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锁钥西北的天下雄关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嘉峪关的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东接酒泉、西通玉门、北倚黑山、南望祁连山,由关城向南北两翼伸出长城,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素有“天下第一雄关”、“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重要军事要塞。嘉峪关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择这里建关城。
但明王朝在这里建关却并不是件值得荣耀的事,早在汉代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设立了河西走廊四郡,把西北边界推至敦煌以西的玉门关、阳关一带,这个局面维持到唐代,故唐人有“春风不渡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咏叹。
而碾转到了明代,朝廷已无力西顾。嘉峪关的建立,放弃了关城以西包括敦煌在内的大片土地,使边界往东收缩。从此,名贯东西的“丝绸之路”就此荒废。此后,明王朝干脆关闭了嘉峪关,断绝与西域的往来,嘉峪关成为明王朝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见证。
在嘉峪关关城外面,有一片湖,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九眼泉”,在单个数字中,九是最大的一个,九又与久谐音,故名九眼泉,取其泉眼众多、长流不息之意。九眼泉是古肃州八景之一,古称“峪泉活水”。
九眼泉边长满了青草,景色之美让人惊叹,水中还依稀可以看到城墙的倒影。嘉峪关的诞生也与九眼泉有着极深的历史渊源,征虏大将军冯胜率军西征时,见这片中间狭窄、易守难攻之地有一汪清泉,足够人蓄补给,遂破土动工筑关设防,建成了闻名中外的嘉峪关。
踱近关下,抬头仰望近在咫尺的嘉峪关城楼时,关城的城墙高达十多米,给人一种固若金汤的感觉,我不禁为嘉峪关恢弘的气势所折服。整个嘉峪关由内城、瓮城、罗城、三座高台楼阁和城壕、长城烽燧以及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其防御严密,气势雄浑,蔚为壮观。
此时的我完全被嘉峪关雄浑的气势震撼了,正所谓“冈峦重叠戴雄关,关势峥嵘宵汉间”,那是怎样的一种巍峨和雄浑,而在这无边的冷漠苍凉和凛冽的寒风中,更平添了一份沧桑,一份粗犷抑或还有一份坚毅。
进入关城之内,塞外的凉风从我的耳边刮过,空荡的关城更显得幽深肃穆,我仿佛看到旌旗飒展,剑戟铿鸣,兵刃甲胄。不觉间走出了关门,望着关外那片寥阔苍茫的大漠荒土,不禁心生感慨,这里的金戈铁马虽已灰飞烟灭,但热血好汉仍浩气长存。
城楼上方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块有些斑驳陈旧的牌匾,上书“天下第一雄关”,为这份雄伟和壮丽做了最好的注释。沿台阶直上城墙,我更被眼前的那份气势恢宏所深深折服,但见一座庞大而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尽现眼前。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十多公里宽的峡谷地带,又与峡谷南部的讨赖河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其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不愧为“天下第一雄关”。
站在宽阔的城墙上极目远眺,视线可达数十公里以外,但见天高云淡、雪山隐隐、戈壁茫茫,塞上风光尽收眼底。远处长城及烽火台的逶迤延展,还有那绵延峦嶂的祁连山脉,近有城关上耸立的伟岸城楼,以及檐廊相接的四隅角楼、敌楼、箭楼。
关城之外看不到飞鸟,也没有绿草,一派空旷辽远的萧瑟,我这才体会到戈壁瀚海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瑰丽景象,无怪乎清代林则徐在登上嘉峪关后感叹“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
在这里可依稀感到金戈铁马时代的痕迹,城关内跌宕起伏,纵横交错,但是一迈出城关,风沙呼啸而下,遍地黄土飞扬,一城墙之隔,西部大漠风沙的征兆跃入眼帘。在明朝时期,嘉峪关一带是有名的古战场,吐鲁番军队多次侵入嘉峪关,围攻肃州,掠夺人口和财物。
面对吐鲁番的进攻,明王朝决定闭关锁国,放弃嘉峪关外的土地。嘉峪关以西是一片戈壁沙漠,凄楚荒凉。古时人们都认为出嘉峪关便吉凶难卜,一旦离关西行,便有生死离别之感。这才有了“一出嘉峪关,两眼泪不干”的谚语,道出了当时出关者的悲伤心情。
嘉峪关是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他的布局是根据战争防御需要设计的,非常严谨和周密。嘉峪关关城本身有两层城池,即内城和瓮城。内城是整个关城的中心位置,内城的城墙上角楼、敌楼、箭楼巍然鹤立。
内城的西门上刻“柔远”二字,意为对关外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以安抚边远地区,实现长治久安的方略。东门上题有“光化”二字,意为皇恩浩荡,普照大地,教化各族民众。两道城门之上建有“光化楼”和“柔远楼”。
在两座城门外各有一座瓮城,瓮城城门不与内城城门直通,这样就避免了当所有城门打开时内城被一眼望穿,暴露无遗。当敌人攻入瓮城后,四面城墙上的守军则可对敌人形成瓮中捉鳖之势,对入侵者给予较大的杀伤。
关城的西面还设有罗城,罗城上建有嘉峪关关楼。罗城是守卫嘉峪关的第一道防线,罗城两侧各有警戒用的箭楼。在过去罗城与瓮城有天桥相连,以便于守军调动。若敌军攻上罗城,守军可从天桥退守内城,并拆除天桥,关闭内城城门。
在嘉峪关建筑群的东西中轴线上,三座歇山顶式的城楼一线排开,在阳光的照耀下,巍然对峙,蔚为壮观。为首一座就是罗城上的嘉峪关门楼,关楼巍巍耸,雕梁画栋、飞檐如翼。城楼两边由城墙连接,建筑相当考究,它的精致是我看到的其他城池所无法比拟的。
嘉峪关正门以西数百米的戈壁滩上,建有一座碑亭,亭内树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天下雄关”四个大字。这是清朝嘉庆年间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留下永恒的纪念。
嘉峪关的光化门有文昌阁、关帝庙、戏台等建筑。关帝庙是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出来的。庙内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还设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刀房和马房内设有关羽使用的兵器、马匹。
在关帝庙的对面有一戏台,这戏台是清代乾隆年间游击将军袋什衣修建的,是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一扇绘制着八仙图案的木制屏风分隔前后台,顶部则为八卦图,两侧为一组风情壁画。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有红色漆柱形成回廊。墙的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有山水人物彩画。此阁在明清时是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在清代末年是文官办公的地方。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也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的枢纽机关。游击将军府前院是办公场所,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
嘉峪关西门外罗城拐角的地方有一块石头,这是肃州八景之一的“击石燕鸣”。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飞出关外,日暮归巢时,雌燕刚飞进城,关门就闭上了,雄燕不能入关,就悲鸣着触墙而死,雌燕因思念伴侣,终日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
雌燕死后其灵魂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于是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每当将军出关征战时,将军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
其实,这是罗城建筑及其布局产生的一种奇异效果。罗城的城墙下大上小,形成一个向天开放的天然喇叭,越到拐角处,这种喇叭的形状越是突出。加上城墙完整,城砖质量高,声音反射强,在拐角处以石相击,便可以听到这种奇妙的声音。
光化门和柔远门北侧,各有一条登城马道,顺马道可以登上内城城墙。在这里我知道了“山羊驮砖”的故事。在建造嘉峪关城时,用砖数量非常多,而城砖是从数十公里外烧制的,当时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
由于城墙高大,城墙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每天送上城的砖供不应求,严重影响了建造工程。一个放羊的孩子看到这个情景,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山羊驮着砖轻巧的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运上了城墙。
轻轻的触摸着古老的城砖,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嘉峪关的雄壮让人壮怀激烈,而嘉峪关的苍凉又使人黯然神伤。两种有如冰与火的感觉激荡胸臆,迸发无限发古幽思之情。六百多年离合悲欢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映在它古老的青砖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