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3-朱雀华侨打拼经历

朱雀曾经是远近闻名的“地瓜县”,因为缺米,许多朱雀人一天三顿都靠地瓜粥填肚子;因为贫穷,最早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朱雀就有人远赴异国他乡打拼。根据1997年普查结果,总共120万人口的朱雀,在海外的人已达70余万,分布于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能吃苦、有闯劲的朱雀人在海外立足,发家致富。在朱雀上世纪80年代统计的60多万海外乡亲中,身家超过1亿美元的巨富有五六十人,超过1000万美元的有两三百人,而一般的百万富翁至少也有好几千人。区区一县之地,在异国他乡集中涌现出这么多富豪,这在中国其他侨乡是十分罕见的。   

改革开放后,从朱雀走出的华侨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带领父老乡亲致富。在他们的帮助下,如今的朱雀已位列全国县域经济20强。   

张三是一名朱雀华侨,带着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去年放弃了海外的生意,和两个同学回到家乡创业,联合投资兴办了一家贸易公司。 “国外再怎么好,也不属于我,始终不是我的家。”张三感叹。      

(一)超市掘得第一桶金   

1995年,张三追随父母及哥哥,远渡重洋去阿根廷淘金。初到异国,4个人窝在只有1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因为语言不通,他们找不到工作,生活的窘迫可想而知。  当时,阿根廷华人超市刚刚起步,当地的华人超市不足百家。张三克服了语言不通、市场不明等诸多困难,从免费为超市打工起步,学习积累经验。“超市只管中午一顿饭。”为了节约开支,张三一天只吃一顿超市提供的“面包饭”,两个月后,饿得胃穿孔的张三被迫切除了三分之一的胃。   

一年多的时间,一家人的生活不见起色,张三说:“一家人都在阿根廷总不是办法,也许去日本是个机会。”1996年,张三只身去了日本。两年后,凭着一家人辛苦赚来的血汗钱,父亲林宝泰以30%的股份经营华人超市,张三应父亲要求回到了阿根廷,共同打理超市。“1998年到2001年,阿根廷开了近3000家超市,最繁荣的时候平均每12分钟就有一家新超市开张。”张三说。也就是在那时,林宝泰的合作伙伴提出各立门户。1999年,一家人拿几千美元的积蓄,再向国内外的亲友借钱凑了2万多美元,投标竞买超市。一番打拼,不到1年,本金全部收回。      

(二)转战开拓餐饮业   

虽然经营超市给张三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但他仍未满足现状,一边经营超市,一边转向餐饮投资。2004年,张三找到10个股东筹措了40多万元,在阿根廷繁华的休闲区经营中餐厅。   

张三在餐厅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然而当他把餐厅的整体预算报表放在股东们面前时,当场就“吓跑了7个股东”。预算大大出乎股东们的意料,他们认为张三“胆子这么大,赌得太大。”   

“我是求着另外3个股东做的。”张三说。当时,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经营餐厅的理想,也为了一对来自东北的小马夫妇,他们非常支持自己,甚至愿意停工7个月等餐厅开张,这对于在异乡求生的人来说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我跟股东们打下包票,餐厅会给他们带来丰厚回报。”这才最终让餐厅得以开张。   

在阿根廷的华人大部分经商,而超市业因为对语言要求不高、动用资金不大而成为华人经商的首选。一到晚上11时左右,超市打烊后华人才到餐厅吃饭,餐厅也迎来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候。张三亲自上阵当服务生,但拿的工资只有1200元,仅比洗碗工高一点。“小马夫妇的厨艺很受大家喜爱,给餐厅带来很好的口碑。”  

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张三的餐厅成为在当地侨界知名的中餐厅。      

(三)回乡创业写新章   

按平常人的看法,事业有成的张三完全可以“安分守己”地呆在阿根廷。可张三却在年近不惑时,逐步放弃在海外打拼12载创下的基业,回到家乡,与几个同学合伙,投资兴办贸易公司,为何他会有这种“冒险”的举动呢?   

父亲渐渐年迈,时常在儿孙面前倾诉思乡情,这也勾起了张三对家乡的思念。2007年,张三回乡,亲眼看到家乡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的,相信在家乡也能有一番作为。这让他有了回乡投资兴业的冲动。   

随后,张三逐渐结束在阿根廷辛苦创下的基业,回国考察市场,并与两个同学投资90多万元,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经过半年多的市场考察,张三决定代理一种竹汁饮料。   “

在现有的饮料市场上,竹元素鲜少,相较于其他饮料,推广竹元素饮料更具有挑战性,一旦获得成功,将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张三说。他雇了20多个业务员在朱雀各镇街进行竹元素饮料的推广,但初期的推广工作不是很顺利。张三干脆亲自上阵,提着竹元素饮料到各个销售店进行推销。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很快就在朱雀设立了800多个网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