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岁去北极8岁环游世界,孩子爸说:学区房不是必需品,冒险才是
有人说,我们不得不选择鸡血,因为这就是大环境,这就是竞争,这就是人生,别人都这样,你不给孩子报班,孩子就落后了,他就考不上好学校、找不到好工作,很难拥有好的人生。
但是偏偏有个杭州男孩的老爸不信这套,他坚决不买学区房,假期从来不送孩子去补习班,而是带着孩子天南海北到处玩。
他难道不知道这个社会是竞争的吗?他不怕孩子落后、阶层跌落吗?
他这么带孩子,难道家里就没人反对吗?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
2020年,我们被内卷、鸡娃、小镇做题家这些关键词包围,在2020年告别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也跟这些吸睛的名词告别呢?
这一年里,为了让大家看到不同的人生,我们报道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和观点:熊亮、周轶君、李蕾、华东……今天我们给大家献上的,是一个用双脚去丈量世界的人,比多数人拥有更开阔视野的人。
他叫徐承华,圈里人都叫他老极。
老极是一个环球旅行家、纪录片导演,他去过全世界五六十个国家,用镜头记录当地人的生活,当爹之后,继续带老婆孩子去旅行,儿子辛巴两岁多的时候就出发去北极。
当他看过一千种不同的人生之后,他的眼界是不同的,对教育的思考也是不同的。
或许我们对教育也有过很多思考,但是因为我们自己的经历太单一,身边百分八九十的人都是这么活的,我们永远都在一条胡同里想,认为教育就那么十种可能性。
而在老极眼里,教育却有一百种不同的可能性。
我们跟老极开玩笑说,有你这样的老爸,你儿子想去学奥数都学不上。在老极的纪录片《辛巴奇遇记》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为什么要带孩子去真实的世界里学习,而不是在课堂里呆着?
当一个真实的世界向你展开的时候,你就不会把自己局限在“好学校——好工作——好人生”的逻辑里,只有我们自以为所有人都是这么长大的时候,才会认为只有这个逻辑是通的。
老极选择把他的第一次个人教育类专访留给了童书妈妈,他说,他的朋友圈里有几百个朋友关注我们,他知道,我们在教育理念上,都是志同道合的同路人。
以下是老极的自述。
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户外梦、骑士梦
我相信,每个男人都有一个户外梦、骑士梦,想要去未知的世界探险、徒步看世界,骑着摩托车走天涯。只不过大多数人的梦想都被时间和现实磨平了。
我的旅行梦想是小时候从家里开始的,我的父亲是东北的一位地理老师,是一个爱思考有质疑精神的人,家里四面墙壁都是地图,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想去地图上的这些地方看看。
大学时我读的是艺术专业,离开学校的时候,同学们都在讲接下来的梦想,有的人想留在北京迎娶白富美,有的人想成就一番惊天的大事业,而那个时候,我觉得去实现旅行梦的时间到了,可以真真正正的踏踏实实的走出旅行这一步。
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脑袋里装的都是神圣的雪山碧海,但是没有钱,我揣着我的全部家当——兜里仅有的4000元钱,穿着一套240元买来的冲锋衣,拖着一个装满廉价压缩食品和塑料水壶的小行李车就出发了。
▲徒步途中,我遇到一群修铁路的工人,因为送饭车司机的提前告知,他们知道有个徒步的家伙会路过这里,早就在这里等候着,送了我一大包吃的。这么多年的旅行经历告诉我,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善良的。
当时的拉萨也是一批文艺青年的大本营,就像现在年轻人流行做直播一样,当年搞文学艺术的人,都喜欢去拉萨,比如大冰、赵雷,我们都是同一批在拉萨的文艺青年。
我徒步到拉萨之后,在当地生活了两年,跟老师学习画画,拿着相机给朝圣的人拍照,把相片卖给他们,还开了个淘宝店卖拉萨工艺品,以此维持生计。
岳父大人说:
你还不如去当个保安
在后来旅行的路上,我遇到了我的太太,她是一名制图工程师,她大多数时间都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边拼命工作边扳手指攒着假期,想要去远方看看。我总是在她假期的时候,陪她一起潜水、登山,日子简单而快乐。
但是谈婚论嫁的时候,我那个曾经当过兵的岳父大人却觉得,我把她女儿骗了。那个时候我在西部给人做探险向导,带人去人迹罕至的地方爬雪山,也自己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岳父觉得我把工作放在西部的大野外是天大的不靠谱,何况我们不买房子,不生孩子,根本就是离经叛道。
岳父说:你就是去当个保安也好啊!当然,最好是能去考个公务员。
我能理解他做父亲的心情,但我和太太想的是,首先,买房并不是生活必需品,一旦陷入到那种还着贷款、怕丢工作的固定生活模式后,想自由地转身就很难了。虽然之后房价翻了几番,可再多的钱也换不回多年在旅途中的快乐时光,何况钱花在行万里的路上,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巨大的改变,我还自拍了两部热播的纪录片,写了一本书,这不也是收获吗?
其次是孩子,我们当年不想要孩子,并不是不喜欢孩子,而是觉得现在孩子学习压力巨大,妈妈熬成了老妈子,爸爸成了提款机,这怎么能不让人生畏? 后来太太意外怀孕的时候,我脑子里仿佛有一万头神兽呼啸而过。
我们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拆二代,我们只是不愿意追波逐流。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大家的根本区别就是选择不同,得失注定不同。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明天遥不可及,今天最真实。
别让孩子做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
童年就是用来玩的
我和妻子都太爱玩了,当我们俩兴致冲冲在新疆完成中国人的首次额尔齐斯河漂流、回到上海的时候,医生说:恭喜你们,怀孕了!而且已经两个多月了。
当时我们辗转难眠、思前想后,觉得这是一个坚强的小生命,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那就应该顺其自然把他生下来。
等儿子辛巴一点点长大的时候,我也不得不面对我们以前担心的问题:有了孩子之后,必须要去权衡家庭责任和自我实现。
我对太太说:我绝对不是那种有了孩子之后,就放弃我一切的生活、放弃我原来的爱好、放弃梦想的人,而且我一直都认为家庭的核心是在个人的身上,我这一辈子要完成什么梦想,我要活得健健康康、开开心心的。
但是我也不愿意错过孩子的成长,既然做了父亲,就要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在辛巴十个月的时候,我就背着辛巴去爬山了,他从小跟我去爬了不少山。
辛巴两岁半的时候,说他的梦想是去北极看看,我们就准备带辛巴去实现他的梦想,当时两边老人都不同意,很担心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对我们说:要去你们自己去,别折腾我孙子。
除了老人之外,我们带着孩子全世界旅游的想法,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反对的声音:孩子太小,现在也记不住任何东西,玩了也白玩,生病了怎么办?
但是我们认为,应该让孩子到真实的世界里去成长和学习,而不是把他困在家里、教室里。
▲辛巴一家在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
哪有一个孩子喜欢憋在家里?哪有一个孩子喜欢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孩子之所以宅在家里玩手机玩电脑,是因为他没有其他地方可以玩,没有有趣的东西能把孩子的精力释放出去。
每个孩子都希望用自己的双手去真实地感受世界。
几岁的时候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认知阶段,大多数孩子从电视和绘本上去看这个世界,学习词语,有的家长还给孩子买了不少词汇书,孩子知道有大象、流星雨、北极光等,但是如果能在路上,用双手真实地触碰,用双眼好好去看看这个美丽的星球,那一切美好的体验都会在孩子的心理生根发芽。
▲辛巴在南极看企鹅。
辛巴到了快上小学的年龄,身边有不少上海、杭州朋友都把孩子送去机构学习,我们依然是带着辛巴到处去旅游。不可否认,在机构里,孩子能够学习到很多概念,很多看上去有用的东西,但是,我们却不会选择这么做。
如果做什么都为了有用的概念,生生地把孩子的童年快乐给剥夺了,孩子不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吗?
大自然才是最好的课本,辛巴在一段段的旅行中,感知着自然万物,也学会了越来越多的词语。鲨鱼、象龟、羊驼、火烈鸟、北极光、热气球、食人鱼、驯鹿……这些词语都是有生命的,都是辛巴实实在在用看到、体验到的,它们已经成为了辛巴心灵深处最鲜活的东西。
▲去土耳其坐热气球,拥抱天空之城。
▲在亚马逊钓传说中的恶魔食人鱼。
▲在极光中许下他的“100个愿望”。
老极版高级鸡娃:
我的教育观
我的教育观是:希望孩子可以拥有开阔的视野、坚毅的体魄和富足的心灵。
开阔的视野
我们去到了几十个国家旅游、见到不同的文化,孩子见了很多,他才知道他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他看到了那么多种族,看到了世界上那么多辉煌的地方、贫瘠的地方,还有战后的土地,他看到了人们如何和平相处,看完之后他的内心是有感受的。孩子见多了,内心就容易平和、就能够懂得尊重,他会放下架子,不会狂妄自大。
▲辛巴进入战区,位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中间的城市废墟,看到曾经辉煌的文明被战火摧毁,留下流离失所的老人和孤儿。
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见过了这么国家、这么多民族、这么多人生,才能发自内心的懂得尊重当地的文化,理解不同的人。
▲辛巴和藏族小朋友一起玩耍。
我还带他去看不同的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画家、探险家,让他看到真实的工作是什么样的,这样他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有内驱力。
▲辛巴现在的梦想是成为摄影师,他还向我借了5000块钱买相机。
我带他去青藏高原旅行的时候,找到看着辛巴长大的师傅,中国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他带辛巴深入山区,去给野生动物拍照。
我曾告诉辛巴,就是这样一位谦和低调的摄影师,在猎杀者的枪林弹雨之下进入可可西里,把一场惊天骇世的血腥屠杀公之于众,唤起了整个社会对藏羚羊的关注。
▲奚志农毕生致力于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念,他说:如果不是看到藏羚羊被活着剥皮的血淋淋的照片,不会有人相信这里发生了什么。
奚志农对辛巴说:没有一个人不吃一口野生动物的肉会饿死,没有任何一个人不穿野生动物的皮毛会冻死,所以,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消费野生动物。
▲在野外摄影时,奚志农对辛巴说:中国有很多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野生动物,藏羚羊、金丝猴、雪豹,这次师傅带你好好去拍摄这些野生动物。
在四川西部漂流时,我们遇到了天天在这里漂流的河流探险家:王冰。王冰少了三根手指,为了能够漂流,取了脚趾的骨头,接在手上,有了可以抓握皮划艇的关节。
▲王冰是中国最厉害的漂流者之一,从黄河的源头划到了黄河的尾巴,漂了4000多公里。冰叔说,这叫河流旅行,这些河流都非常非常有意思,有非常多的故事。我们去探险,不是要去征服自然,而是要去探知自我。
▲辛巴问冰叔,你有没有遇到什么惊险的事情?冰叔说,有惊险的时候,但我并不害怕,因为我知道有一个团队在后面保护我,有他们给我兜底,我才敢去冒险。
我相信,这样的经历和体验对于孩子的意义,比给孩子报培训班,来得有意义得多。
坚毅的体魄
辛巴是我和太太在非洲旅行时意外怀上的,所以给他起名叫辛巴,因为希望孩子像狮子王一样健壮,也希望辛巴能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而不是娇生惯养出来的孩子。
辛巴凌晨三点起来登雪山,对抗高原反应,一路支撑着孩子的,是要到山顶去跟妈妈和妹妹视频。
爬雪山之前,我问辛巴:你觉得坚持是什么?辛巴说:“我觉得坚持就是,只要你有一口气在,你就一定要完成你那个目标。”
辛巴在上海、大理都练习过骑马,到了青藏高原,可以和当地的孩子赛马、摔跤。他的感受是,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之后,依然坚持去做。
辛巴从小就练皮划艇,能对抗三级浪,是同龄小孩里水平比较高的,到了野外,他遇到大浪也会害怕,船翻了被捞上岸,第一句话是:我的彩虹糖呢?
我希望他不是一个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而是一个跟风浪搏斗过的孩子。
辛巴小学老师说,在学校,辛巴是穿得最少的孩子,别人都穿毛衣,他还穿短袖,他见了女孩子被男同学欺负,会出手去教训人,非常受孩子们的欢迎。
富足的心灵
富足的心灵其实就是懂得爱、懂得正义、关注世界、关怀他人、关注环保。
孩子能够对一件事是否正确做出判断,这才是孩子应该有的基础素质,而不是智力高不高,聪明不聪明。
一个心里有爱的孩子会茁壮成长,我不担心他会走错路。
未来是世界公民的时代,孩子必须要具备一些人与人、种族与种族之间沟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所谓的全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比如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人道主义等等。
▲辛巴对着相机一遍遍说:野生动物是我们的朋友。
在辛巴八岁时,我们去河流旅行的路上,漂到了一个西藏学校旁边,几个年纪和辛巴相仿的孩子,非常好奇,一直追着我们跑,辛巴赶紧下了船,跟着孩子们去了他们学校,一起踢球,玩得很开心。
但是进入人家教室里的时候,辛巴傻眼了,破旧的教室、恶劣的环境,贫瘠的物资,孩子们的鞋子就是破洞的,露出脚指头在外面。
辛巴就一个人躲到了墙角,沉默了半天,才问我:他们为什么什么都没有?
回去之后,我们找到了杭州的白马湖小学的校长,筹集到了孩子们捐赠的衣服,然后收了一批图书,带上物资,回到西藏的四川学校,给学校的孩子送去了衣服、搭上了踢球的球门,装上了篮球架,把旧仓库改造成了图书室,装上了书架、放上了图书,孩子们都很开心。
返程的时候,开车开了21个小时,全是西藏的路,凌晨八九点钟开到成都的机场,辛巴在身体上也很难受。我问辛巴感觉怎么样,他说我挺开心的,我帮助到别人,我感觉很幸福。
就这么一句话,我说值了,幸福就值了。
开阔的视野、坚毅的体魄、富足的心灵,我觉得都很重要,如果一定要三选一,我希望他做一个好人,人好是天分也是本能,是一切的基础。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做好人不易,但也最重要。
旅行的这一路,辛巴经历了很多,有很多让他好奇的事,也有挫折险阻,他虽然还小,但是他已经懂得了爱,懂得了坚强,懂得了作为一个男子汉,有责任去照顾和保护他的朋友们。
编者后记
在老极拍摄的纪录片里,所有人都能看到他们一家人发亮发光的时刻:有远见、敢想敢做的年轻夫妇、被养育得健康勇敢、眼中有光的孩子,大家却没看到他们走到这一路灰头土脸的时刻。
对于家境普通却想当艺术家的人,这一切都是老极靠自己的双脚一步步走来的,他的安全感和勇气并非与生俱来,也是在旅途中慢慢长起来的。
而老极拍摄的这些纪录片,也绝不是“炫富”,也并非“炫娃”,与他的前两部带孩子去南极北极的纪录片相比,他的最新纪录片《辛巴奇遇记》最吸引我们,因为它最接地气,让我们看到,不用去南极北极,就在国内,也大涨见识。
《辛巴奇遇记》记录的是老极带辛巴去中国西部地区的探险经历。老极说,中国西部地区是地貌最丰富的、最值得看的地区,这里有雪山、河流、峡谷、沙漠、草地,拥有无敌美景。
这部纪录片有五集,记录了辛巴在第三极里的探险,有爬雪山、有河流漂流,也有跟着摄影师去户外拍摄动植物。
从妈妈的角度,我看到了一个从人间走来的老极,他并非从天而降。因为辛巴的妹妹太小,妻子要在家照顾小妹妹,辛巴跟妈妈妹妹分别的时候会落泪;一个老爸自己带孩子出门,发现孩子丢三落四忘带了东西也会抓狂,在关键时刻鼓励孩子,连队友看了都开始自我反思,想带孩子去旅行。
我家里的两个孩子也都非常爱看这部片子,就像跟着辛巴深入西藏探险,对那个美丽而精彩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
对我而言,最震撼的是辛巴在第三极遇到的那些大咖老师出镜,我们或许没办法请奚志农来教自己的孩子,但是通过纪录片,孩子同样可以领略到他们的风采——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尽一己之力去保护大自然。他们或许没有流量,却能让孩子看到,做自己真正热爱的事,做到极致,就不仅仅是干一份糊口的工作,而是拥有了一个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使命。
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文学的故乡》《零零后》导演张同道这么评论这部纪录片:
我觉得这是一部教育的好片子,这才是教育,天天背书不叫教育,天天上课外班不叫教育。
孩子在12岁之前最强大的功能是他的感知能力,可是我们现在天天让孩子们去上这个班那个班,你现在花5个小时解决的问题,到他15岁,30分钟就能解决。而且这么干,孩子最擅长的器官全部被关闭。
知易行难,老极这才叫行动力。
END
本文由老极口述的采访稿编辑整理而成
撰文/编辑:Sis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