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小江湖,同龄人相处的照妖镜,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过关?
“喂,妈,我想回家了。”
宿舍关系难维持,
女生宿舍尤其多
每当毕业季来临,那句“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又要登场。前有马加爵用石锤残忍杀害室友,后有复旦投毒案,让人看的心惊胆颤。然而此类事件在大众的声讨中真的减少了吗?
事实上,室友之间或重或轻的报复仍在不断上演。
但是到我们孩子这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中宝,由于成长环境的改变,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便很有可能发生“两不相让”的结果,再加上不同的习惯、文化、贫富差异,摩擦在所难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4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宿舍关系感到满意,知乎也上有一个讨论度很高的话题——大学舍友之间的关系普遍是什么情况?一个获赞很高的回答是:“是室友,不是朋友。”
处理不好宿舍关系,
对孩子的危害很大
其实,孩子跟我们一样,人和人刚开始见面,都是客气友善,这是作为成年人在人际中必然呈现的礼貌状态。
刚开始大家其乐融融客客气气,或许出自性格修养,或许是一种表面上的姿态。但是随着共同生活的时间变长,大家对于表面形象的维持渐渐失去耐心和力气,这时候每个人的本性就暴露出来,对于他人的苛责和不满就会增多,加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不同,自然都有摩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歌德说:我生平最讨厌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折磨,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如果整个环境每天就是勾心斗角,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事业和学习发展,而是无谓的人员内耗上的话,再怎么良好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不良的宿舍关系会让孩子产生绝望感——对“无法成为真自我”的绝望。
精神分析大师卡伦·霍妮曾说过:人的内心多少有一些冲突和矛盾,我们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内心冲突的种类、范围和强度,当冲突到了一定程度,人的内心就会不健康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要将宿舍关系当成大学生活的全部
1、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并学会适度退让
大学是一个南北融合的地方,小到性格、作息规律,大到贫富差异、文化差异,孩子们应该学会给予理解和包容,并做出适度的退让。
但是,退让不是讨好,需要有一个限度,孩子们也要学会勇敢提出自己的合理需求。我并非鼓励孩子们去吵架、去不礼貌的争取自己的权利,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做到温和而不妥协,以一种友好的沟通的方式去解决宿舍问题,做到求同存异。
比如说,如果孩子属于早睡早起型,而他的室友属于夜猫子型,那么你们可以约定一个双方都接受的作息时间表,双方各退一步,往往能得到不错的效果。毕竟,大学也是一个小社会,需要孩子们逐步去学会适应。
2、人无完人,学会用二元思维看待室友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都有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我们在看待室友的时候,要学会去接受其身上的不足,同时,也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
能够成长的人,都会从两面看问题:即对,又错。即好,又坏。这就是二元思维,能从两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当你掌握了二元思维,你也就不再偏执于对或者错,而是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每一件事情都有好坏面。一个人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于宿舍关系好的人来说,宿舍是家,对于宿舍关系不好的人来说,宿舍只是一个睡觉的地方。四人或是六人,只是按照一定规则聚到一起,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而且除非关系特别亲密,否则毕业后也很难继续同行,所以没必要纠结于宿舍关系而舍弃当下的宝贵大学时光。
所以你不如走出去,去结识真正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去选择你的交友圈,去体验你的大学生活。无论是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做自己的事情,还是去操场上挥汗如雨,这都是你可以选择的事情。
只有你自己打开心门,才不会被宿舍这个小房间困住。愿孩子们能够平安愉快的度过人生中最美的四年生活,不困于心、不乱于情,勇敢的追求自己的心之所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是一名大学老师,也是一个公益纪录片导演。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留英双硕士,在读博士,有13年教育教学经验。同时,我还是一位妈妈。三重角色使我时刻审视着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所有我分享的,都是基于自己从教、为母经历的真实教育案例和思考。我倡导无论如何都要自己带孩子,也希望为妈妈们打造一个“舒适圈”,减轻带娃负担。欢迎关注、转发分享、讨论、提问,一起探讨如何培养我们的孩子。
推荐阅读
天才少女一天作诗2000首背后,是一代父母卑微又焦虑的模样
青少年自杀事件频发:“太脆弱”,是孩子最不应该得到的调侃
女孩水杯遭熟人下药,店员看到立马解救:警惕你身边的那些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