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笔记||君子周急而不继富
导语
《论语》中有这么一则: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里,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有替他的母亲向老师孔子借粮。冉有违背老师的旨意,私自过给了粮食。孔子批评冉有做得不对,孔子当然不是心疼粮食。公西华能出使齐国,说明他衣食无忧,一个使臣怎么可能连自己的老母亲都养不起呢?既然如此,给他那么多粮食干什么?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君子周急二不济富”。我们对比一下前面讲的子夏。子夏吝啬,孔子宁可淋雨也不向他借伞,因为要顾全他的面子。子夏吝啬那是有原因的,他家里穷,穷人本来资源就少,很难大气。公西华则不一样,有官做,衣食无忧,养活老母亲没有问题。这种情况下,再给他那么多粮食就不合适。我们的爱心应该给那些最需要和最值得帮助的人,这就是孔子讲的“君子周急二不继富”。
慈善家和穷人的故事
小时候读过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情呢?有一户人家很穷,吃饭没有碗,也没有筷子。他们把饭装在破陶罐里,直接用手抓着吃。菩萨心肠的慈善家看到这样的场景,很心疼,本来很想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可是,慈善家出来一看,这家人的房前屋后是茂密的竹林,这种竹子非常适合做筷子。慈善家改变了主意,不再帮他们了。
故事讲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不是慈善家要出尔反尔,而是这样的人根本就不是穷,是懒。你有大片的竹林,为什么吃饭连筷子都没有?你不是没有资源,是自己不愿意动手。这种人怎么帮?如果说你家周围是光秃秃的山,寸草不生,那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不是这样,你有资源不利用,这怪不得别人。
君子周急而不继富,慈善家不帮他们是有道理的。
关于乞丐的故事
我小时候还读过两个关于乞丐的故事。
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老乞丐向人乞讨,有个人身上没有带钱,也没有其他的东西。他把老乞丐的手紧紧握住,说:“对不起,我今天什么都没带。”老乞丐高兴地说:“谢谢,今天你施舍给了我你的爱心。”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妇女在公路上乞讨。她的旁边摆着一张军人的遗像,还有一块写了字的牌子。原来,牌子上写的是,她的丈夫参军时牺牲了,自己双目失明,生活无依无靠。有个人觉得她很可怜,就在她旁边放了一枚硬币。那个妇女用“瞎”了的眼睛盯着硬币,赶紧捡起来,准确无误地投到旁边的碗里。给钱的这个人感到受骗了,为妇女悲哀,也为照片上的军人悲哀。妇女不瞎要装装瞎子,骗取大家的同情心;军人应该保家卫国,本来是很崇高的,这个军人却帮助妇女行骗。
我们的老师当年讲这两个故事时就是这么说的,遇到第一种乞丐,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哪怕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遇到第二种乞丐,我们则不能帮助,这样的人有劳动能力,却到处行骗。尤其是那个配合妇女行骗的军人,他玷污了军人的荣誉。一个妇女她不能自食其力吗?你为什么帮助她行骗?我们都知道,如今社会上的那些假乞丐,他们根本就不缺钱,不值得大家去施舍。
君子周急而不继富,我们对于乞丐也要区别对待。
总结
君子周急而不继富,我们的爱心应该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我们应该帮助有困难的人可放入困难,而不是让富有的人更加富有。
作者简介
李灿,生于1987年8月。湖北竹山人,祖籍湖北英山。十堰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多发表在《演讲与口才》《堵河》《交通文化》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