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翠烟台山》:世态百相观井路
世态百相观井路
作者:孟丰敏
清朝时,观音井的路有多窄呢?在当年的传教士笔下,它和三坊七巷的坊巷差不多,只能容两个身材瘦小的人通过。如果我用一个电影画面来讲述它当年的情景,就是这样的:
路弯弯的,狭隘而悠长,那映出天色和水光的青石板路,像末代皇帝的歌谣。这青石板的路毫不寂寞,不久,这路上挤满了各种各样的华人和洋人。像一幅线描画,一个摊贩、一顶轿子、一个挑夫……一点点地把这路的空间慢慢地全部填满了。忽然,一个女人从屋里泼出一盆清水,打湿了路面。湿滑的路面映照着两边高高的木板房。木板房的一楼无一例外都是店铺。店铺很简单,迎街摆放一个一尺多宽、四尺高的大木柜。木柜旁留下一人行的通道。木柜外面,通常店家还要摆放点什么来伸展商店空间,挤占街道。木柜上面是几块活动木板组合的墙,早晨把木板取下来,晚上再按编号安装好。木板用几年就变得黝黑了,在深而狭窄的石板街上,显得很脏。
然而这里是那么热闹,制作雕像、灯具、橱柜、木箱、金箔、皮鞋,还有做油漆、制革、做裁缝,卖杂货的、开药店和书店的,街上琳琅满目。金匠银匠的宝物金光闪烁时,伞匠打开木骨架挡住,弹棉花的便噼里啪啦地奏出这里的主旋律,玉石切割匠对着阳光下的寿山石笑着,对铺的雕刻匠在小小的田黄印章上仔细雕琢着,不远处的画斋里有艺术家在欣赏装裱匠铺展的一幅水墨画。各种手工艺匠人和五花八门的商品、奢侈品集中在这条路上,让人眼花缭乱,为烟台山的洋人和华人的生活提供了充足的必需品。
午后,西洋大提琴弦低沉地划过暴雨前的天空,那些疲惫不堪的轿夫正扛着笨重的轿子穿街过巷,偏偏前面有一顶轿子迎面走来。同样无精打采的两个轿夫在这里相遇了。他们左躲右闪也无法擦肩交错而过。这骤变的午后天空大雨倾盆而下,还有街边屋顶的雨水像女人泼水一样,直接倾泻在轿顶上,淋得轿子内外的人一片叫苦声。其中一顶轿子只好退步,躲避到旁边石头台阶上,让其先过。谁知他一后退,就踢翻了路上的小炉灶。运送货物的挑工肩挑手提着笨重的货物,直着扁担正走来,来不及避开,和轿夫前后撞到一起,损毁了担子里的东西。跟在挑工身后穿着长衫的斯文男人,气得举起竹骨扇子狠狠敲打轿夫的头。轿夫扛着轿子往前走,没得反抗。这男人一路跟着轿夫,不断用扇子敲打他的头,仿佛这样便能挽回货物的损失费。
走了不多远到了街头,那天空竟很快放晴了,阳光又照耀着逼仄的道路,重新显示出生机来。路边小食摊里热腾腾的包子在蒸笼里引诱着饥肠辘辘的过路人,似乎比茶馆、酒家、饭店更惹人注意。一个鸦片鬼和赌棍从洋人身旁走过,打着哈欠,和打这里经过的优哉游哉的清闲和尚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尚们一脸的对世俗的漠不关心,而赌棍却目光炯炯地盯着可怜摊贩手上的一点钱。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人,匆忙穿过街道,推开了和尚,和尚撞开了那企图抢劫的赌棍。赌棍脚一滑,一屁股坐到了一个戴木枷的囚犯身旁。此时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在抑扬顿挫地说着有趣故事,听众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条青石板路究竟有多长?从晚清走到民国,大概花了近五十年的时间。1861年闽海关设在泛船浦后,怡和洋行作为洋行之王,其高管都是英国驻福州的领事商人,随即在海关隔壁购地建设怡和洋行的福州分行。而天祥洋行也在观井路12号到13号兴建了一座写字楼作为上海天祥公司的分公司,还有双层仓库和单层仓库各一座。当时他们的业务主要是经营糖、烟、酒、茶等进出口商品。
很快许多洋行跟着怡和洋行搬到泛船浦。后来闽海关年年换洋税务司,闽海关的建筑也就年年增加,而洋行区域也从海关埕沿闽江一路向西延伸,先后开发、修建了泛船浦前街、观海路、观井路、塔亭路,至1882年形成了“银行一条街”,再往乐群路发展到桃花山、公园路,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新贵生活圈。万国建筑群片区就这样形成了。
民国终于到来了,许多洋人逐渐退出了烟台山。半的烟台山洋行开始减少,中国银行和本地商人的银行开始增加。这时,清末洋行堆积的沿江片区观音井重新开发,那条著名的青石板商业街,开始拓宽成水泥路。
1928年,从解放大桥南段即江南桥头到观音井的路,因路北有观音亭、观音井而得名观井路。这是仓山第一条水泥马路,后打通大岭顶路接上藤路。如今,观井路西起解放大桥,中交梅坞路,东通观海路、上藤路,长417米,道宽9米。
当时位于观音井的大洋行,通常建两座楼,临江的楼房是茶叶仓库,后面再盖一栋住宅兼办公的大楼。有些洋行没有自己的仓库,就向闽海关或其他洋行租仓库。洋行多了,福州茶叶输出不仅年年上升,而且始终占全国茶叶输出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居全国茶叶输出的首位。但是在烟台山开设的许多茶行、茶栈多数是外国洋行开办,比如有琉球开设的“太吉茶栈”,日本的“春记茶行”,美国的“太茂茶行”。
观井路和观海路既然是洋行扎堆的地方,三百六十行就在此地应运而生了。那时福州商业贸易的兴盛还表现在街市经济的繁荣发达。从泛船浦前街、观海路、观井路到塔亭路形成的商业街,街上建筑多是洋楼。观井路是仓山区经营百货、布匹、五金、糕饼的商业街。
美以美会的传教士怀礼著文说:“这里也可看见作画的、制灯的、做橱柜的、木匠、做大柜子的、旋工、制革的、鞋匠、裁缝、做金箔的、做伞的、弹棉花的、卖杂货的、石匠、雕刻工、油漆匠等,都在众目睽睽下完成他们的作品”。
当年百科全书式的传教士的文字,十分详细地见证了晚清时期烟台山的百业发展情况,可见福州手工业的发达程度。当时在烟台山港口进出口的货物多得令人瞠目结舌,闽海关建立前,不同行业都有相关的报关行。最繁华的观井路并不宽阔,街道两边挤满了这些各式各样的商店,几乎应有尽有。比如肉店、鱼摊,用船从山东运来风干的羊腿、蒌叶坚果、海蛞蝓(海螺)等奢侈品。这些食物今天听来稀疏平常,当时却是只供给洋人食用的美味。除了肉店和鱼摊,观井路上还有很多的茶叶店、米铺、珍品店、古董店、瓷器店、丝绸店、假花店、灯笼店、书店。可见当时烟台山之繁华,胜似小香港了。因此,当年属于十邑闽都的屏南县的双溪镇,那座一度繁华的经济重镇有一条街道,和观井路一样狭小、一样的格局,甚至沿街店铺的木柜台也是四尺高,墙面也是活动木板墙。可见观井路在十邑闽都的知名度。
对于老街,我更喜欢回味当年的美食。听说观井路曾有一家叫顺记蟛蜞酥的店,卖的蟛蜞酥是用新鲜嫩口的蟛蜞(小螃蟹)制作的,口味特别鲜美,是福州传统美味小吃,便于思乡的海外华侨携带出国,作为米饭佐食。如今,因为小吃品种丰富了,蟛蜞产量也少了,在福州街头不再有了,但我幼年曾吃过,真的美味,希望在烟台山的小吃店里还有。
当年观井路还有一种特殊行业,叫水果行。当时流传闽江两岸名胜古迹歌谣:“闽江两岸出产水果,一年四季出产毛停。”水果行,多么普通又普遍的行业。今人听起来觉得好笑,却不知当年只有洋人喜欢饭后吃水果。不仅闽江两岸出产水果,仓山建新镇和螺洲主要盛产瓜果,洋人聚居在此后,就出现了整个福州唯一的特殊行业“水果行”。夏天到鼓岭避暑的洋人,由水果行请雇工肩挑水果上山。其中一个雇工觉得挑工活太辛苦,发现洋人喜欢吃糕点,有幸看到洋人师傅制作西式糕点的过程,于是依葫芦花样,在观井路开设了一家著名的兴隆西饼店。除了糕点,店里还有一种兴隆咖喱牛肉饺是老福州的名吃。
观井路上诞生了许多福州第一。绸布庄当时有20多家,最著名的是1921年商人郑英祺、林宏发开办的元昌绸布庄,主营苏广绸布。这绸布庄载入历史的原因是楼高4层,装有升降电梯,是福州首家使用电梯的商店。但是苏广绸布当时受到洋布的挤压,1929年就停业了。如今夏天女性的裙子布料中多数采用雪纺(乔其纱),雪纺也是桑蚕丝的一种。乔其纱的名字源于英国,当时英国人进口了桑蚕丝后,经过加工,变成真丝乔其纱、人造丝乔其纱、涤丝乔其纱,再倒回来卖给中国人。那时使用洋货是一种潮流,如今大家学聪明了,最好的丝织品当然还是桑蚕丝原料。记得母亲最喜欢桑蚕丝中的香云纱,说过去福州富贵人家的女人都穿香云纱,所以母亲一直有香云纱情结,只要能穿上美丽的香云纱,就觉得自己过得很体面很幸福。母亲对桑蚕丝的爱也影响了我,我便也只爱桑蚕丝的衣裳。或许,“丝城”福州的女人永远都是桑蚕丝迷。
观井路源于观音井,观音井则因观音堂于元初被官府强拆,民间自发捐建。2012年5月,“文革”期间被掩埋的观音井被附井居民老洪用铁锹敲土时找到。井里的井水依然清澈甘甜。据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观音诞”,仍有信众保持瞻观音井和向闽江放生鱼鳖的习俗。(本文节选自《流翠烟台山》)
孟丰敏主笔或主编的福州文化书籍:
(2016年出版)《流翠烟台山》:述说仓山历史、名人和园庐故事,也是简单反映福州近代史的形成原因,目的是探讨近代中国是如何被强力推入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浪潮里。当世界各国为发展本国经济,在海外到处掠夺资源时,福州在中国沿海、战争前线扮演了怎样的一种角色?为何有十七国领事馆设立在福州?那么多洋行在福州争什么?
2015年度福州市文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2020年出版)《乡愁里的福州》:讲述福州对外贸易、交流史,重点是介绍福州的琉球遗迹,也探讨了明清的中日琉关系。
2018年度福州市文艺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琼花点绛马厂街》:述说马厂街的园庐故事(2020年铅印)
由仓山区组织部指导,对湖街道党校主办
《仓山红色记忆》:介绍仓山境内著名建筑和人物故事(2019年铅印)
由仓山区组织部主办。
欢迎到孔夫子旧书网,向美禅文化工作室购买自费出版的《流翠烟台山》和《乡愁里的福州》,购书支持个人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