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岩:工程运演·志怪风格·现实关照——论潘家铮科幻小说的特色

四十二史

 科幻春秋

工程运演·志怪风格·现实关照

——论潘家铮科幻小说的特色

摘  要:两院院士潘家铮的科幻小说通过引进工程运演,提升了科技想象的细节仿真性;通过向各类古典小说寻求借鉴,建构了中国风格;他在坚持面向少儿进行科普的同时,还坚持科幻小说要超越现实和批判现实,因而在科幻文学领域站稳了脚跟。潘家铮的科幻小说无论在科普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潘家铮 科幻小说 工程运演 科学普及

一、背景

科幻小说是一种有关“现代性”的叙事文学[1],它由于包含与科学相关的人类活动、思考方式、精神力量、甚至知识本体,全方位地展现了科技革命以后的生存现实和社会现实。

将科幻小说用于科普的想法,至少在二十世纪初鲁迅撰写《月界旅行·辨言》时就已具备了雏形。此后,一系列作家在这一领域积极探索,先后出现了《新法螺先生谭》(荒江钓叟)、《在北极底下》(顾均正)、《从地球到火星》(郑文光)、《古峡迷雾》(童恩正)、《小灵通漫游未来》(叶永烈)等重要作品,将这种想法付诸实践。

不幸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科幻小说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当成是反社会主义的“精神污染”受到批判。随后,整个科幻文坛万马齐喑。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才逐步恢复正常出版。也恰恰在这一时期,两院院士潘家铮开始了他的科幻创作。

潘家铮 ▲

潘家铮1927年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家庭。自幼除了受到良好的国学教育外,还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爱情文学、通俗文学和民间文学作品,打下了广博且坚实的文学基础。从参加工作开始,潘家铮就不断采用散文或古体诗歌方式记录人生的变故和社会变迁。敏感和善良的本性,使潘家铮孕育出一颗温润和关切的心灵。在他的回忆散文《春梦秋云录》中,潘家铮描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录了许多令人无法忘怀的形象。然而,他始终没有走上专业创作的道路。在生存的考验之下,他选择了工程技术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领域。从浙江大学航空工业系与水利工程系毕业后,借新中国百废待兴、兴修水利的重要机遇,没有停顿地介入了新中国所有最重要的水利工程设计和论证。从新安江、乌溪江、锦屏、磨房沟到葛洲坝、凤滩、龙羊峡、二滩再到三峡,他在这个行业中从低到高,直到变成最高级的技术领导者[2]。由于他创造性地运用力学理论解决设计问题,于1980年和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在一次接受关于三峡工程的采访时,潘家铮怯生生地将自己撰写的科幻小说《康柯小姐的悲剧》拿给《科技潮》杂志主编李慰贻。李如获至宝,很快发表了小说。受到鼓舞的潘家铮随后进入井喷式创作期,先后出版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偷脑的贼》和四卷本《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选》[3]。最后一套书还先后获得了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九届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个全国性奖励。

《一千年前的谋杀案》▲

作为中国历史上学术职衔最高的科幻作家,在科幻文学刚刚走出饱受诟病的时代参与创作,而且于短短的10年间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作品,着实难能可贵。不但如此,小说的出版还引发了社会关注,并获得如此多的奖励,这是既是一种对他本人作品的褒奖,也是对他敢于介入这一受损文学领域的赞扬。一时间,有关潘家铮现象的说法不胫而走。潘家铮从事科幻创作的话题已经跨越科普或科幻,进入到教育、出版、大众文化等多个范畴。宋健、徐匡迪、钱正英等科技活动的领导者,金涛、星河、韩松等著名科幻作家,李慰贻、尹传红、鲁礼敏等科普和科幻研究者都对他的创作异常关注。在这些人所发表的专论或参与的讨论会发言中,我们至少可以找到集中于下述主题的密集讨论:1)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中国人的重要性;2)科幻文学的价值;3)高级科技工作者从事科幻写作的意义;4)潘家铮科幻小说的科普性;5)潘家铮科幻小说的人文性和社会性;6)潘家铮科幻小说的中国特色;7)潘家铮科幻小说在科幻文学领域的价值以及国家对科幻文学应有的态度等[4]。本文不想涉及如此多的主题,仅想就潘家铮科幻小说在科普类科幻方面的贡献进行一些分析,并希望由此证明:1)潘家铮将工程运演方法引入想象科学的展示,发展了童恩正、尤异等作家所倡导的细节真实论;2)他吸收中国古典文学营养,力图重建中国科幻文学的努力值得肯定;3)他在科幻小说坚持服务青少年科普目的的同时,还注重了超越现实和批判现实。所有这些都让他的作品在科普和科幻文学领域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二、特色

潘家铮的科普类科幻小说特色很多。但如下三个方面非常值得肯定。

1.引进工程运演,

提升科技想象的细节仿真性

科幻小说跟现实主义文学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由于存在着时间、空间、技术、哲学等方面的超越性,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生活常常会使读者感到突兀、假、不可能。恰恰是这种虚假性导致科幻小说的科普目的无法最终达到,读者会在此止步不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80年代初期,童恩正就指出,科幻小说中的细节必须真实[5]。另一位科幻作家尤异也认为,恰恰是各种细节都要真实,才能导致科幻小说的结论能被作为类似现实主义生活的状况而被接受[6]。换言之,如果没有这种仿真技术的呈现,读者会感到科幻小说中所谈的都是虚假和哄骗。然而,这种细节的真实到底如何获得?很少有人能用系列性的连续实践做出有力的回答。

潘家铮却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高级工程师,潘家铮熟悉工程技术的基本思维形态,熟悉工程谋划过程中的初始点和结果点之间,有着步骤细致的层层递进关系。而恰恰是这种工程化的思考,能够给科幻小说中的想象技术真实性提供帮助。于是,在他的作品中,尚未存在的科学技术常常被分解成一些小的问题或小的步骤,这些步骤由于相对比较现实,跨度比较小,立刻可以被读者所接受。例如,在《沉默的橡胶树》中,植物跟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科学家对植物信息记录的探查、单一植物对犯罪现场信息的记录提取、通过信息对犯罪过程的展现,整个故事中的每个小步骤都跟当代植物学、电子学、犯罪学关系紧密,让人感到小说确实存在于技术可及的范畴之中。而从头到尾阅读作品,你不得不接受作家创造的“植物电子生态学”。再例如《时空神梭和红颜薄命》的故事建立在如下的技术步骤基础之上:第一步超轻材料的发明使光速极限可以突破,第二步模仿超越“声障”和“热障”的技术想象出一种超越“光障”的技术,第三步进入时间反向区后解决祖父悖论。整个技术的综合贯穿就成为了小说的情节线索,也解决了故事中出现的历史悬疑。几乎潘家铮的所有科幻作品中都能找到这种系列性的工程运演。

工程运演性思维不但能解决自然科学和工业问题,也被作家推向社会科学。《人才天平》和《关于PMP的程序故事》等都是作家在应用工程技术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尝试。科幻作家韩松就特别推崇《关于PMP的程序故事》。他在一篇博文中提到,对拍马屁进行分类的做法所隐含的效果不但是技术上的,更能让读者的笑声中感受到现实的严酷与可笑。

当然,潘家铮知道,鉴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工程运演只能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但无法解决目的性问题和道德性问题。而恰恰是这种“只能”与“无法”的对立,导致了小说中的工程运演本身受到了嘲讽。潘家铮正是在这种无声的幽默中表达了他的社会认知。

综上所述,潘家铮采用工程运演方式提高了科幻小说中想象技术和科学的真实感,不但从实践上实现了中国科幻作家在长期摸索中感受到的创作规律,更从设计学本身肯定了人的价值。因为恰恰是工程运演必须在人类的谋划下进行,因此,潘家铮的科幻小说永远把人的主体性放在了创作的首要位置。在他看来,人和技术的关系是紧紧环绕、永不分离的。

表一:潘家铮部分科幻作品中科技与人的关系[7] ▲

2.向各类古典小说寻求借鉴,

建构作品的中国风格

任何一位作家的创作起源都跟童年的梦想有关,潘家铮也不例外。虽然他很少谈论其他中外科幻作家,但我们却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他所受的法国、苏联、中国科幻作家作品的影响。然而,这些影响跟作家所受到的古典志怪小说、公案小说、甚至言情小说的影响相比,则显得相当轻微。笔者认为,将童年时代阅读这些古典小说的印象融入自己的创作,导致潘家铮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建立起一种与其他作家不同的中国特色。

《蛇人》是这类作品中的一个典范。这是潘家铮创作时间最长、字数最多的一部小说。作品描写几个曾经具有同样理想但走上不同生活道路的大学生在未来二十年之内的生活历程。小说融合了惊悚、志怪、公案等多种不同小说的特点,还吸收了西方犯罪小说的创作手法。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辛(新)陈两位教授以及围绕他们的几位女性,科技主题是对生命的探索。作家仍然采用工程运演方式设计细节,即采用特殊溶液协助不同类型物种或不同性别物种的精子和卵子内遗传物质的融合。由于这种技术的存在,导致了人蛇同体类生物的产生。在作家眼中,这两种跨界生物不但存活,还跟人类之间具有了代际关系,共享同类情感,并最终在故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恰恰是这种安排,导致了小说将中国人关心的伦理姻亲关系推向核心。

《蛇人》▲

《蛇人》可能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内涵最复杂的作品之一。它的复杂首先在于,小说直接诉诸中国古典神话的原型:女娲。众所周知,女娲的形象便以蛇人同体而闻名。将小说定位于人蛇同体,展现了作家无意识中企望回归中国文化根源的渴望,而这种根源,是以人的由来为核心的。也恰恰是这种对生命发生发展的关注,使小说跟西方文化、甚至整个科幻小说领域建立了联系。因为被称为第一部西方科幻小说的《弗兰肯斯坦》就是一部有关人的创生和发展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说,《蛇人》已经占据了“元科幻”小说的位置。

但是,在注重西方人类创生故事中的生物性与人性的冲突之外,潘家铮还注重家庭伦理的安定与紊乱,以及中国化的政治空间在人的生存发展中的价值与作用。小说中的家庭都是破碎的家庭。但作家也不想把破碎的问题简单地推向“第三者”插足一类的肤浅原因,他更想展现家庭关系本身的脆弱性和活力的变化。小说中,反派主人公占有了绝大多数女性,并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地,而对立面则无论在官场学术场情场方面都节节败退。占据优势的反派主人公不但占有自己的家庭,而且无形中控制着自己情敌的家庭。这一点立刻让我们想到古典小说的基本情节构成模式,多数情况下主人公都是被同情者,只有到真相大白、危险消除的结尾,读者才能满足“世俗神话”的渴求[8]。

第三,作品在志怪小说基础上还吸收了多种类型化小说的叙事特点。故事提供的那种神秘、恐怖气氛,那种不同生物可以杂交的场面,不断让人想到东西方的各类恐怖小说。而家庭瓦解、家庭暴力、谋杀等场景,让读者联想到社会小说。至于对蛇与人之间的生物学往来,则无法摆脱与志怪小说的干系。作为以科学普及为主旨的潘家铮科幻写作,借助融合多种类型文学的力量,达到了雅俗共赏的传播效果。

另一部值得认真分析的作品是《梦里乾坤》。这是一部在中国梦小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幻作品。所谓中国梦小说,是指跟以弗洛伊德《释梦》为核心内容的西方梦小说不同的作品。在西方梦小说中,梦中充满了被伪装的人类愿望,而作品的主要情节就是跟随主人公揭露这些愿望,找到真实的自我和动机。但中国梦小说并不认可“愿望伪装”一说。更多情况下,中国古典梦小说认为梦是一种未来的预言,蕴藏着娶妻升官发财的种种暗示。潘家铮的《梦里乾坤》恰恰是将这些中国古典梦境解释还原到当代现实,小说中的主人公借助技术乞求达到自己的梦想,最终还是受到了现实的规训。

在题材选择方面,潘家铮撰写了较多借助科学技术穿越历史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从历史小说汲取了大量营养。由于故事跟史实之间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使作品成为一种宣讲历史的知识类读物。与其他穿越小说喜欢撰写当代人在古代的种种奇遇不同,潘家铮的小说更希望借助返回过去的技术,遭遇历史年代,会见历史人物,感叹命运多舛。这种不改变历史,只在恰当的时候出现作一个历史的观察者,可能源于潘家铮对自己一生经验的总结。当然,潘家铮不仅仅关注历史,他可能更加关注中国当代的社会现实。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出现的是普通的科研人员及他们的妻子、普通科研院所的干部、普通的少年学生、在家中来来往往的小保姆。而社会骗局、人际关系竞争、不良的生活习惯等都是他小说批判的对象。

综上所述,潘家铮的科幻创作特别注重中国风格的建立。他向传统小说汲取营养,向中国历史和当代现实寻找资源,所有这些都使他的作品跟普通科普作品非常不同。他所描述的科技时代和科技本体,是全息性的,是有人参与的,是真正运行之中的。

3.坚持面向少儿普及科学,

也坚持科幻的想象和批判功能

科幻小说对中国人来说是舶来品,存在着许多认知差错。例如,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这类作品虚无飘渺,想入非非,完全不适合中国国情。对这种观点,潘家铮一方面用自己的扎实创作予以回答,另一方面还多次在作品中将小说可能传达的科学技术主题进行讲解和展示,自己进行导读。为了推广科幻,他在《偷脑的贼·作者的话》中写出了自己创作科幻的四大原则:

1.少些太离谱的内容(如在银河系外与外星人战斗等等),那些有点接近空想,给孩子们的帮助不大,而较喜欢从身边现实生活中去找科幻题材,使作品具有更多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2.科幻应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今后(哪怕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后)确有可能实现的。但也不赞成完全写“硬科幻”作品,最好是“软”“硬”交接式的。对幻想中有悖于基本原理的地方,最好能予以点破。

3.通过科幻小说,尽量使人了解一些科技发展的前沿和一些具体的科技知识,哪怕只是用了一些名词或概念也好。有心的、有兴趣的读者会自动去找参考书看的。

4.注意在小说中描写人间真情(而人和机器间是不可能有感情的),以及善恶间的斗争,针砭时弊,寓教于乐。使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发展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引起巨大灾害,幸福和成就只能通过勤奋求得,宇宙间不存在不劳而获的事实[9]。

笔者认为,上述四点声明对理解潘家铮科幻小说的读者定位、基本功能、创作方法、阅读引导等都具有重要好处。它也展示了作家对采用科幻作品实现儿童教育和科学普及的决心与能力。但是,如果把潘家铮的科幻小说局限在传统的知识传递、科普教育,就显得有失全面。因为在严格要求自己面对青少年的同时,潘家铮还用一种包容和博大之心更全面地理解着科幻文学的。

“……科幻小说既然是给读者看的,希望它能够对读者起好的作用,能够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譬如说,读者看到你这个科幻小说以后,感到一种很美好的享受,能够帮助他了解更多的、他过去没有想到的问题,能够启发他一种探索性,一种好奇性,能够提高他判断是非的能力,能够提高他的一种逻辑性等等。使他读了科幻作品之后,多少有些正面的效应。所以我也希望科幻小说,能够跟现在结合起来。这样讲,我并不是反对写什么银河系大战,和外星系的一些战争,我并不反对这个,你的题材写得好,同样可以起到我讲的正面作用,所以我不反对。”[10]

+ + + +

上述看法,已经完全脱离了把科幻小说当成教辅读物的过时理念,而真正将科幻文学当成了一种能培养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振想象力的文学。不但如此,潘家铮还特别强调科幻小说应该开拓禁区,应该起社会批评的作用。仅以开拓禁区为例。由于80年代一些电影文学工作者创作的《故宫幻影》被一些人认为是“伪科学”,是宣传了封建帝王宫廷生活而受到了批判,小说中所涉及的某种自然状态能将远古时代的视听信息长期保留这一有趣的题材长期没人敢重写。但潘家铮对此项批判不以为然。他自己就创作了不止一部同类主题的科幻作品,最终使这个主题获得了平反。不但如此,他还对曾经受到批判的机器人题材、梦题材、复制人题材、鬼魂题材、古尸题材、脑芯片植入题材等一一重写,并一一获得成功。一方面冲破禁区,用自己的创作为科幻争取地位,另一方面他还特别注重社会批判,将拍马屁、啃老族、科技纠纷等写入他的科幻作品,潘家铮完整准确地把握了科幻文学的想象功能是社会功能。

表二:潘家铮部分科幻作品中的科学主题[11] ▲

综上所述,潘家铮不但在青少年科普领域强化了科幻小说的科普价值,更在禁区冲破和社会批判方面勇往直前,勇敢地承担了一位科幻作家的历史使命。

三、结论

本文对潘家铮科幻小说的创作特色进行了一些分析。这些分析并不全面,也具有个人化的特色。然后,至少在三个问题上笔者可以确认,即潘家铮的作品在引进工程运演提升科技想象的细节仿真性、在向各类古典小说寻求借鉴以建构中国风格、以及在既坚持面向少儿进行科普,也坚持开拓和批判方面确实获得了有价值的成功。由于上述成就的取得,与他的个人生活经历、与他长期从事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与领导直接相关,因此,更多的分析应该指向将作家个人经验跟创作实践之间的对比分析。总之,潘家铮对科幻文学创作的态度并非象别人所说的是“玩票”或“教授卖扒鸡”,恰恰相反,作者对整个文类及其个体的创作是十分严肃认真。他在各种场合对繁荣科幻文学的呼吁,跟他自己的创作一样会成为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宝贵财富。

本文原刊于《科学文化评论》201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吴岩,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兼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幻研究协会克拉里森奖获得者,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世界华人科幻协会联合创始人。著有《心灵探险》《生死第六天》等长篇科幻小说和《科幻文学论纲》等学术著作。主编“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科幻新概念理论丛书”“西方科幻文论经典译丛”“世界著名科学家科幻小说系列丛书”“新空间科幻电影译丛”等丛书。

(向上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及注释

 参考文献

陈洁2006.《亲历中国科幻—郑文光评传》.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戴锦华2004.《电影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潘家铮1993.《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

潘家铮1997.《偷脑的贼:潘家铮科幻小说集》.北京:北京普及出版社.

潘家铮2006.《蛇人》.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潘家铮2006.《吸毒犯》.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潘家铮2006.《地球末日记》.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潘家铮2006.《UFO的辩护律师》.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叶永烈2000.《是是非非灰姑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张治2006.《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福州: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注释

[1]参见吴岩2006,《现代性与中国科幻文学·序言》,载[张治2006,页1—3]

[2]潘家铮担任的最高科研管理人员包括水电部总工程师和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负责人等。

[3]参见潘家铮1993,潘家铮1997,潘家铮2006a,潘家铮2006b,潘家铮2006c,潘家铮2006d

[4]参见潘家铮1993,序言页1-2,页248-250;潘家铮1997,序言页;潘家铮2006a,序言页1-3

尹传红.科幻院士潘家铮:院士写科幻如教授卖扒鸡.北京晚报.2008年2月21日

鲁礼敏.潘家铮现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http://app03.cast.org.cn:8028/cms/contentmanager.do?method=view&pageid=view&id=cms0dab852c88e75; http://mihuan.yo2.cn/archives/654230

http://hansongsf.blog.163.com/blog/static/1329912872009102061730417/

[5]童恩正1980.创作科学幻想小说的体会.《科普作家谈创作》:158-167

[6]参见尤异1978-1979年发表在《文艺报》和1997年10月28日发表在《文艺报》、《科技日报》上的文章。

[7]参见[潘家铮1993,页21-22]

[8]有关世俗神话的一些理论分析,可参见[戴锦华2004,页79-114]

[9]参见[潘家铮1997,序言页]

[10]参见[潘家铮1993,页40]

[11]参见[潘家铮1993,页10]

(0)

相关推荐

  • 对话环节:青少年科普科幻创作对谈

    关键词:中国科幻大会 科幻 11月1日,"以好奇为指引,探科幻之未来"为主题的2020中国科幻大会"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专题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 ...

  • 校园新星(第53期)/赵辰威:等你,在未来

     等你,在未来  赵辰威 星火学院学员.获得第四届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二等奖. 采 访 实 录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呢?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赵辰威:高中的时候, ...

  • 校园新星(第26期)/深思:科幻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

    / 深思 性别XY, 纯粹的科幻爱好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西南大学科幻协会会员, 科幻类播客<迷于星际>播主之一. 曾获2019年未来科幻大师奖大学组校园之星.2019年科普科幻青年 ...

  • 校园新星(第58期)/ 贾添元:软科幻,硬科幻,写得好才是好科幻

    软科幻,硬科幻,写得好才是好科幻 贾添元 单反(贾添元),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应用物理系,曾入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作品<阿特拉斯耸耸肩>获得2019年成都科幻大会"一百年后的成都& ...

  • 潘家铮

    潘家铮(1927.11-2012.07.13),男,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1950年8月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国著名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土木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科幻作家.2 ...

  • 校园新星(第33期)/侯似海: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 王浩锦, 笔名侯似海, 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曾任合工大斛兵群星科幻协会副社长, 现工作于华电国际有限公司邹县发电厂. 进行科幻文字创作两年,<人造神>发表于<科幻文汇>. ...

  • 科幻与纪实,回忆叶永烈的文学之路

    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 曾与叶永烈有过深入交往的科普作家.中国科普作协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对叶永烈创作多有研究,中国科普网刊发他的文章<两个叶永烈> ...

  • 校园新星(第31期)/余人:多看多写,写就写完!

    / 余人, 95后科幻作者, 曾获2019年科普科幻青年之星一等奖&三等奖, 代表作 <司命>.<飞船里的流浪诗人>.<星际遇难者遗体处理风波纪实>. 采 ...

  • 《山海旅人》:感受不一样的水墨像素2D志怪风格冒险解谜游戏!

    本周末石大头个人已经有了安排,那些孤单在家的小伙伴们,石大头这里也为各位推荐几款steam平台本周末限时免费与新出来的端游,让各位可以快乐地度过双休日.当然重点不是限时免费游戏,而是这款石大头期待很久 ...

  • 古代志怪故事:吴姓兄弟

    有姓吴的兄弟俩,都是读书人,哥哥已经是秀才.弟弟非常喜欢读志怪小说,每当看到对神仙的描述就非常向往,幻想自己能遇到异人,学会法术. 一天晚上,他和哥哥闲谈,再次提到对神仙的向往.哥哥告诫他说:&quo ...

  • 子不语志怪故事:吴子云

    康熙初年,桐城地区的秀才吴子云,在春日的夜晚欣赏月色,忽然听闻空中有人说道:"今年乡试,吴子云当会中举,排在第四十九名."接着来自空中的声音就朗诵起了文章,题目是"君子之 ...

  • 古代志怪故事:雁翎刀,瓦溺器,吴介繁

    雁翎刀 山东文登县辖区有个村子面朝大海.在康熙二十二年秋天,有个怪物从海里出来.居民们非常害怕,每天晚上都关闭门窗.这样过了两个月,当地居民报告了县衙.县令有个叫高忠勇的仆人勇敢有力气.他对县令说:& ...

  • 古代志怪故事:吴士冠

    吴士冠 吴生叫吴士冠,是豫章人.他借住了沈氏的一处别墅读书,院子里有个小池塘,池边有桃树柳树各一株.吴生虽然认真读书,但偶尔也感慨形单影只,幻想能有佳人作陪. 一天晚上,明月高悬,隐约有个人影徘徊在桃 ...

  • 古代志怪故事:《宣室志》五则(圣画,鞋变鸟,江南吴生,等)

    <宣室志>,作者张读,唐朝人. 圣画 云花寺里有个圣画殿,长安人都管那叫七圣画. 寺庙刚建成的时候,庙里的僧人找画工画画,他们的要价超出僧人预期,于是没有谈妥. 几天后,有两个青年人来到寺 ...

  • 古代志怪故事:金明池当垆女(吴小员外)

    金明池当垆女 赵应之,是南宋的宗室弟子.他带着弟弟赵茂之来到京师后,和富家子吴小员外经常一起游玩.有一天,三人来到金明池旁.走过一条小路,看到一个小酒馆. 酒馆环境优雅,周围栽了竹子,还种了鲜花.店里 ...

  • 古代志怪故事:吴真人

    吴真人 我们乡有个姓吴的人,是个穷苦的鱼贩.他非常孝顺,只要父母有所需,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办到. 有一天,他卖鱼回来,在路旁看到一个瘸腿乞丐,遍身脓肿.路过的人都捂着鼻子不愿多看.吴某很可怜他,不由叹息 ...

  • 【011·志怪小说】苏迅 | 女人吴红整容记

    女人吴红整容记 文/苏迅 吴红在长江边开了个店铺,零售香烟.她每天都要花很长的时间化妆,但对自己的眼睛和鼻子始终不满意,可这也不是化妆品就能解决的事情.她一直想到韩国首尔去做整容,无奈老公只是个公交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