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胰岛素血糖仍然高?可能存在4个错误
胰岛素是有力的降糖武器,然而,有些糖友用了胰岛素,血糖仍然控制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
案例1
赵大爷
2型糖友,因为餐后血糖总是高,医生调整了他的口服降糖药,换成了短效胰岛素。但是,赵大爷打了一周胰岛素,血糖依然控制不好。
胰岛素注射时间有讲究
原来,赵大爷虽然用了胰岛素,但却没有按要求打,他使用的是餐时胰岛素(这是一种短效胰岛素),应该在餐前打,而赵大爷总是吃着饭,甚至吃完饭了才想起来打针,自然血糖控制不好。
不同的胰岛素作用时间不同,糖友必须搞清楚自己用的是什么类型的胰岛素,确定好具体注射时间,按要求去做,才能控制好血糖。
胰岛素注射时间一览表
胰岛素类型 |
注射时间 |
短效胰岛素 (餐时) |
餐前15-30分钟注射 |
速效胰岛素 (餐时) |
餐前即刻注射,如进餐量无法估计可餐后即刻注射 |
中长效胰岛素(基础胰岛素) |
睡前注射 |
预混胰岛素 |
预混人胰岛素: 每日1次晚餐前30分钟注射,每日2次分别早餐前、晚餐前30分钟注射 |
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 每日1次晚餐前注射,每日2次分别早餐前、晚餐前注射 |
|
双胰岛素 |
主餐前注射 |
案例2
孙大妈
1型糖尿病,体型消瘦,每天晚上注射一针基础胰岛素,三餐前注射餐时胰岛素,饮食定时定量,但血糖还是控制得时好时坏。
打胰岛素也有学问
机体分泌胰岛素是持续的,而我们打胰岛素要让它的作用有一定持续时间。
当胰岛素注射到皮下脂肪层时,最大吸收时间为1~2h,这时胰岛素的降糖作用较为稳定、持久;
当胰岛素被注射到肌肉层时,因为这里血管丰富,胰岛素能快速吸收入血,可快速发挥降糖作用,但作用持续时间也短。
医生建议孙大妈在腹部打胰岛素,然而孙大妈非常瘦,皮下脂肪含量少,她在注射时,很有可能把药物打到了肌肉层,这就是孙大妈血糖时好时坏的原因。
对于体型偏瘦的糖友,可以尝试下面几个方法:
1.选择较短的针头:
胰岛素针头有4mm\6mm\8mm长度,可选择4mm长的针头。
2.避免按压皮肤:
注射时应避免按压皮肤出现凹陷,否则针头可能刺入到肌肉组织。
3.正确捏皮法:
选择在胳膊上打针,或体型偏瘦的患者腹部注射时,可捏皮注射。捏皮时要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提起皮肤。
不能用整只手来提捏皮肤,这有可能将肌肉及皮下组织一同捏起,导致胰岛素注射到肌肉内;捏皮时力度也不宜过大,如果皮肤发白或疼痛,则说明力度过大了。
4.选择适宜的注射位置:
太瘦的糖友可选择臀部上端外侧注射,即使是儿童或身材偏瘦的患者,这个地方的皮下组织仍然丰富,可最大限度避免肌内注射的危险。
正确(左)和错误(中、右)的捏皮方式
小贴士
注射时应保证药液通畅,可以在注射前推按注射笔按钮,直到看到针尖上挂着一滴药液,再进行注射;注射完后不要急于拔出针头,让针头在皮下停留10秒,这样能确保药物全部被注入体内,同时防止药液渗漏。注射的剂量较大时,停留时间可超过10 秒。
案例3
李大爷
2型糖友,打胰岛素以来血糖一直控制可,但最近他的血糖不听话了。生活环境和饮食都没有变化,那啥原因呢?
注射部位定期轮换不可少
李大爷就医时,医生为他做了检查,发现他腹部皮肤有硬结,而这个位置正是李大爷经常打针的地方。
李大爷长期在同一个部位注射胰岛素,注射本身反复导致皮肤损伤,加上胰岛素有促生长的特性,最终引起硬结产生。
在硬结部位注射胰岛素,会使胰岛素吸收缓慢,引起控糖效果下降。
那么怎么防止硬结产生呢?需要定期轮换注射部分。一方面是注射部位之间的轮换,另一方面是同一注射部位内的轮换。
注射部位轮换方案:
数字表示可供转换的不同区域
如图举例:不同注射部位之间的轮换可以是腹部、大腿外侧、臀部上端的轮换,如这次打腹部,下次打大腿外侧,再下次打臀部上端,依次轮换;
同一注射部位内的轮换可以是腹部,1、2、3、4区域的轮换,如这次打1的区域,下次打2的区域。再下次打3的区域,依次轮换。
案例4
刘阿姨
2型糖友,胰岛素+口服药治疗,血糖一直稳定。饮食运动用药一直坚持得很好,最近她的血糖出现了波动,是天冷的原因吗?
冬天也要关注胰岛素保存
很多人都知道,胰岛素怕热,其实冬天也要关注胰岛素的保存。刘阿姨住在北方,她习惯把胰岛素放在阴面房间的飘窗上。
北方昼夜温差较大,到了晚上通常在零下,胰岛素容易结冰,而正午受到阳光长时间照射也会使胰岛素失活。这就是刘阿姨血糖波动的原因。
在气温很低的北方,不要把胰岛素放在阳台以及没有暖气的房间,以免胰岛素冷冻失效,另外,也要防止胰岛素所处温度过高,比如远离暖气片、散热器等设备。
如果需要携带胰岛素笔外出,建议放在内衣兜中或者有一定隔温效果的提包中,以保证药效。
胰岛素能有效降糖,但大家要做到按时注射,定期轮换注射部位,掌握注射手法,科学保存胰岛素,才能稳定血糖,控制好糖尿病!
MDE-P-20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