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互助文化营造”
创新社会治理视角下社区互助文化营造浅析
——基于青岛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友邻e家”公益项目的探索
当下,创新社会治理,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使得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的惠及人民群众,成为时下的社会热点和主要任务。如何贯彻落实新时期实现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十六字方针呢?青岛市李沧区湘潭路街道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岛城一家专业的社会组织——青岛市12349公共服务中心,在街道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区域性社工服务站(街道层级),依托该组织的信息化优势,在“互联网+公益”的框架下,设计面向街道整体的“友邻e家”公益项目,提供综合性的社区发展服务,致力于困难群体的帮扶和社区资本的重构,最终实现社区互助文化的内生再造。
一、普遍式入户走访,挖掘潜在服务对象和居民需求
社工团队进驻湘潭路街道后,结合公益服务宣传和社会救助政策宣讲,采取普遍式入户走访的形式,立即展开为期3个月的社区调研,动态化、多渠道收集居民需求,挖掘潜在的服务对象。
一方面,社工团队建立“有的放矢、每日一议”的制度。在督导的专业指导下,用“焦点小组”的方法,系统梳理社工和志愿者每天入户走访的实际情况,初步排查出老年人、流动人口、低保、低保边缘、儿童和特殊困难家庭等亟需政府和社会协同帮扶的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这些困难人群的需求又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需要进行群体和需求的细分。经过认真讨论,整理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居家康复及照料者增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困难家庭社会关怀、学龄期儿童课后托管和再教育、大病特困人员帮扶、社区环境卫生整治、社区参与平台构建等多元诉求。
二、建立区域性社工服务站,打造资源“蓄水池”
根据社工调研结果,街道从加强服务的顶层设计出发,建立街道层级的社工服务站,依托青岛市12349公共服务中心的信息化优势,开发“友邻e家”微信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全面收集困难人群的需求。同时,打通区域内各资源脉络,联动多元主体,建立“社区协商互助备忘录”,通过举办季度性的“友邻互助会”的形式,协商社区发展和互助服务事宜,逐渐将社工服务站打造成资源“蓄水池”,协力构建更具幸福感的友情互助社区。
三、多元主体协作,精准提供帮扶
多元主体的协作之于社区互助文化的营造堪比钢筋水泥的混合之于高楼大厦的建设。所以,“友邻e家”公益项目实施之初,就非常注重和辖区内外各资源主体的互联互通。项目实施以来,社工团队积极发挥资源链接的作用,已经为辖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有效链接到青岛市民政局的“青岛市千名老人康复护理和助洁助浴服务计划”公益项目资源,为其免费提供10次的上门康复护理服务和5次助浴助洁服务,累计服务1200余人次,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四、加强区域联动和社会倡导,扩大服务影响
为了强化居民的互助意识,培育良好的社区互助氛围,社工团队积极加强和区域内有志于建设友邻互助文化的各社区主体的协作,先后与青岛市大枣园小学、青岛市南岭小学、青岛市遵义路小学、青岛市第四十九中学、李沧区老年大学、青岛市半岛都市报社、“感动李沧”十佳人物道德模范付玉杰及其爱心单位“(中国志愿服务)付玉杰工作室”及青岛海尔公司联合行动,开展旨在促进居民友爱互助的“湘潭路友邻义集”专项服务。至今,已累计开展3场次,服务5000余人次,募集爱心物资1500余件,筹得善款3000元(大病救助),接受海尔公司捐赠的统帅空调一台。“湘潭路友邻义集”作为社区互助文化专项倡导活动,已经取得较大的社会影响。
五、开展行动研究,经验回馈社区
湘潭路街道注重社区治理经验的积累,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公益服务的监管,鼓励社工团队开展行动研究,将社区互助文化营造中的创新型做法及时提炼和总结,并将研究成果通过定期的街道班子会议进行分享,回馈给各社区,指导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其中,“友邻帮”的概念被提出来并付诸实践,旨在通过社工团队培育社区自组织,开展一系列面向社区困难家庭的多元化志愿服务,进而重构社区社会资本,增进邻里互信,促进社区共融。
“友邻e家”公益项目实施至今,利用专业社会组织的优势,借助信息化手段,搭建线上线下居民参与的平台,通过定期开展街道层面的“湘潭路友邻义集”倡导社区互助,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及各社区组织参与“随手公益”,形成帮扶社区困难群体的互助合力,初步建构起困难人群的社会支持体系和社区互助文化氛围。
作者简介
儒将
青岛市12349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官员