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树强丨黄河书信(散文)
这个题目是搬弄别人的。
表哥表嫂在珍珠婚之际做了一期访谈节目,在节目中展示了长达三十年的通信信件,第一封信跟第八十六封信跨越了三十二年。主持人即兴改编了一首诗“君住黄河北,我住黄河南,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河水”。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由诗相识,以文采为媒,用一封封书信贴近彼此的心,鸿雁传情谈情说爱。即是步入婚姻的殿堂里,两地分居的时刻,书信依旧是他们表达思念之情的纽带。一封封情书,每半月的期待,都是有情人的欢乐时刻,在迎接幸福那一刻就开始期盼下一个激动的到来。
我把这个视频发到朋友圈后,一位老伙计在微信上跟我聊了聊他的经历。他说到“我也曾经有过他们那样的感觉,只是不同于他们的故事”。
那是在九十年代初,我离开家乡去天津求学。那时交通不便,坐火车需要好几天才能到达,电话通信也没有现在方便,唯一的联络方式只依赖于书信往来,所以最关心的就是一个月两次来信的日子。
那时我们都懵懵懂懂的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只是觉得跟谁合得来就多跟他说说话聊聊天,一来二去也就习惯了喜欢和她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和感受。
从第一封信发出后,就算着日子等待着收到回信的时候。那时一个宿舍里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同学们都觉得遇到一起是今生的缘分,所以彼此之间都很坦诚。那时还不知道什么是隐私,只是觉得有了快乐,需要跟最亲密的人分享,当时童心未泯也很自豪,觉得能收到来信是最欢喜的。
家里人来信一般的都很短说说家里家外的琐碎小事,一年四季也没有大事情发生。同学来信往往就是诉说分别以后的高兴事情,谁谁谁考到哪里了,谁谁谁不上学了,开始做生意当小工端盘子了,谁谁谁毕业了,去哪哪儿上班了等等。而她的来信确是鼓励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树立既定目标,奔着这个理念,咱们才能有出路,改变自己贫穷落后面貌,把最先进的东西学会运用,解决困扰我们就是你的穷根刨掉,最起码在我们的下一代会处在一个思想超前物质丰富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梦想,创造奇迹,改变我们生活质量,提高全面素质……
就这样我在外求学三年中,有许多的信件,有这样的人鼓励文字的陪伴,还有一群叽叽喳喳的小伙伴,我们的校园时光飞逝而过。随着时间推移,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成长,思想发展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尤其在快节奏的当代,更需要慢下来,感受自己的内心,用文字记录和传递心的感触,用原始的纸质信件共同感知人与人的温度。距离不一定产生美,这句话在这里体现着淋漓尽致,最后依然没有走到一起,各自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平平淡淡地生活在当今社会里。当初的信件,恒定在过去里,记载着曾经的温度。
作 者 简 介
狄树强,男,70后,河南省灵宝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行参菩提》签约作家,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作品入选《2017年中国行走散文作家二十强》《行吟天下—当代中国行走散文作家十强联展》,出版散文集《塬下塬下》。五年的军旅生涯使我成长起来,而文学将陪伴我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