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朗诵】黄德良:家乡的年味
广西桂平紫荆山。(本文图片均为网络资料图片)
云淡风轻,这一年又轻轻地走到了岁末。街上的人多了起来,那些商家通过喇叭大声叫喊,或真人作秀,也营造不了多少过年的氛围。想起家乡的年味,我才觉得纯粹而美好。
我家乡的小村子位于广西桂平市北部的紫荆山脚下。
这个小村子居住着千来口人,都是清一色的江夏黄姓人家。据说,我的祖先是从广东珠玑巷搬迁过来的。我与村里的兄弟叔伯都是九霄公后裔。因为历来贫穷,村中没有什么读书人,所以没有族谱记载,而唯一能够证明我们是九霄公后裔的,只有那首口头传承下来的《太公遗诗》:
“骏马登程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波澜起伏,村民们在光阴荏苒中悄然地走过岁月,走过自己。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一如村边的水口江静静流淌,我的家乡宁静、恬淡,一切都是淡淡的,包括父亲的笑容、母亲的炊烟,也包括年味。
每年,家乡的年味总是姗姗来迟。到了小年之后,一股淡淡的年味便在村中弥漫开来。不经意间,村里通往圩上的小路,多了人们的身影;邻居之间拉近了距离,大半年也不说一句话的人,见了面也变得客气起来。在空中飘荡着炊烟混合着酒肉、芹菜、蒜香的味道。
修缮、打扫是过年重要的事情。每年,父亲都要把屋里屋外打扫干净,又翻开瓦片,扫除竹叶,擦亮天面的瓦光,再清理好屋檐的排水沟。那时,我家居住的虽是砖瓦平房,但在父亲的辛勤劳作下,也变得干净舒适。在这时候,母亲则忙着缝补拆洗,磨米、打饼。
一年当中最忙也忙不过三十晚。
大年三十下午,贴春联是必不可少的。我刚读初中那年,父亲到村中代销店 买回红纸和笔墨,让我写对联。我随笔写道:“耕田争当万元户,读书誓为状元郎。”正要张贴到大门口时,父亲制止了:“不行,这太狂妄了,人家会笑话的。”于是,我只好改写了一副传统的春联:“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
贴了春联,父亲便宰鱼,开膛破肚,在板上嘭嘭地剁起来。一时间,仿佛约好一般,嘭嘭的砧板声便在村中此起彼伏。把鱼剁成肉泥后,再糊上面粉,炸鱼丸儿。在父亲煎鱼丸时,我和几个兄妹便伏在灶台边瞪着眼看。鱼丸在锅里翻滚,食欲在肚子升腾。往往一锅鱼丸还没煎完,却被吃得差不多了。
吃了晚饭,母亲给压岁钱,我便早早睡了。到了晚上十二点,父亲便要起来,在家门口放炮竹,一连两的,只有几响。春节那天一早起来,我便随小伙伴们到各家各户门口,捡拾没有响过的炮儿,然后将这些炮儿拿到水口江边“炸鱼”,其乐无穷。
家乡过年是简朴的,却是欢悦的。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贴春联,吃鱼丸,也不是得利是,捡炮儿,而是大年初一吃素。
这一习俗,还与一个十分凄美的传说有关呢!
不知传到了九霄公的第几代,有人在朝庭做官。由于朝庭作乱,家里受到株连。一年除夕,正当家里的女人为准备年夜饭忙得不亦乐乎的时候,官府的人马突然前来袭击。那女人带上自己的子女落荒而逃。月黑风高,天寒地冻。大年初一那天,那女人便在山头上抓了几把野菜,和她的儿女度过了春节。为了纪念这位先妣,村里便有了在大年初一吃素的习俗。
每逢到了大年三十晚,一家人吃了晚饭后,母亲都要把锅子、碗筷、盘钵、菜刀、灶台等洗得干干净净,然后将那些剩余饭菜收拾藏好,留到正月初二再吃。到了大年初一那天,母亲便早早煮好饭让我和兄妹们吃了去玩。菜当然是素菜,比如木耳、香菇、腐竹、新粉之类,我们一家人却吃得津津有味。
“龙池祖德家声远,浔桂宗枝世泽长。”这是过去村中祠堂的对联。带着这种期盼,如今,我虽然入城居住多年了,但和家里人依然恪守着大年初一吃素的习俗。
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年味是淡淡的,纯粹的。正是家乡这种淡淡的纯粹的年味的熏陶,养成了我低调内敛的个性,甘于淡泊,宁静致远。
▏配乐朗诵:贵港市作家协会/贵港市大布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广西贵港市行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出品。
作者简介
黄德良,广西桂平人,一介乡村教书匠,业余爱好文学创作,是广西作家协会会员、贵港市作家协会理事、桂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已在全国数十家报刊发表《煤乡》等中、短篇小说若干,著有长篇小说《犀牛湾》等多部。作品《江那边的父亲》《犀牛湾》分别获第一届广西网络文学大赛散文随笔组一等奖和长篇小说组二等奖。
朗诵者简介
磊明,山西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综合广播业务指导,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副会长。最美声音“全民悦读”全国朗诵公益大使,磊明之声朗诵艺术团团长,山西省戏剧职业学院话剧影视系客座教授,著名朗诵艺术家,2017全国榜样文化交流大会特邀艺术家。
音频支持:磊明之声
微信号:lmzslsyst
磊明之声朗诵艺术团,山西太原迎泽大街三晋国际饭店三层汾水厅。报名热线:13803455494。
言而有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