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琴 ‖“紫芸轩”是“怡红院”吗?——与朱淡文先生商榷
“紫芸轩”是“怡红院”吗?
——与朱淡文先生商榷
芹梦轩(张桂琴)
在读者的印象里,贾宝玉曾居住在“绛芸轩”,且自号“绛洞花王”(从李纨口中得知)。听到李纨提及他的这一绰号后,贾宝玉忙声称是自己小时候干的事儿,可知“绛芸轩”应该是他搬入大观园之前的住所。搬进大观园后,居住在“怡红院”,和“潇湘馆”遥遥相对。在海棠诗社里,贾宝玉的雅号是“怡红公子”。
然而,在《红楼梦》第一回的批语里,却出现了两处“紫芸轩”。
第一处文字: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经过锻炼之后通了灵性。听到一僧一道谈论红尘中荣华富贵,不禁动了凡心,再三苦求僧道带其进入红尘。那僧那道禁不住哀求,便同意了。
那僧便念咒书符,大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那僧托于掌上,笑道:“形体倒也是个宝物了!还只没有实在的好处,须得再镌上数字,使人一见便知是奇物方妙。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
“昌明隆盛之邦”,甲戌本侧批:伏长安大都;“诗礼簪缨之族”甲戌本侧批:伏荣国府;“花柳繁华地”处,甲戌本侧有批语:“伏大观园”;“温柔富贵乡”处,甲戌本有批语:伏紫芸轩。(蒙府本、戚序本和梦序本为“紫芝轩”)
第二处文字:跛足道人口中念叨《好了歌》,甄士隐听了以后,不禁悟了。并将《好了歌》解注了出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本侧的批语是:宁、荣未有之先;“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本侧批语是:宁、荣既败之后;“蛛丝儿结满雕梁”,甲戌本侧批是:潇湘馆、紫芸轩等处。
“紫”和“绛”,字形相去甚远,如果出现一次,尚可勉强理解成是传抄过程中的笔误所致,出现两次,就很难用“笔误”来解释了。
朱淡文先生的推测是:有可能在《风月宝鉴》或明义所见《红楼梦》旧稿中,贾宝玉之居室原名“紫芝轩”或“绛芝轩”(按:吴方言中芝、珠同音),以表现贾宝玉儿时对绛珠仙草的朦胧记忆,这与第三回宝黛第一次见面就触发了心灵惊悸出于同一构思。后来作者恐此意过于显露,又将它改为“紫芸轩”,第五次增删稿《石头记》中才写成“绛芸轩”。绛芝轩,紫芝轩、紫芸轩三名均仅见于脂评而不见于正文,证实在作者最后定稿中它们已经改去。脂砚斋和畸笏叟则因熟知作者创作过程,见过旧稿,故有可能在批语中仍沿用旧称,以至数名并出。(朱淡文:《〈红楼梦〉版本研究札记》,《上海师范大学》1992年第4期,第100——101页。)
朱先生认为,“紫芸轩”是旧稿中“贾宝玉之居室原名”,是小说最早为贾宝玉住所起的名字,后来改为“绛芸轩”。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一回,“紫芸轩”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继大观园之后,第二次是和“潇湘馆”并列。以上两点足以说明,“紫芸轩”当是“怡红院”最初的名字,经过几次增删之后才最终定名“怡红院”的。“紫芸轩”和“绛芸轩”虽然仅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绛芸轩”在大观园外,“紫芸轩”在大观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