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皇汉,脚踢明粉(一):明朝不亡,中国不会落后挨打?(上)
本系列文章提到的“皇汉”“明粉”实际是伪皇汉、伪明粉,故加引号,以区别于真正的汉文化爱好者和明史爱好者。
引言
自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火遍大江南北后,“明粉”便横空出世,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活跃在明朝吧等论坛,以“皇汉”自居,不讲史实、更不讲逻辑,凭着一腔热血,动辄给异见者扣上“满遗”或者“野猪皮”这顶大帽子。当然在发现自己不敌“满遗”的时候,会祭出最后的杀手锏——问候对方的全家。
“明粉”的一顿神操作,一度让人怀疑:这是脑残粉,还是高级黑?(图源:网络)
近年,随着网友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明粉”已走上没落的道路。但笔者发现,头条平台中仍偶尔会有“明粉”窜出,狂喷不已。为正视听,笔者发此文章,遵照毛爷爷老人家的教诲,痛打落水狗,以荡涤秽史,还大众史学界一个清净。
“明粉”们喜欢用的图(图源:网络)
众所周知,“明粉”本无所粉,目的不过是清黑。其常见的一个观点是:清朝取代明朝是历史的倒退,是近代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如果明朝不亡,中国将提前走向现代文明。其言论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
一、明末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近代化的曙光,但被清朝打断;
二、明朝秉持开放的政策,但被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打断;
三、明朝国力强大,打败过葡荷;清朝武备荒废,被外国吊打。
以上的言论充分展露了“明粉”历史常识的匮乏,下面逐一批驳。
闭关锁国不是清朝的“专利”
我们的教科书在讲清朝历史时,都会说统治者盲目自大、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落后。
殊不知,闭关锁国(海禁)开启于明朝,甚至明朝大部分时间的开放程度还不如清朝。
从洪武四年(1371年)起,明太祖开始颁布一系列的诏令实行海禁政策。
洪武七年(1374年),下令撤销负责海外贸易的泉州、明州、广州三市舶司。
洪武十四年(1381年),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洪武二十年 (1387年) , “禁番使毋得以麻铁出境, 仍命揭榜海上, 使咸知之”。
洪武三十年 (1397年) , “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后世继承了朱元璋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二年 (1404) 正月,明成祖下令将原来的海船改为平头船。平头船无法在远洋中航行,采用这个釜底抽薪之法, 断绝了国内军民与海外各国的主动联系,此后私人的海外贸易几乎没有了生存空间。
明中期大多皇帝或昏庸无能,或不理政事,皇权有所收缩 ,间接导致海禁政策的松弛。民间出现大规模走私,但这是仍是朝廷所严禁的,所以还是“走私”。嘉靖年间,由于倭患变得严重,再次加大了海禁力度。
倭寇侵扰中华沿海示意图(图源:网络)
直到隆庆年间,宣布开海,开放漳州月港一处口岸,准许外国船只到港口贸易。这促进形成了明末的一个开放小高潮,包括坤舆万国全图、红衣大炮、天主教都是这时候过来的。但平心而论,这个开放程度也不比清朝强到哪去。
清朝除顺治和康熙前期实行迁海令,从康熙二十三年开始,先后设置宁波、福州、广州、上海四个海关,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对外开放高潮,此后一直也没有像大多数认为的完全封闭国门。即使鸦片战争爆发时,也维持着广州一口通商。否则对英贸易出超无从说起。
广州十三行(图源:网络)
根据现有的文献来看,明代禁海时期约占75%,开海时期约占25%。而鸦片战争前的清代,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当然在禁止民间贸易的同时,官方的朝贡贸易是合法的存在。
“明粉”吹上天的郑和下西洋,就是朝贡体系的配套措施,目的之一是为了宣扬国威、招徕藩属。
(图源:网络)
朝贡贸易是一种厚往薄来、只赔不赚的活动,实际与“贸易”这个词没有一点关系,无法产生近代工商业和航海业。
郑和七次下西洋,虽规模宏大,前无古人,但毫无经济效益可言,纯是个烧钱的项目。在明宣宗之后,不得不停止这项耗资巨大的政治表演。明宪宗时,刘大夏指出,“三宝下西洋,费钱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有何益”。难怪梁启超说出“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诚哉斯言!
郑和像(图源:网络)
此外,在日常的朝贡贸易,朝廷的花销也水涨船高,并且开始感觉到不堪重负。为减轻财政负担,大明政府逐渐开始实施“勘合”制度,以此限制前来通商的使节团数量。到了明中期, 更是对朝贡日期、船只数目、随船人数、进境路线及停泊口岸等也都做出了相应的限制。这甚至成为嘉靖“倭乱”直接诱因。
“勘合贸易”凭证(图源:网络)
所以,有明一代,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末代君主朱由检,海禁之令始终没有废除,只是在执行中有严宽之别。在这一点上,明清两代半斤八两。所以,即使明朝不灭亡,或者后面不是清朝,大概率仍是闭关所国的状态。
那么,明清为何一改唐宋元的开放包容心态,开始限制中外交往呢?这与专制主义皇权的强化有直接关联。完成了集权的皇帝达到了真正的说一不二的地步,为了掌控一切,防止反对势力从海上进犯(如明初之张士诚余党、清初之明郑集团),威胁自己的稳定统治,认为非常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做到封锁沿海。
(图源:网络)
另外,明清时期,外族频频在海上活动,乃至骚扰沿海地区。如明之倭寇、清之西方殖民者。尤其是17世纪之后,随着欧洲人东来,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诸国,都无一例外地奉行锁国政策,将其作为抵制西方人的策略。
(图源:网络)
最后,直接原因就是海禁的发起者——朱元璋,作为贫农出身的皇帝,有一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社会理想,不希望工商业过度膨胀或者外来势力出现,破坏这种稳定的社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