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六年,完成母亲遗命,被赞佐世之才,他的人生会一帆风顺吗?
对于一个混乱的时代来说,聪明人的数量永远比蠢人多,原因无他,蠢人都死的差不多了。当然聪明也是有等级的,也许想生存下来的你未必要成为最顶尖的那批人,只要比你身边的人聪明就可以,不过这种聪明其实在某些层面上未必就永远可以保证你高枕无忧。尤其是当它在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时,很可能从护身符变成催命符,关于这点,曹魏后期的大谋士刘晔,可能会给你一个想要的答案。
首先要声明一下,刘晔的这个“晔”字,念做“yè”,就好像荀彧经常变成“苟或”一样,经常会有人念成刘晔(hua),这种错误作为三国迷犯了的话还是容易被人群嘲的。言归正传,相比较于刘备那个带有迷惑色彩的皇叔身份,刘晔的出身显然要有底气多了,他是有据可考的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是正经的汉室宗亲。也就是因为这个身份,刘晔的童年生活要比刘备舒服得多,衣食无忧还有着良好的教育。不过这一切在刘晔七岁那年发生了变化,刘晔的母亲在这一年病死,临死之前她嘱托刘晔和他的哥哥刘涣,说刘晔的父亲有个仆人品行不端,为人险恶,有机会的话要除掉他以防留下祸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更何况是自己的母亲的临终遗言,刘晔把这件事记在了心底。
现在我们生活中能看到的七岁儿童,基本上都是那种最让人头痛的“熊孩子”,是每到一个地方就风卷残云、大肆破坏的混乱根源。但很显然刘晔并不是这样的熊孩子,或者毋宁说刘晔的早熟是让包括他父亲刘普在内的人都感到吃惊的可怕。七岁的刘晔将母亲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心底,而且能在生活中令他人完全觉察不出自己的异常,直到六年后,利用某个机会,刘晔将这个母亲遗命中的仆人突然杀掉,并且在刘普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情况下负荆请罪,一套组合拳下来,加上刘晔出色的演技和拿出母亲遗言说事,刘普最终不仅没有怪罪刘晔,反而非常高兴地对自己这个儿子另眼相看。
从这件事我们能看出什么呢?第一刘晔够韧,能把一件小事藏在心底多年不被任何人发觉,最终执行,而且当时的年龄只有七岁,这种忍耐力和自控力连很多大人都做不到。第二刘晔够狠,十三岁让你杀个人你试试,可能连杀鸡都怕。第三刘晔的心理素质MAX,杀完人后去跟亲爹请罪脸不红心不跳,这种优越到变态的应变能力,除了天赋异禀,很难有第二种解释。而这三种能力,也将在刘晔以后的人生中为他带来许多机会。
话分两头,东汉末年的乱世,皇族的身份说好听的是个保护伞,说不好听了就是大肥羊,很显然刘普并不能选择前者。跟同宗的刘焉刘表不太一样,刘普身上没有一官半职,更谈不上私人武装,那么摆在刘普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跑。年少的刘晔、刘涣就跟着父亲一起从中原逃到扬州避难,这个时候,一个多次在三国中出现并且有着惊鸿一瞥便画龙点睛作用的名士——许劭出场了。许劭这个人,最大的名气就是给曹操下了那句批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在刘晔身上,他也同样下了一句批语:佐世之才。啥意思呢?就是说刘晔是个能安定天下,由乱到治的人才,这个评价可以说相当高了,但是用在刘晔身上却是半对半错,对的一半是指刘晔本身的能力完全足够称得上这句话,但是错的则是刘晔之后的人生经历,并没有按照“佐世之才”这个剧本来走。
当然年少的刘晔可能会因为评价高兴一时,但是眼前的处境才是他真正要面对的,否则没有了生命这个1,后面多少0都是白搭,那么读者可能会问,既然避难来的扬州,说明扬州商业发达,人口稠密且管理有道,怎么会有危险和挑战呢?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作为汉帝国十三州中首屈一指的大州,扬州虽然在东汉末年没有遭到过外部势力或者军阀直接的威胁,但是本土的地区型割据势力也是烽火狼烟不断,尤其是当地的一些豪强更是嚣张跋扈到了极点,令人难以接受。而最典型的,就是一个叫郑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