知对象,而是玄照妙心的观照对象大象是混成的,鼻子是分割的,这就是大象与鼻子的差距。鼻子有名,大象无名,万物有名,道无名。

故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命名的道已经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是复印件,不是原件,是假钞,不是真钞。所以老子说:“有物混成,独立而不该,周行不殆,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25章)。

没有任何为了食物的语言能够准确的命名所证悟的那个东西,勉强说是道,也可称为大,又可称为妙、玄、真、母、父、一、无,等等。后来庄子干脆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齐物论),称作指也可以,称作马也可以。

指是双关语,一是手指,一是手指所指向的目标伸出手指,不是要你看手指,而是要你看手指所指向的目标(月)。一千多年后禅宗的《指月录》果然问世了。一岁婴儿都懂这个道理,真是令人惊叹!如果伸出手指只会看手指,这个世界就完了,彻底无法交流。

佛教则又别出境界,称为“如”,后来又称为“如如”,如如不动是也如,没法说了,像那个。宇宙的妙理已经远远超越语言文字表达的边际,只有各自契悟,看自己的造化。

老子的无名学说就是建立在道的如之上,无法言说,只有如。如也不妥,只有如如。怕人不悟,再说真如。再若不悟,回到一岁婴儿吧!

名是依据语言文字建立的认知体系,不是简单的称名名家是研究名与实之间关系的逻辑学家,显然名家是道家思想的一个支派。庄子与惠施是最好的朋友,是最好的辩论对手。名家的特点就是辩论,辩论证明双方论点的正确或漏洞。

法庭是辩论的场所之一,古希腊的菜市场也是最好的辩论场所。庄子和惠施的最好的辩论场所是小桥流水旁边,鱼之乐之辩就是发生在此。辩论需要对手,一旦失去了对方,自己也失去了自我,因为没有人来挑战了。

对于名家来说,没有比失去能够找出自己逻辑漏洞的对手更痛苦的了,就像今天的黑客大战一样。名家辩才无碍,让最有智慧的文化精英都陷入困局,甚至彻底颠覆自己的认知观。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白马非马”,“鸡三足”。这些貌似无理的理论正是深度概念分离能力的体现,科学就是越分越细的学问,越分越细就是概念分离越来越深入,外行无法交流,一门学科需要一辈子学习。

佛教的概念(名相)是非佛教徒无法进入的,但对于佛教徒来说这些极细的概念分离正是价值所在。世人没有概念分离能力,于是陷入逻辑混乱而不自知。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的指令是建立在极细的概念分离之上的,只有越来越细的概念分离,转化为不同的指令,才能实现基因编辑和逻辑运算。

今天是名家胜利的一天,他们的概念分离,把白马与马分为二个概念是有极大价值的,只是古人文化精英不知,反而嘲笑他们,最后饿死他们,证明世人的伟大。

印度思想家修行者托钵而生,高傲的托起饭钵,任凭施舍。即使饿死也无怨无悔,他们是为智慧而生,不是为食物而生,他们的智慧能够启迪世人,实现概念分离,解脱生死妄念,世人只施与一小碗粥就可以获得思想家修道士实证的无上智慧,那很值得

佛教文化能够传入中华,托钵者是关键。思想家要依靠自食体力而维持生存,那就把好钢用在刀背上,是对上天恩赐的作贱。

通过概念分离,分离再分离,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名。为了这个无名的“如”,这个道,老子显然豁出去了,任何人间的名利都是垃圾,这个身体也是垃圾。

孔子说尧舜是伟大的圣人,庄子很赞同,但补充说:“尘垢秕糠,陶铸尧舜”,可以拿最次等的垃圾造化一个尧舜出来。

既然“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即使改了名又怎么样?万物有万名,可与马没有区别,有名也是假名。禅宗大师很赞同。《金刚经》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名就是假名,称呼而已。

实是远离名的,世人只知在名上下功夫,不知在实上下功夫,得假币,没有得真币。无名是真,有名是假。无名学说实证了语言文字的边界,契悟了道体的混成道是无名的,修道士也是隐姓埋名的,没有求名之累。

这样我们关于这位“博大真人”就了解的很少,对一代代伟大的证悟者了解的更少,甚至《道德经》的五千文也是偶然流传下来的。世间的名更不值一提了。那么古代伟大的证悟者心法失传了吗?没有。心法是以心印心,只要玄照妙心还在,古代证悟者的心法并不会消失。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的道,是不是自然规律?道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又是什么

    老子<道德经>的道,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学者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也是众多的学道之士,最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现在网络上,关于道到底是什么的争论,几乎就没有消停过,网友们 ...

  • 如何理解《道德经》的道一定是先天的

    关于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是道家文化的根本问题,如果不把道这个根本问题理解清楚,要掌握道家文化也就无从谈起了,曾经有人这样认为:"先天存在的,即自然,故 ...

  • 老子讲,“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不笑不足以为道”?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 ...

  • 帛书本《老子》通论(下篇)

    ​一.在上篇中已经讲过作者是明确反对以宗亲血缘为纽带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宗法世袭分配制度的,主张的是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无亲疏(破除宗法世袭).无利害(破除垄断霸权).无贵贱(破除封建等级)区别的自然分配 ...

  • 帛书本《老子》通论(上篇)

    ​帛书本<老子>用精炼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世界的最高层次构造进行了阐述."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这句话,暗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q ...

  • 如何理解老子“以无为治天下”的意义

    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老子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的最好策略.如何理解"以无为治天下"的意义的呢? 老子认为天下之所以不能得清静,是 ...

  • 如何理解老子无为政治思想?

    老子所讲的政治无为的社会并不是无政府主义者的社会.在老子政治无为的社会中虽然也同无政府主义者所主张的那样没有政府等政治权力这类机构,但这个社会仍旧有一个政治权力的核心存在着,并发挥着治国安邦的实际效力 ...

  • 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更要正确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家文化

    近几日,河南郑州等地所遭遇的特大暴雨,给人们造成了严重的灾害,更有数十条鲜活的生命,被暴雨形成的洪水所吞噬. 这时候也许就有人,会用"前世作孽"."大自然的报复" ...

  • 如何理解道常无名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有名. 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 ...

  • 再读《道德经》:如何理解老子说的“道”?

    "以老解老"是解读老子<道德经>的基本方法:一.用老子的原话解释老子提出来的概念:二.用老子的概念来解读<道德经>原文:三.用老子的思想逻辑来论证老子的基本 ...

  • 研讨|老子及其道家学说在德国

    道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始于17世纪,首当其冲的要数老子及其学说.当然,也包括与道教相关的文学.历史.心理学与哲学等内容.不过,西方社会对道家思想的接受始于1788年出版的第一本拉丁文<道德经> ...

  • 如何理解老子的“家文化”?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33 家文化.家文化是儒 ...

  • 如何理解老子的“出生入死?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30 死亡学说 .死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