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冠心病的神奇药方—“欣心汤”
冠心病是最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老年病之一,属中医胸痹、真心痛等疾病的范畴,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冠心病是终身病,得上了就治不好,相当于被判了“死缓”,所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说得了冠心病是很可怕的。事实上没有那么恐怖,只要注意保养,按时服药,急救药不离身,就不会出大问题。
但人是高级动物,是社会人,突发事件、情绪巨变常难避免,所以要想让冠心病不发作也难。冠心病就象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有可能在机体内爆炸。所以,迄今为止尽管西医对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视,但效果并不理想,更多地给人以治标不治本的感觉,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本着治病求本的精神或心态,越来越多的患者走到中医桌前,试图寻求一个长治久安的方子,解除这颗不定时炸弹。那么,这种方子有没有呢?我想肯定是有的。在没有寻找到这种“绝方”之前,下面将要介绍的处方不妨一试。
另外临床常见:胸闷、气短、胸痛不时发作,但查体无异常,心脏有关检查也都正常,但患者的确有冠心病的症状,怎么办?
过去西医多将此归于心脏神经官能症,治疗上自然采用调节植物神经的药物,效果也不理想。“宁肯错杀一千,不肯放走一个”。所以我的经验,还是不要把这类病症归到什么“神经症”、“功能失调”上,而应把它看作是冠心病的潜在状态,是冠心病的前奏,又可称为“亚冠心病”状态。
气血阴阳——中医病机
中西医各自的理论是鲜明的,似乎也是永远难以融合的,近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结果似可说明这个问题。但中西医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有其可跨越、可借鉴、可融合的地方。
在对疾病的认识上,西医有其全世界统一的认识,真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比如冠心病的病理共性:不管什么原因,最终的结果是一致的——冠状动脉狭窄、痉挛导致供血不足,或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需血加大,而原来狭窄的动脉不能满足这一需求,最终的结果就是心脏供血不足。所以,冠状动脉的“不通”准确地说是“欠通”、“欠畅”,致使心脏的“不荣”、“欠荣”——心脏缺血缺氧,这就是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现在,我们看看中医对痛是怎么认识的。《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讲了很多痛的病机,这里不作赘述。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似乎是对痛的病机的最好、最基本的解释。这也是每一个中医和中医爱好者都知道的常识或定律。你看,对此中西医的认识是多么的一致,多么地心有灵犀。
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探索:不通或欠通是冠心病的因,不荣或欠荣是冠心病的果,而痛等症状则是冠心病的临床或外在表现和反应。进一步探究,造成不通或欠痛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是“寒邪”。因为“寒性收引”,冠心病冬季好发也佐证了这一点。其次,是痰浊、淤血。再次,是情志刺激,导致气机逆乱,闭塞血脉。再次,是劳累。劳则伤气、耗气。气不足则鼓血无力、运血无劲,形如不通。再就是,不荣或欠荣。不荣或欠荣的是什么?气、血、津、液、阴精、阳气而已。
在不通或欠通、不荣或欠荣之间,哪个更为重要?显而易见,后者更为重要。比如,输氧急救就是快速解决荣的问题,刻不容缓;通的问题还可以放一放,慢慢来。
这里我还想说说阴阳气血的问题。
先说阴阳。肾脏卦象为:坎,两阴夹一阳。火在水中,龙潜海底。水少龙腾,水旺龙盛。水与龙互相依存、互相借力,是为互根。这里的龙就是火、就是阳。所以,不能壮水之主而不顾龙火;更不能益火之源而忽视肾水。只有阴阳同补才是正道,才会不失偏颇。当然,阴阳同补不是等补,而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正如温补大师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则源泉不竭。”这是补阴补阳的奥秘。
再说气血。心脏卦象为:离,两阳夹一阴。水在火中,血在气中。如果我们发挥下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畅想:两个阳夹住一个阴,两个气胁迫一个血会发生什么?血动,血液的运动。所以说,气为血之帅。前面说了火在水中,气在血中,因血的运动,气也随之运行全身。这就是“血为气之母”、“血载气”。
肺把脾上输的精微通过肺的呼吸把新鲜的氧气加进去,然后宣发给心脏,最后通过心脏的“传”的功能把这些营养物质再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这里的“传”指的就是心脏的“主血脉”的功能。所以,血液运行不畅通了,要责怪谁?气是血帅啊,所以首当其冲的就是气的不足,这里的气当然也包括阳气。其次就是要责怪血了。血少了、血稠了、血淤了、血凝了、血堵了、痰浊闭阻了等等,均会引起血液运行的障碍。再就是要责怪血管本身啦。血管年轻就象青少年的皮肤嫩而富有弹性,承载血运的能力就强,即使有点淤血也会象发洪水时的淤泥随水而泻的。反之,血管老化、硬化、僵化,生机了无,怎能承载血的运行大任呢,所以必然导致不通欠通、不荣欠荣的问题。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想象:把若干个、无数个“离”连在一起是个什么样子?就是一条河流,无数个阳组成两个长阳是河岸,无数个阴组成一阴就是河中的水。再深入地想象:我们的机体是由无数条这样的河流组成的一张巍巍壮观的“网河”!它四通八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皮毛爪甲。这张“网河”,网通全身、润泽全身、服务全身。这才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中国网通”啊!所以,古人云:“人身所有者,血与气耳”。
由肾脏和心脏的卦象解读中医原本深奥的理论,似乎更直观、更简单、更容易,因此也更好被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在此建议真正热爱中医的人、学习中医的人、研究中医的人、运用中医的人不妨研究研究《易经》。相信会有国学大师王国维治学三境界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外之喜和新的发现。
我们总结下冠心病的基本病理,也就是前面说过的中西医可否跨越的问题。西医对冠心病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病理共性,那么依据中医的方法论可否认识、把握、抽象出中医冠心病的病理共性?我的观点或认识就是:心肾气血(包括阳气和阴精)亏虚或不足、痰淤痹阻和血脉坚结(老化)是冠心病的基本病理,是所有冠心病患者共有的病理。如果说有区别的话,就是气血亏虚的多少和正虚邪实的比例大小不同罢了。
特效方药——“欣心汤”
冠心病的基本病理清楚了,治疗方法也就随之厘定:补益心肾,祛淤化痰,软坚散结。
特效方药就是“欣心汤”:
附片10克肉桂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西洋参10克 当归15克
川芎50克红花10克赤白芍各30克三七参10克复花15克茜草30克
薤白10克清夏15克栝楼30克牡蛎30克浙贝10克昆布30克
三棱15克桃仁10克白芷30克云苓30克玄参30克熟地30克
麦冬15克 五味子10克陈皮10克丝瓜络10克葛根30克
黄酒100毫升合水煎煮,日一剂,分早、晚饭后一小时服用。
这个方子不好看,尤其对经方派而言简直是残不忍睹。但我的观点也是“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不管大方小方,能治病的就是好方”。因为处方用药,犹带兵打仗,不是搞艺术、做学问,讲章法、程式、套路,而应根据具体病情特点处方用药。
我的体会,对疑难病的治疗尤战役的解决,只有靠陆、海、空集团军作战,才能毕其功于一役。否则,若采取游击战、运动战、麻雀战、地道战等战法则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毛泽东最重视的战法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是在敌我双方总兵力悬殊时必须采取的在局部造成相对优势从而歼敌的战略战术。说白了,就是三打一、五打一,甚至十打一,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拿单头,而不是PK、单挑!
喜欢足球的都知道,比赛双方均是十一个队员,但强队你怎么看他都是人多——进攻时敌方禁区、门前是强队的人多,防守时己方禁区、门前还是强队的人多。本来一样多的人怎么取胜?除技战术的因素外,就是在局部造成相对人数上的优势。这是取胜的关键。治病也是如此。
最后介绍下这个方子的来源。
青岛名老中医王冠群先师对疑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随师实习。其中,对冠心病的治疗尤有心得,常以《金匮》旋复花汤化裁治疗,效果十分理想。1993年在京进修期间,有幸跟随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北京中医大学教授、印会河前辈侍诊,更是受益无穷。其中印老对冠心病的治疗经验可谓独树一帜,尤其在贵重药如人参、西洋参、三七参等的使用上,在川芎等药物的用量上,若非艺高岂敢如此?
然若非亲自见过复诊的病人你也是无法了解印老的临床卓效的。记得一个来看胃病的老人,说起十年前请印老看冠心病的往事,似乎轻描淡写。原来他吃了印老的方子30余剂后病就好了,十年来冠心病一直未犯。笔者在两位前辈处方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组成了现在的欣心汤。那么,欣心汤疗效到底如何,请看下面典型病例。
典型病案——无须辨证的通用方
张某,男,55岁,干部,连云港。1986年春初诊:左胸部闷痛、心悸、汗出间作2年,几经检查未见异常,延请北京、南京等地中西名医会诊罔效。1986年初夏被人陷害锒铛入狱,被关期间经常发作。因在狱中难以诊视,只好在王老的方子上加了些疏肝镇静的药,开了30剂。因处特殊环境,汤剂服用不便,遂配制成丸剂送入狱中服用。三月后,平反昭雪,丸药服完,心病若失:自服药后心脏病一直未发。随访至今,身体尚健康,心脏良好。
本例不是别人,是我的一个本家二叔。山东人的本性,豪爽耿直且粗,军人出身的缘故更是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不经意间种下祸患也是必然。好在政府清明,终获无罪。二叔有难且病,尽管我刚刚毕业不久经验不足,但为了二叔的身体健康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立即处方、配药、送药,结果却出奇的好。
徐某某,女,60岁,农行干部,临沂。1999年11月初诊:胸闷、胸疼、气短、动则加剧,间作5年,多于冬季发作,自述一点力气也没有。曾看过西医,做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性表现。予丹参片、潘生丁等治疗效果不明显。
初诊形颇丰,面黎黑,声低怯,胸闷憋,易汗出,偶胸痛,舌质紫暗苔白根腻,脉涩无力,证属心气亏虚,痰淤痹阻,心脉不畅。
服用欣心汤七剂后,复诊诉药后大便稀,日2行,无腹痛等不适,胸痛未作,胸闷已缓,身体有力,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原方七剂。后服用本方30余剂,多年顽疾若失。后偶有不适,服用本方五、七剂而缓解。
周某某,女,56岁,私企业主,宁海。2004年10月初诊:胸闷胸疼、气短乏力,劳则加剧,间作3年,每于冬季发作。曾看过西医,做心电图示:未发现异常。予丹参滴丸、潘生丁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初诊体瘦弱,声低,胸闷痛,舌质暗苔白,脉涩无力,证属心气亏虚,痰淤痹阻,心脉不畅。
服用欣心汤七剂后复诊,胸痛未作,胸闷已缓,身轻有力,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原方七剂。后服用本方50余剂,3年顽疾若失。随访至今,病未发。
本方用于多人,反映良好,可谓是一张通用方,介绍此方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